今年双11期间,阿里巴巴、京东等均没有公布GMV(商品成交数据),而是秀出了直播带货成绩。以淘宝天猫为例,双11期间,淘宝直播成交额过亿元的有62场,成交额过千万的直播间有632个;新主播成交额同比增长345%。
作为近两三年双11最大的变量之一,直播电商在贡献巨大交易量的同时,也给整个电商生态的技术基础,特别是支付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
今年双11全网GMV预计仍将在万亿级别,仅淘宝就有5000亿左右,是2009年首届双11的1万多倍。
与此同时,双11交易的复杂度也呈指数级增长,今年参与淘宝、天猫的商家数量从最初的二三十家发展到29万个品牌、数百万中小商家和主播,商品数量超过2100万件;用户下单时间也从一两天延长到半个月甚至更久。除了最基本的支付收款,供需双方还希望在支付平台内获得营销、数字化运营、消费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
大促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也让双11的交易场景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货架电商,线上直播、社交电商、线下即时零售、社群电商、数字化门店等也纷纷涌现,成为双11的参与渠道。在这些场景中,商家和消费者的支付习惯明显不同,平台提供无缝支付体验的技术难度也更大。
最初几年,双11的GMV每年都增长好几倍,支付宝的核心使命就是保证支付的稳定,关键时刻不松懈。随着时间的推移,支付宝的技术和运营能力不断提升,有了质的提升,应对双11的海量交易已经不是问题。
然而,直播等新电商方式快速涌现,双11支付业务呈现出多商家、多场景、多峰值、多需求的新特点,交易量和复杂度的双重增长,以及用户对支付产品由“能用”到“好用”的期待,都给支付宝提出了新的挑战。
直播电商发展到今天,商品上架后是否能秒售罄,逐渐成为头部直播的标志。13日晚刚刚上线的全女生直播间,得到了李佳琪的大力支持,首秀商品瞬间售罄;李佳琪自身的销售成绩也十分惊艳。
10月24日是双11预售第一天。当天直播期间,李佳琪的直播间内有近300款商品在售,大部分是美妆个护类产品;很多商品的库存量几万到几十万份,随时可以购买。链接打开后,短短十几秒甚至几秒就被一扫而空。
此次直播吸引了4.6亿观众观看,外界预估销售额超130亿元,但实际数字很可能更高,在罗永浩、蜜蜂惊喜等其他大牌主播的直播中,“闪购”产品也随处可见。
李佳琦等人的“闪购”让双十一购物节热度大增,短时间内带来数百亿的交易额。但从技术角度看,一秒钟售出数十万件商品,支付请求在极短时间内推送到最近的支付点,高峰势必给系统带来巨大压力,处理不当,用户可能遇到支付失败等问题,影响消费体验和交易效率。
业内人士分析,后直播时代,各大主播“闪购”越来越普遍,双11更是让即时支付需求倍增。类似的“闪购”场景散布在大大小小的直播间,整个平台的支付峰值随着主播卖货的节奏不断波动。
同时,这一高峰还存在于多平台、多场景、线上线下叠加。
十年过去,双11从天猫的单日大促演变为全社会线上线下共同参与的消费节日,不同平台和商家都在尝试长期储水、短期释放,包括准时开售、直播、闪购等等;双11的开始时间从凌晨移至晚上8点,也使得线上支付高峰与线下商业晚高峰重叠。
新变量的不断涌现,让支付高峰的条件和时机更加难以预测,面对充满随机性的电商新生态,支付平台首先要提供确定性,确保大促期间的用户体验不发生改变,保持尽可能稳定的感受。
支付宝今年3月推出“传流计划”,希望在大促和日常场景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保持支付的可用性和高性能。
以分时存储为例,该技术可以精准预测流量的流向,在不同时段临时将资源提供给有需要的应用,从而在不需要大规模扩充算力的情况下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将“资源迁移”的时间从几个小时压缩到一分钟左右。
蚂蚁集团绿色计算负责人、基础设施委员会主席何正宇表示,今年支付宝应用了大量分时复用技术,最大程度提升日常业务高峰期的计算能力,无需加机器就能支撑峰值。接下来,支付宝希望解决数据库托管这个行业难点,确保在业务峰值到来时,离线计算资源能够快速释放,保障业务访问稳定。
此前,支付宝在与快手等第三方平台的合作中已经运用了上述新技术,今年双11带来的多场景峰值需求让这些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和优化,为未来在更多线上线下场景的落地奠定了基础。
整个双十一期间,各大电商平台及直播间的支付体验均没有出现明显波动,说明支付宝在支付收款这一核心功能上,已经能够实现日间与高峰时段的无缝衔接。可用的高性能支付服务也是双十一为商家提供确定性的重要部分。
除了直播带货的火爆,今年双11的另一个特点是,大大小小的商家都调整了增长预期,稳是重中之重,双11正从井喷式增长走向稳增长的新常态。
新常态下,商户除了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获客,更重要的是服务好已有用户,尽可能提升留存和活跃度。支付作为高频场景之一,自然被赋予了新的职责。期望:不少商户希望获得更多运营和营销工具,提升支付环节的用户触达和互动频次,吸引新客、留住老客。
另一方面,消费者在参与双十一时也希望有更多支付方式,特别是在购买一些高价大件商品时,不少人会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缓解短期压力。在支付环节提供相关服务,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降低跨平台资金流动风险。
商家需要更多的业务支持,消费者需要一站式服务,这促使支付平台进一步思考用户真正需要什么功能,以及如何将它们无缝融入到基本功能之外的支付体验中。
以支付宝为例,在商户侧,其推出了大额支付、智能免密、收银优惠、花呗分期、芝麻首享等原子功能组件,可嵌入不同细分场景,以多种组合落地。
潮流电商平台得物在参与双11时引入支付宝数字化商业工具,包括即时营销折扣、花呗分期等,降本增效;同时,得物在支付宝上开发小程序,拓展“焕然洗护”业务,并将结合支付宝信用能力,实现免信用押金服务。
据统计,今年双11,支付宝向超过100家合作伙伴提供了支付场景营销能力,包括抖音、当当、携程等垂直业务,以及抖音、快手两大短视频平台。虽然抖音有自己的支付工具,但还是选择与支付宝合作,间接体现了其对支付以外能力的需求。
除了国内商家,支付宝也在尝试将营销能力输出到海外市场,让商家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全球消费者。
今年双11,在支付宝跨境支付及营销解决方案+的助力下,全球超过1000家商家平台触达了数亿消费者,覆盖印尼、泰国、韩国等7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商家中,既有 App 等国际巨头,也有拼多多APP、爱奇艺海外版等本土全球化品牌。
在消费者端,支付宝在双十一期间与银行、电商平台开放直销能力,用户如有免息分期需求,除了继续使用花呗,还可以选择银行信用卡或者信用消费。近400万支付宝用户使用了37家银行提供的免息分期服务;支付宝免息分期规模较去年双十一增长近一倍。
银行信用卡和信用购物的信用额度通常高于花呗,将其整合到支付宝中,可以为消费者带来便利,让他们以较低的成本购买高价商品。但支付宝并不鼓励过度提前消费或冲动消费。账单助手于2021年上线,旨在引导用户理性购物;双11期间,有1430万用户使用了该功能。
十年来,支付宝为双11提供了基础能力,双11也一直是支付宝的“磨刀石”。双11面貌和内涵的迭代演进,驱动着支付宝不断拓展新的能力象限。
2016年之前,支付宝服务双11的首要目标就是应对每年不断增长的支付峰值,在经历了2010年“4秒数据库崩溃”事件后,支付宝一方面开始去IOE(即减少IOE),另一方面正在加速研发全链路压测技术,以更精准地模拟双11的交易规模,为大促前的准备提供参考。
这些举措帮助支付宝逐步克服了软件和硬件的瓶颈,支付服务的稳定性不再因为销量大而波动,体现在用户支付体验更加顺畅、无缝衔接,这种稳定性一直维持到今天。
2017年以后,随着更多第三方平台和商家参与双11,促销方式出现越来越多变种,时机和节奏也更加多样,支付宝不仅仅服务淘宝电商,它要适应多商家、多场景、多波峰的新常态。
在这个阶段,支付宝除了提供基础能力之外,还根据不同电商主体的新需求,提供营销、获客、运营等方面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随着新功能逐渐成为商家和消费者常用的工具,支付宝也从单纯的支付工具一跃成为功能齐全的支付平台。
2022年是一个新的分水岭,经过三年多的发展,直播电商成为双11最受瞩目的新生力量,双11的场景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再局限于货架电商或者线上交易,而是和线下实体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这一变化也给支付宝带来了新的挑战。今年上半年,“传流计划”确保在任何高峰时段,消费者体验不受影响,特别是支付、退款、最终支付三个关键环节。这使得支付宝在交易场景呈指数级扩展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
另一方面,商家的需求也在发生显著变化,希望在支付场景中获得更多服务和留住客户的能力,而支付宝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支付宝接下来的挑战,是在不断变化、日益多样化的双十一大促乃至电商行业中,如何不断感知和满足不同主体的新需求。无论是商家、平台、主播、消费者,对支付场景的期待都不一样。这些期待往往不是特别直接,而是需要支付宝积极探索、总结、开发新的功能模块,并在日常生活和大促节点中测试、落地。
这也意味着支付宝需要更加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超前于需求发展。比如对直播电商“闪购”场景的洞察,以及随后一系列的技术研发,让支付宝在李佳琪、罗永浩等人强势崛起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这是支付宝“探照灯”能力的展现,也是双11期间支付宝能力象限的又一次提升。
随着十四年的双11进入新常态,支付宝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支付宝,它正以支付能力为基础,以多元化的功能矩阵为上层建筑,为电商平台、传统商家、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商业动力,与实体经济更加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