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漳缎:丝绸上的浮雕,AI 助力传承与创新

2024-07-26
来源:网络整理

江南水韵,春风旖旎。苏州樟缎,经线辉映,光彩夺目。素有“丝上浮雕”之称,源于明末,兴于清代,发展于今。

以往走进苏州丝绸博物馆,只能透过展柜的玻璃欣赏樟缎器物的典雅、工艺的精湛。

如今,“苏州掌端AI众创模式”已正式上线,为全民创造、共享带来数字化平台,每个人都可以与之展开沉浸式互动。

借助人工智能

你也可以“延长”丝绸文物的“寿命”

“复制丝绸文物,不仅要恢复其形,更要捕捉其神。做这项工作,我们必须极其细致和谨慎。一旦人们失去注意力,文物的灵魂也会随之消失。”苏州丝绸博物馆修复专家王晨说。

章缎以提花绒为特点,在丝织过程中,将钢丝穿入梭子,形成绒圈,用特制的刀均匀地剪断,绒立于丝缎面上,给人以立体感。其织造工艺尚未完全机械化,是中国古代绒织物的代表作品。

十多年来,苏州丝绸博物馆完成了各类丝绸文物修复复制项目40余项,其中包括“漳缎珍藏及五彩起绒工艺修复研究”、“清乾隆金斜格绿地五彩菊花纹漳缎复制”等科研项目,在丝绸文物修复复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日,苏州丝绸博物馆联合相关机构,对馆藏的“湖色牡丹纹章缎”“绿地金斜格小菊纹章缎”“玫红地四季花章缎”“白地五湖四海纹章缎”等3000余件苏州章缎纹样进行研究,快速掌握其纹理特征和色彩风格,并联合推出“苏州章缎AI创作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开展线上全国互动和线下创新展览,用AI技术助力章缎文物保护和织造技艺传承。

该模型既具备整体复杂构图的刻画能力,也具备局部细节的刻画能力,并生成了三幅风格迥异、色彩浓郁、立体感十足的“赛博张缎”作品——《祥云流水》《春鹊上枝》《超感奇幻蝴蝶》。

该互动节目将在“2024苏州全球招商会”上面向公众开放,用户可选择任意一款“数码张缎”开启共创,体验抛梭、打纬、提花、起绒的织造过程,延续“数码张缎”的长度,获得证书和编号,通过分享让更多用户成为文物保护传承的一份子。

节目还特设“张缎线上展”,展示苏州丝绸博物馆举办的“张缎:丝绸浮雕”展的代表性展品。线下展览将于4月30日开幕,展出博物馆馆藏90余件张缎精品,从“中国绒”、“张缎技艺”、“绒艺”、“今日色彩”四个方面系统讲解和呈现张缎。全民创作的“网络张缎”也将以新的方式展出。

跨境合作

将“文物优势”转化为“社会发展优势”

“苏州掌端AI造图模式”是“丝绸纹样数据采集与应用推动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与相关大型模式创新项目的深度合作,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围绕丝绸纹样数字化采集、纹样挖掘、研发创作、授权应用等进行研究,推动丝绸纹样正向转化,融入时尚元素,走进现代生活。

项目经过反复探索,完善了丝绸纹样数字化采集标准参数指标,制定了古代织绣文物和现代丝绸样品数字化采集规范,建立了涵盖文物搬迁、运输、保护、收藏、修整、返还等环节的工作流程。目前已完成222件/套等级文物和2212件丝绸样品的数字化采集,总容量达3.25TB。

以馆藏丝绸纹样为数字元素,开发授权丝绸纹样图库15套,完成9批跨境联名产品授权、14个大类、140个小类商标及版权登记,生产文创产品3​​0余款,举办“云端纹饰间——苏州丝绸纹样数字展”。

目前,“未来博物馆”和“网上商城”正在建设中,正在打造“丝纹元宇宙”体验场景,探索7×12小时博物馆开馆新模式。跨界合作让古代文物焕发年轻气息,博物馆观众群体年轻化趋势明显,90后、00后占比达57%。

“苏州掌端AI创作模式”也是苏州丝绸纹饰“1+1+N”模式的又一次新探索。通过这一工作模式,丝绸纹饰通过跨界合作,拓展了新时代新的表达方式。据悉,目前已完成的IP授权联名产品中,既有传统丝绸产品,也有汽车、音乐、网红、快消品、民俗灯会等新领域的跨界产品,以及AI技术的融合应用。丝绸纹饰具备被多领域经营主体共同传承利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丝绸文物这一“老”躯体,正被注入“活”血,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深度联系在一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