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司法人工智能赋能执法办案,提质增效书写司法新答卷

2024-07-26
来源:网络整理

刊登于《人民法院报》2024年4月22日第7版

“只需点击‘一键标注’功能,系统就能以最快的速度精准生成要素集合,高效完成复杂的标注流程。”在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举办的司法人工智能与法院工作现代化研讨会论坛上,昆山市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徐淼分享了自己作为司法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未来法官助手”研发参与者、初始用户的经历。

一年办理案件近35万件,平均每个法官结案372件……依托“未来法官助手”,一场人工智能赋能执法办案的苏州实践正在生动演绎,为提升司法质量和效率书写新答卷。

▲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司法人工智能与法院工作现代化研讨会并举行司法人工智能合作暨专家智库聘任签约仪式

法官工作量减少80%

案件处理时间减少三分之二

“以前类似的司法文书至少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办完,现在只需不到20分钟。”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二庭法官丁兵说。

据了解,法院立案后,电子案卷将导入司法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办案人员在庭前需要阅卷时,只需使用“一键阅卷”功能,系统便会自动生成初阅报告。案件信息按照民事裁判文书的构成格式,分为案由信息、程序信息、诉辩意见、事实认定四个部分,办案人员可根据需要快速查看案件审理过程中需要查明、修正的事实,还可链接到相关证据材料。

“我可以审阅系统自动抓取的所有要素信息,并对关键信息进行标注和注释。”丁兵介绍,所有要素信息都会与来源挂钩,办案人员只需对照原文核实准确度即可。如果系统发现错误,办案人员可以随时在线修改;如果还有一些信息需要查询,也可以通过AI助手在线完成。经办案人员人工审核后,只需要点击相应图标,即可生成一份案情报告。根据现场观察测量,系统抓取案件信息大概需要4分钟,人工审核大概需要3分钟,自动生成大概需要10分钟,整个流程大概需要17分钟。

截至今年3月10日,苏州市两级法院已依托该系统办理案件,该系统可使法官电子阅卷工作量减少80%以上,案件办理时间缩短三分之二。

涵盖8类常见纠纷

从“我必须用它”到“我想用它”

▲工作人员正在操作司法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未来法官助手”

法官对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的态度经历了从“我不得不用”到“我要用”的过程。

相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助理审判员陈牧云参与了“道配”(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的系统开发,“从审查要素的选取、大模型的质疑、文书生成的逻辑,到案件的认定和审理,我们在苏州中院的协调下与工程师进行了7次现场交流,并在庭审过程中随时反馈优化。”

目前,襄城区法院已利用该系统受理了92起“道路赔偿”案件。“仅今天下午就结案5起。”陈牧云说。

参与该系统开发的昆山法院法官赵雅婷也感触颇深:“一开始我也持怀疑态度,但用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它确实是办案靠谱的助手。”

“目标是通过智慧平台的深度应用,让办案人员从繁杂事务中解放出来。”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科技信息部主任张奇介绍,该系统从去年7月开发到今年1月上线,广泛应用于全市法院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劳动争议、买卖合同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道路赔偿纠纷、信用卡纠纷、危险驾驶犯罪等8个常见案件,预计每年覆盖案件6万件。

一组数据尤为引人注目:目前,苏州市两级法院共有539名法官在办理上述8个案件,平均每个工作日法官智能审核案件100.37件,一键生成文书44.96份,AI问答160.78次。阅读电子卷宗工作量大幅减少,法官可以更加专注于法律适用和精准裁判,不仅缩短了案件办理时间,还有效提高了庭审效率。

张奇介绍,该系统采用领先的中文大模型技术,以无纸化办案前期采集的各类电子卷宗数据和法律知识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具有多模态文书理解能力、法律语义认知能力、自然语言交互能力的大型法院专用语言模型。

“简单来说,它把传统的电子案卷转化为机器可以学习的案例知识库。”张奇解释,该系统利用法院内网真实的案件数据,对基础大模型进行微调,形成了一种符合法院工作特点的专项法制模型,确保安全可靠。

例如,依托法院专用大语言模型,系统可以精准识别并输出电子卷宗中法官所需的事实要素,并提供原始出处;还可以根据法官阅卷后固定下来的事实信息和庭审记录,模拟法官的思维逻辑,组织语言文字生成法律文书。

据测算,该系统辅助打印的法律文书中“当事人信息及事实认定部分”准确率达95%以上,可供查阅的“裁判文书”完成率达70%左右,无纸化办案的体验感和成就感大大提升,办案效率大大优化。

法官总是起主导作用

减轻法官负担,加快司法进程

“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司法审判,不仅可以提高审判效率、减轻法官工作量,还能更好地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魏伟介绍,为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规范和意见》,苏州两级法院致力于全面深化数字法院建设,将司法人工智能技术与审判、执行实践紧密结合,为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提供人工智能智力支撑。

2022年,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印发《苏州市数字法院建设三年发展规划(2022-2024年)》,提出积极构建以电子卷宗深度应用为核心的无纸化办案新机制,相关成果荣获首届“人民法院改革奖”“创新奖”。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申报的劳动争议大数据智能援助平台项目,荣获2023年度人民法院科技成果评选一等奖。

在魏伟看来,从无纸化办案到“未来法官助手”,每一次的进步与突破都带来了审判效率的“几何级”增长,也让当事人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数字红利”。他还强调,在人工智能与司法的逐步融合中,法官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法官进行裁判,而只会作为审判工作的辅助手段或作为审判监督管理的参考依据。

据介绍,下一步,苏州两级法院将围绕法官减负、加快司法,加大“未来法官助手”推广应用力度,积极拓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其他复杂案型以及法院其他工作场景中的应用,力争用科技手段为一线干警减负增效,为加快推进数字法院建设、服务和保障审判工作现代化贡献力量。

打造司法人工智能应用“苏州样本”

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党委书记、院长蔡少刚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快速崛起,加强人工智能与司法审判深度融合已成为现实需要和大势所趋。近年来,苏州市两级法院认真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和加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工作的意见》,不断深化数字技术与法院工作融合发展,推动司法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数字司法。

深化人工智能司法应用。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审判执行、诉讼服务、司法管理和社会治理服务深度融合,为司法工作提供全方位智能辅助支撑。大力推广“未来法官助手”系统应用,不断优化系统功能,深入推进疑难复杂案件协助审查、文书审查、庭审辅助事务管理等多场景应用。同时,加强对人工智能司法应用全流程监管,确保及时发现算法漏洞、规避风险,确保人工智能辅助裁判结果可控可信。

加快数字法院人才培养。继续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完善科技人才与法律人才一体化培养机制,探索联合培养、合作共建、交流聘任、专项人才引进等多种模式,培养一批精通法律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夯实数字法院建设的人才基础。坚持建设与应用并重,通过培训考核、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办案人员熟练掌握信息系统操作,熟练运用、善于运用人工智能司法应用,为办案减负增效。

依法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建设强化苏州互联网法院和数据安全合规工作站,依托司法职能推动数据资源生产流通、开发利用、开放共享和产权保护,依法服务数字发展标杆城市建设,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借助专家智库“外脑”,加强涉及人工智能法律责任、人工智能生成产品著作权等前沿问题研究,妥善处理相关案件,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在发展中规范化、在标准化中发展。

“未来法官助手”的开发应用,是苏州两级法院主动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趋势、着力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的创新举措。站在新的起点上,苏州两级法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高标准推进数字化法院提升工程,积极融入全国法院“一网通办”建设,努力打造司法人工智能应用的“苏州样本”,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法院提供有力支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