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打包农村娃生活,手机毁娃论调是否有失偏颇?

2024-07-27
来源:网络整理

“农村孩子还在玩水、爬树、卷着裤腿玩泥巴吗?不!他们沉迷于快手、抖音寻乐,在‘打农药’‘打鸡血’中寻找刺激……电子产品已经‘打包’了农村孩子。”11月27日,半月谈发表题为《电子产品正在毁掉农村孩子》的文章,引发热议。虽然“手机毁掉孩子”的说法有些夸张,但对孩子成长造成不利影响的“锅”还是大问题,手机等电子产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手机毁掉孩子”的说法似曾相识,电视、网络、电子游戏都曾发生过。时隔多年,手机再次成为毁掉孩子的“原罪”。手机的问世伴随着90后们的成长,在90后们年轻的时候,他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关于手机和电子游戏的“恶魔论”。如果说电子产品要害孩子,那么首当其冲受害的就是90后,受害的不仅仅是农村孩子。但如此坚定的说法难免有失偏颇,手机作为电子产品确实有一定的责任,但说它毁人未免言过其实,这不应该是单单一方的责任,它有着更深更复杂的社会现实和背景,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而逃避现实。

一种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必然会带来相应的后果,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信息”意味着媒介本身比它承载的内容更重要,因为那意味着新的尺度、语法规则和交互方式。电子产品不仅仅是你想用的时候就能用的工具,它们本身具有意向性,鼓励人们去使用。

不玩抖音快手吃鸡农药_抖音上喝农药的女孩怎么样了_抖音农药

城乡儿童在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和持续的投入,弥合资源分配不均的鸿沟,难以一蹴而就。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习惯养成期,手机等电子产品带来的即时快感和满足感势必充满诱惑,如果我们不正视电子产品对儿童感官系统和行为的冲击和影响,很可能远水不能解近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事实,不管是城市孩子还是农村孩子,都需要陪伴。但现实是,农村孩子的父母忙于生计,根本无暇照顾孩子,即使有时间,也常常忙得无法陪伴孩子。长期缺乏沟通,导致沟通不畅,更甚的是,有的孩子成了“手机奴隶”。在这种情况下,当面对“不玩手机还能玩什么”这个惊心动魄的问题时,你只能无语了。

学校没必要避而不谈手机,屡禁不止的手机禁令也收效甚微,教会孩子过河总比让他们摸着石头过河要好,社会也没必要只关注农村孩子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可以想象,如果能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手机,或许是缩小城乡孩子知识差距的有效途径。

在解决城乡差距、留守儿童问题之前,说“手机毁了孩子”未免言过其实。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电子产品带来的即时快感、虚拟体验等负面因素不容忽视。很多研究报告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需要正视它、解决它。不可否认,手机等电子产品为孩子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大门,连成年人都有可能沉迷于手机,更何况是没有自控力的孩子呢?孩子更需要家长和学校的正确引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