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岁曹老解读苏州灵岩山-天平山野外考察方案,探寻花岗岩的形成奥秘

2024-07-26
来源:网络整理

中午12点半,大家齐聚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行政楼三楼会议室,聆听了两场专家讲座和名师分享会。

66岁的曹老作了题为《苏州灵岩山—天平山野外调查方案制定与研究》的报告,结合上午的调查活动,带领大家对各调查点内容进行回顾、梳理,还原灵岩山的形成过程。他介绍说,苏州花岗岩是1.5亿年前燕山运动时地下深处的岩浆,分期侵入木渎向斜核部,缓慢凝固形成的。主要分布在苏州西南郊,以灵岩山、天平山为中心,包括狮子山、黄山、金山、角山、天池山、高井山等地。岩体总面积63.5平方公里,出露面积约11平方公里。苏州花岗岩与安徽黄山花岗岩齐名,其采出的石材俗称“金山石”。 灵岩山、天平山一带既有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又有花岗岩与围岩接触、交叉形成的地质现象。

77岁的李工老师作了题为《地形地貌与地质调查要点》的讲座,结合自己40多年的地质工作经验,从工作程序、野外调查、报告撰写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随后,他以上午的野外调查为例,指导大家如何绘制地质剖面图;还结合地理教学实例,指导大家如何解读、转换地层线图。

大家根据上午的亲身经历、新课标要求以及学校和学生情况,就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从学生安全角度合理安排路线、时间、内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在两位专家的指导下达成共识。

马莉莉老师​​以《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教师必备的素养》为题,分享了她在地理核心素养和高中地理教学方面的经验。她结合自己34年的教学经历和实践经验,阐述了地理实践能力的内涵和培养模式。最后,她建议大家结合课程要求,从今天的考察学习中提取教学资源,开发驱动性问题和挑战性任务,开展项目式学习。

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副校长陈丽青结合学校实际和张家港当地的资源特点,分享了该校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自然地理实践活动,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方案的设计与操作等,并就如何开展人文地理内容的实践活动提出了思路。

为期一天的培训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两位老专家治学严谨、追求真理、专心钻研、团结协作、带头吃苦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参加培训的老师。大家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深受感动。期待下一次活动。

附件:活动感言

【书本上的知识总是浅薄的,必须亲身实践才能深刻理解】

尹志强 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

作为一个爱出去玩的人,看到马老师发来的活动通知心里很激动,请保持一颗热情的心;

对于重游故地的我来说,可以说有了新的发现,来到这里没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心里有些遗憾,请让自己拥有探索的眼睛;

对于我这种可能只是几分钟就厌烦的人,今天要快速记录下自己的收获,无论是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神奇的“石蛋地貌”,还是让我敬佩造物主威力的“五子撑伞”,还是传说中恋人思念远方爱人的立石,抑或是守护太湖的神龟,这一切都令人难忘,都能勾起往日的回忆。就我记忆所及,这至少是我第四次来到灵岩山了。每次留下的感受都不一样,或满载收获,或惊心动魄,或精疲力竭。每一次都有收获,每一次都有收获。想到学科教学,还是觉得学习永远在路上……

考察后的交流学习也让人感觉非常顺利,曹健老师平易近人,像长者一样说话。78岁的李克开老师依然不脸红不喘地走完了整条山路。很佩服地质学家的精神,同时对苏州的地质演变了如指掌,说得津津有味,很好奇他们怎么会这么博学。仔细想来,还是要多读书,多实践。

2019年4月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遇到了马丽丽老师。当时,我参加了金陵主任组织的微课教学法培训。还有不到两年,马老师就要退休了,她对地理、对学科还是那么热爱,心里一定有自己的执念!马老师是学而思而行的典范!也感谢马老师给我学习的机会!

以上就是我对这次地质学的一点感想,对专业内容只是粗略的了解,工作五年来,我一直紧跟地质学社的脚步,走遍了苏州一些大区县,收获也不少,也希望继续向地质学社的老师们学习!

【地理人对自然的探索】

苏州市吴江区衡山中学薛友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由马老师带队的名师工作室活动“苏州‘凌天’野外考察活动”。本次活动重点考察了灵岩山和天平山两地最典型的花岗岩地貌。非常有幸得到了苏州市地理学会曹建老师和李克凯工程师的带领,现场讲解了花岗岩地貌和地质构造。还第一次了解了“捕虏体”和“顶质体”的概念,现场看到了对应的岩石。曹老师现场演示了地质罗盘的实用性,让参加活动的地理老师们用数据去验证观察到的岩石的节理方向。如今年近八十的李老师身体健康,和我们一起在灵岩山进行了野外考察,并利用自己多年野外地质考察的经验,给我们讲解了苏州地区的地质构造概况,普及了地质知识。 在下午的讲座中,马老师提出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安全因素等,再优化本次野外考察的线路。此外,马老师还指出,实践能力不仅是学生需要具备的技能,也是我们地理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能力,并将野外考察转化为课堂教学成果,直指地理学的核心素养。野外考察不仅考验一个人的体力,更重要的是地理学工作者对自然的不断探索和深入了解。

【在实践中触摸“知”】

王阳 江苏省苏州市实验中学科技城学校

非常有幸参加了马老师工作室和苏州地质学会联合举办的灵岩山地质实习考察,随行之余感触颇多,最大的反思是如何提升自身的核心地理素养,一个一线地理教师缺乏学科专业素养,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素养,为师生共同成长迈出步伐。

首先,走出教室。

本次考察的主题是花岗岩地貌。虽然教材中也提到了花岗岩地貌,但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花岗岩可以细化成很多种,有的颗粒均匀,有的颗粒不均匀。花岗岩的形成会产生哪些变化?不同地质时期的花岗岩地层会受到哪些影响?形态会如何变化?这些都只是通过教材或视频,无法有深刻的感受。没有真正的体验,得到的还是抽象的信息。只有身处户外,观察、触摸、发现,才有最真实的“知识”,激活的“知识”才是最有意义的学习。

在户外实践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内化,更是多种素质的“融合”,其中最基本的地理实践工具就是运用能力,比如地质三宝:指南针、地质锤、放大镜。虽然实习时用过,但早已忘得一干二净,现在角色转换了,要想让学生灵活运用,我作为老师就应该用得更自如。非常感谢曹老师和李老师的悉心讲解和指导,同时也向两位先生致敬,两位老师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是“专业”,看老师们的着装,“三宝”随身携带,颇有感触,体现了地质学家的专业精神。

户外活动对个人能力要求较高,但对团队合作能力的要求更高。登山过程中,看到同伴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讨论问题,渴望知识。这些只有在如此特定的领域才能散发出来。这些在课堂上很难产生。所以,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应该多出去走走,看看天、看看地、看看万物。只有这样,道才会“自然”,实践才会有真知。

在实地调研中,两位先生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想想,他们还是“贡献最大”的人。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学以致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所以,实践的起点需要一定的理论积累,实践的终点还是需要一定的理论总结。走出课堂之后,最终还是需要“走回来”。

二、从户外回来

回来,从教师的角度,我们需要思考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的知识体系是否需要更新?在哪些方面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实践素养?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户外获得的素材?如何才能将户外实践活动的效益最大化?从学生的角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得到什么?我们如何评价学生的收获?……把活动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或者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设计一个活动。回来,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以上是我在这次活动中的一些粗浅的感悟,再次感谢马老师提供的学习机会。

【真切感受】

江苏省苏州市实验中学科技城学校程小云

结合今天的实地调查实践活动和我日常的工作实际,我也形成了一些随感,虽然缺乏深入的思考,但也是我的真切感受。

首先,书本学习离不开实地调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地理需要结合实地调查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很多内容单纯依靠文字描述,无法真正了解地理对象的实际情况,更无法理解书本知识的实际逻辑和现实意义。比如,书中对花岗岩的描述是结晶致密的特点,但经过实地调查才知道,不同的花岗岩由于材质、结构的差异,其结晶程度也不同。

第二,实地调查可以有效提升个人职业能力。地理职业能力不仅体现在知识能力上,更体现在技能能力上。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现在对地理技能的理解往往更多侧重于地理信息技术能力。其实实地调查也能体现个人的地理职业能力。比如用指南针测量方位、倾角和方向,甚至用锤子敲击石头的方向,都能考验一个人地理职业能力的高低。而这些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实地调查才能更好地掌握和提高。

第三,野外调查也是对个人地理知识的考验。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是否能真正应用到实践中,是不能通过考试来检验的。有时候你可能考试考得很好,但到了野外,却不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地解释所见的实际情况。比如,这次调查中看到的捕虏体,是我第一次看到这种岩石,但经过专家讲解,我才明白过来。之前所学的知识中,并没有相关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我在岩石方面的不足。

第四,实地调查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性格,锻炼一个人的身体。通过观摩两位专家,我更深的体会到,实地调查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在知识方面的专业素质,还可以磨练一个人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别是在实地调查过程中,遇到各种复杂的地理环境,要肯吃苦耐劳,才能看到独特的风景。尤其是今年已经78岁的李先生,在调查过程中一点也不落后于年轻人,步履轻快,令人敬佩。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真实情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真实的情境中分析地理问题,而实地调查其实就是最真实的情境,也是新课程要求的最佳体现。

【多读书,多走路】

王国栋 江苏省苏州市实验中学科技城学校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大学毕业已经三年多了。早已习惯了当老师,似乎忘记了当学生的感觉。非常感谢木渎高级中学马丽丽老师组织了这次灵岩山、鸡笼山户外考察活动。在苏州市地质学会监事曹建、名誉理事长李克凯的悉心教导和指导下,让我重温了大学时的户外实习时光。

收获:本次考察的对象是苏州“心灵天际线”上的花岗岩,旅途中我们不仅了解了苏州花岗岩的典型地貌,还分析了一些典型花岗岩岩体的成因,重新学习了地质罗盘、地质锤的使用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登山与考察活动对比:这是我第四次徒步灵岩山,之前的三次更像是跟自己比赛,想着如何征服它,如何在山上奔跑时提高速度。不过这次身份的转变,也让我有了新的视角去看待、感受这座山。其实早前上山的时候,我也看到过“醉僧石”、“寻佛石”等奇石,也留意过旁边的注记。不过,当我静下心来,听曹老师和李老师的讲解,突然觉得,石头有自己的语言,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独行者行得快,众行者行得远。因为我的性格,做什么事都喜欢一个人做。很多时候,我感觉很开心,因为我把事情理清了,可以一步步高效地实施。但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一个人是无法处理的,尤其是大而复杂的事情,需要很多人的参与,就像集体备课一样。不管我有多少想法,都不如几个人集思广益,在课堂上分享我的疑惑和好的想法,最后优化我的教学。但这似乎是一个非常难以实施的过程。所以以后这样的活动,学生能不能参与,或者学生怎么参与,这些都是需要后续思考和实施的方向。

一个人的收获,往往取决于他关注了什么。其实,这次考察,我最珍惜的,是和老师们一起报名、一起爬山的过程。今天上午去灵岩山的路上,大家一起讨论基本功、素质课,能不能大致明确一下以后努力的方向?另外,李老师和曹老师都70岁左右了,但体力却不输年轻人。那么,这个年纪的我会是什么样的呢?作为在职的老师,大学里的基本地质知识,我又能真正掌握多少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花岗岩与围岩的接触边界”、“异体”、“顶叶垂体”我想如果单纯在书上看到这个概念,你会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你永远不知道它在现实世界中是什么样子。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来感知世界,所以如果有机会,你应该多参加类似的活动。

【给年轻人登山的建议】

黄英倩 江苏省苏州市实验中学科技城学校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爬过这样的山了,四个小时的实地调研,让我感到很开心,很有收获。不知道有没有对山地地理实践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会不会想知道爬山的一些注意事项呢?于是我就根据自己半天的体验,写了几点粗略的建议,有不对的地方还请指正。

1. 如果您一大早就出发,请务必在徒步前吃早餐。不建议空腹徒步。

2. 带上背包旅行。背包可以帮助您保持平衡,尤其是在下坡时,因为万一您滑倒,它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

3. 穿防滑、高跟的运动鞋。穿得太久、已经磨平的鞋子不适合登山。太大或太小的新鞋也不适合。甚至在登山当晚之前,我个人认为有必要把过长的脚趾甲剪短一点(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哈哈)。不然登山几个小时后,脚趾就会有几天说不出的疼痛。

4、穿长裤。夏季炎热,上身可以穿短袖。但下身尽量穿长裤。山区地理条件复杂,部分路段杂草丛生,部分路段蚊虫密布。穿长裤可以起到物理驱蚊、防抓的作用。

5. 根据天气情况做好防晒工作,可以选择涂防晒霜、戴帽子、穿防晒袖套等,不过温馨提醒,这里不适合打伞。

6、在老师的带领下结伴而行,注意男女比例。山区一般标识不清,通讯信号弱,地形复杂,户外活动一定要由熟悉路线的老师带队。男女生比例最好保持一比一,男生不要太少。爬山是体力活,关键时刻需要团队合作、相互帮助。

7.带些食物。户外运动时,体能消耗较大,所以要带些巧克力、能量棒或饼干等,及​​时补充能量。另外,水也是必不可少的。

8、走路时不要边看风景,也不要边看风景边走路。时刻看着脚下,注意安全。爬山时可以借助树木、岩石作为支撑攀爬。下山时选择落在岩石上比较安全。而落在有细沙的地方要小心,因为容易滑倒。当然如果你和我一样,腿脚不灵,那就提前找个好朋友互相帮助吧。希望大家爬山都有所收获!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主办学校组织这次活动,感谢地质师生的悉心指导,感谢一路上照顾我的老师们……

【探索苏州地区花岗岩的秘密,

提高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

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

2022年教师节前夕,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地理实践课程基地4名教师赴苏州参加江苏省马莉莉在线大师工作室组织的灵岩山—天平山实地考察培训活动。

此次培训活动由苏州市地质学会监事曹建教授和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李科凯带队指导,参观了望佛来、灵岩龟背、观音洞、醉僧石等8处地质地貌遗址,了解了花岗岩石蛋地貌、捕虏体、顶体等地貌的形成过程。培训期间,两位专家还教大家如何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岩层方向、倾角、倾斜度三要素。

下午,两位专家分别作了《地形地质调查要点》和《如何撰写地址调查报告》两个报告,苏州名师马莉莉作了《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教师必备素质》的报告。随后,大家就上午的调研活动与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和总结。

整个培训过程中,两位老专家治学严谨、追求真理、专心钻研、团结协作、带头吃苦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让我们受益匪浅,同时也为我们以后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地理研究、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节特别礼物】

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陈霞

金秋九月,伴着凉风,期盼已久的名师马莉莉工作室实地考察之旅如期而至。

我一直来爬灵岩山,但印象里只知道这里是典型的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景区,从来没有用专业的角度仔细观察过。当听到马老师说要邀请地质专家曹建老师和李克开工程师带队来考察时,心里很激动,很期待。

9月9日上午8点,大家在灵岩山东门集合。曹老师首先介绍了苏州花岗岩的特点。了解到灵岩山景区作为典型的花岗岩地貌,位于苏州花岗岩地貌分布的最南端。随后曹老师和李工带领大家一共考察了九个点。(略)

我们每个人都非常认真地听讲,认真地做笔记,有疑问就请教专家,到了每个点,都饶有兴致地看着节理面,看看有多少组节理线,看看不同点的花岗岩岩石成分有没有差异,问其形成时期、成因,测量其产状,观察角度。

这次实地考察收获颇多!实地考察学会了使用指南针,基本了解了灵岩山经典景点的成因,复习了几个名词,比如捕虏体、围岩等。采集了几个标本,有石英岩、花岗岩、角砾岩等,看看花岗岩不同时期成分的差异,看看里面的云母、石英、方解石等。经过这次实地学习考察,以后再看到花岗岩地貌的时候,可以用专业的眼光去看待,肯定会更有趣。

这次活动正好是教师节的前一天,同事们都很羡慕我多收到一份礼物,谢谢马老师组织这次活动!我也在考虑,作为地理老师,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条件允许,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实地考察。

【熟能生巧】

张恩红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学

书本上的知识总是浅薄的,必须实践才能深谙。地理的核心素养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不仅要熟记概念、地图等基本概念知识,还要会分析地理现象,掌握基本的地理观察和观察技能,真正领悟人地协调的理念。高中地理教学要注重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地理教学转化为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人地关系,探究地理环境的变化,真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自然地理属于自然科学,涉及地貌、土壤、岩石等许多专门的地理观测和调查。感谢马老师名师工作室给我们提供了这次难得的野外调查机会,感谢曹建老师、李克杰老师两位地质专家以及参加这次调查的所有同事。 这次考察的路线和二十多年前大学期间地质野外实习考察的部分路线重合,感觉很亲切。我们复习了“捕虏体”、“顶垂体”、“孤立体”等相关知识,了解了苏州花岗岩的出露地点。曹老师和李工讲解了石蛋地貌、“五人撑伞”、“醉僧石”等花岗岩地貌的成因。我们重新学习了地质三宝: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的使用,复习了倾角、方向的测量方法,并采集了一些典型的岩石标本。下午,我们听取了两位专家关于“地形地质调查要点”和“地址调查报告怎么写”的两场报告。 Ma Lili是高级职业头衔,苏州著名的老师和著名的老师工作室的领导者,向我们提供了“地理实践:地理位置的基本质量”的报告。改善学生将来的地理实践。

结尾

文字|。

照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