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案例
近日,市民李女士(化名)突然接到一名假冒“客服”的视频电话,询问她是否曾在网上购买过某药,这与李女士的网购记录相吻合。事后该“客服”称,李女士在网上购物时开通了一款名为“百万医保”的项目,开通时是免费的,但现在免费试用期已过,如果不关闭该功能,保单将自动续保,每月需缴纳800元保费。
李女士称,此前自己从未听说过“百万医保”服务,但在对方的引导下,她确实看到自己在微信上开通了以“百万”开头的服务,这让李女士“毫不怀疑”地相信了。对方还“善意”地警告李女士,不按时还款将影响个人信用。听闻此言,李女士慌了,赶紧要求“客服”关闭这项服务。
随后的通话中,不明真相的李女士按照“客服”的要求,登录假冒客服网站,填写所谓的四位数“保险退款码”,并进行刷脸认证。这位女士输入的其实并不是“退款码”,而是转账金额,刷脸验证其实是“刷脸支付”。就这样,数千元落入了骗子的账户。发现被骗的李女士只好报警求助。
冒充客服诈骗
近期我市发生多起通过冒充客服电话实施的网络诈骗案件,受害人主要以40至70岁的中老年女性为主,及时关闭苹果的通话功能可以有效预防此类案件的发生。
诈骗手段的起源
该软件集电话、视频会议、屏幕共享三项功能于一体,允许陌生人单方面发起通话,只要两台设备有视频通话,即可实现视频通话功能,通话过程中,用户可以自定义自己的昵称,诈骗分子可以将您的昵称改为“110”、“XX客服”或者任何您想要显示的名字,非常具有迷惑性。
诈骗手段分析
01
第一步
诈骗者冒充平台客服,利用窃取的信息进行点对点接入,向受害者发起通话邀请。
02
第2步
诈骗分子先出示伪造的工作证明、信用报告打消受害人的疑虑,随后诱导受害人进入网络会议室开始屏幕共享,称需要取消假贷款、调整贷款利率、关闭金融账户,否则会影响个人信用,借机窃取受害人的资料。
03
第三步
诈骗分子以“消除贷款账户”、“清理信用额度”、“冻结资金”等名义,要求受害人将银行账户内的资金或在网贷平台申请的贷款转入指定账户,一旦转入完成,受害人将被封号。
受害者人口分析
警方最新分析发现:
诈骗受害者中女性占93.8%
年龄40至74岁,平均53.1岁
主要为中老年人
警察
正方形
携带
苏醒
如果接到自称客服的陌生人电话,要求你加微信、屏幕共享、查询贷款、银行卡情况,请立即挂断。
如果接到陌生人的视频电话,请挂断电话。
若您不需要使用该功能,请关闭通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