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支付行业最受关注的技术创新莫过于“刷脸支付”。在支付宝、微信支付两大巨头的推动下,这一新兴支付方式迅速吸引了支付市场的关注。此外,银联也在10月17日正式启动“刷脸支付”线下体验活动。目前,刷脸支付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不少技术、市场、监管等问题需要解决。为引导行业积极发展,移动支付网将在11月5日举办的2019中国移动金融安全大会上发布《2019中国刷脸支付行业发展报告》,将当下的刷脸支付市场一览无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报告中的精彩看点。
了解面部支付的历史
最早的刷脸支付是什么样的?
2013年7月,芬兰一家公司推出了历史上第一个“刷脸”支付系统,并进行了试点。
在手机支付存在风险和争议的加油站等场景,刷脸支付解决了痛点,提升了支付的便捷性。此外,在超市、服装店、机场等场景,刷脸支付也正在被设想成为未来支付方式。
支付宝从2014年开始研究刷脸支付,2015年马云在德国首次演示刷脸支付,引起全球轰动,但当时仍未出现大规模商用案例,刷脸支付难以走出Demo阶段。
2018年8月15日,在广州蚂蚁金融开放日上,支付宝宣布,经过经验积累和技术升级,刷脸支付已经具备商业化能力,未来一年将在各类商业场景普及自助结账+刷脸支付解决方案,这标志着刷脸支付已正式投入规模商用。
不久之后,支付宝推出“蜻蜓”,2019年3月,微信支付推出“青蛙”,以两大互联网巨头为主要参与者,刷脸支付大战也拉开帷幕。
除了上述两大巨头,银联、京东、美团、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也纷纷尝试刷脸支付。
《2019中国刷脸支付行业发展报告》将回顾刷脸支付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产品和业务发展趋势。
全面了解支付宝、微信支付政策重点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刷脸支付之战愈演愈烈。
2019年4月,支付宝在推出第二代“蜻蜓”刷脸支付终端时,宣布30亿补贴。随后,又有传言称微信支付也将投入100亿补贴市场。2019年9月,支付宝再次提高补贴额度,不再设置补贴上限。
具体政策方面,微信支付商户最高累计奖励1000元,拍照活动奖励540元,也就是说一台刷脸支付终端最高可获1540元补贴。这超过了支付宝此前1200元的最高补贴。2019年9月,支付宝将每台终端补贴提高到1600元,双方竞争愈演愈烈。
此外,在开放策略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此前,微信支付在刷脸支付方面被认为相对开放,并在设备、SDK权限、数据等方面给予服务商更高的权益,并单独设立硬件服务商,吸引刷脸支付终端厂商加入。而支付宝则相对不那么开放,2019年9月,支付宝也在蜻蜓的能力和硬件方面向硬件厂商、软件开发商、服务商全面开放了自身的生态。两大巨头的开放政策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遇,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2019中国刷脸支付行业发展报告》将深度解析两大巨头的政策及产业布局,为行业参与者提供商业参考。
全面解析刷脸支付监管政策
自刷脸支付在市场上广泛应用以来,监管机构一直在积极规范该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就刷脸支付发表相关言论,其核心观点包括:“人脸识别+支付密码”是实现安全性和便捷性的兼顾方式,建立多维度立体化监管体系,不宜将人脸作为唯一交易验证要素,刷脸支付应实行线上线下区别监管等。
近日,央行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对刷脸支付也有要求:
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的安全应用,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注、模式识别等技术,利用专用密码、“无感”活体检测实现交易验证,突破1:N人脸识别支付应用的性能瓶颈,并由持牌金融机构构建以人脸特征作为路由标识的转账清算模型,实现支付工具安全性与便捷性的统一。
在央行肯定刷脸识别线下支付应用的同时,也在积极布局市场。那么目前刷脸支付的具体监管细节有哪些?又有哪些更为细致的标准命题?《2019中国刷脸支付行业发展报告》也将为行业呈现。
展望刷脸支付未来趋势
刷脸支付在2019年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其发展速度也是极其迅速,并且涌现出了很多的发展趋势。
一是刷脸支付终端逐步向轻量化、分体化发展。
2017年9月1日,支付宝在肯德基KPro餐厅上线刷脸支付,采用不可移动的自助点餐机。
2018年12月13日,支付宝推出轻量级刷脸支付产品“蜻蜓”,将刷脸支付的接入成本降低了80%。此时刷脸支付终端已经从不可移动的自助机具变成了比普通POS稍大一些的有线柜台收银设备,终端体积大大缩小。此后,微信支付发布的“青蛙”和“青蛙PRO”,以及支付宝推出的第二代“蜻蜓”,都逐渐向轻量级发展,逐步降低刷脸支付的接入成本。
刷脸支付最核心的终端部件是摄像头,屏幕大小关系到消费者的交互体验,但与刷脸支付本身关系不大。未来在保留摄像头部件的同时,刷脸支付终端尺寸将逐渐减小。此外,用户与刷脸支付终端的交互体验也有很大的变化空间。目前,大部分刷脸支付终端需要在屏幕上输入手机号或点击确认按钮。
未来交易确认方式或将转移到其他方式,比如具备联网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刷脸支付交易发起后,用户在身份认证属性强的智能手表上确认支付。因此在用户侧,交易的发起和确认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尤其是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更多的交互形式将突破网络限制。
更多趋势将在11月5日的2019第四届中国移动金融安全大会上发布和解析,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本次大会将探讨以下与刷脸支付安全相关的话题:
刷脸支付如何兼顾安全性与便捷性
——嘉建信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前沿技术总监 杨波
人脸支付安全机制及隐私保护
——重庆中科云从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唐利斌
人脸识别技术检测关键点分析
——银行卡测试中心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李博文
《2019中国刷脸支付发展报告》发布
——移动支付网主编、行业分析师穆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