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刷脸支付、刷脸解锁手机、进小区刷脸开门……如今,越来越多的事情可以用人脸识别技术来解决。然而,不少人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被滥用的趋势。一项调查发现,在一些网络交易平台上,仅需2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5000多张人脸照片售价不到10元。
相比手机密码、二维码,人脸识别无疑是又一次技术革新。而且,人脸识别在支付、考勤、门禁、开锁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不过,也应该认识到,人脸识别的大规模应用必须建立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否则,越是便捷的技术越容易给用户带来麻烦,一旦人脸信息丢失或者数据库泄露,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例如,人们在使用密码支付、二维码支付时,持有银行卡或手机作为媒介,密码和二维码都可以更改或变形。手机丢失后,可以通过挂失更改密码,并通过相关操作阻止丢失手机内的APP登录,从而保证资金安全。而人脸识别则不同,因为面部特征等生物特征信息具有唯一性、不可改变性,一旦泄露,就不可能恢复到保密状态。那么,“行走的密码”自然就容易导致个人资金及相关信息被盗用。
虽然部分支付机构推出了一定的安全措施,但未必能打消人们的顾虑。比如相关安全措施并不能确保采集的消费者生物特征信息不被泄露。尤其是一些小区门禁、人脸识别等数据系统维护和安全防护能力较弱,极易导致信息泄露,也不排除有人故意将相关信息出售。媒体报道的“2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就是一例。
毫无疑问,人脸识别作为一项技术创新,确实很便捷,但也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正在公开征求意见。依法加强人脸识别信息保护是合理的。比如,提高图像采集、人脸识别设备制造、使用的门槛,防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任意采集人脸信息。同时,要加强保护,无合法理由不得将所采集的人脸信息提供,对违法者予以严厉处罚。此外,还要完善活体检测技术,降低“AI换脸”将照片或口罩当做人脸的风险,让人们真正掌握自己的“人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