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刘思宏)7月,一大批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续牌阶段。7月9日,16家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到期。按照规定,支付机构牌照每5年续牌一次,续牌能否成功关乎机构命脉,因此结果也引发业内高度关注。
北京商报记者根据人民银行披露的相关信息发现,华办支付(深圳)有限公司、北京利方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畅捷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人保支付技术(重庆)有限公司、山东韵达支付有限公司、山东飞银支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瑞银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抖音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云汇支付(广州)有限公司、广州市汇聚支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合利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世纪支付科技(广西)有限公司、乐刷科技有限公司、金运通网络支付有限公司、帮付宝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盛迪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16家支付机构的支付许可证有效期均到7月9日。 2024年。
在这16家机构中,超过50%拥有互联网支付牌照,部分机构从事银行卡收单、手机支付、预付卡发行及受理等业务。从各自股东背景来看,部分机构并非小牌机构。如华伴支付(深圳)有限公司是华为旗下的支付公司,业务为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北京利方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是链家旗下成员,业务类型也是互联网支付。
但这些机构中,也有不少机构是央行罚款频发的受害者,有的违反支付结算管理规定,一年被罚款多次,还有的支付机构因为反洗钱工作不力等原因,被开出数千万元的天价罚单。
因此,每次续展考试都是好坏参半。在历次续展结果中,总有极少数支付机构要么因业务受挫而主动退出,无法继续经营,要么因涉嫌违法违规被行政机关立案调查,导致续展暂停。最终结果大多是主动或被动取消支付牌照。
根据博通的分析统计,计入自动退出续展因素,2023年整体续展成功率为66.7%,低于2021年的82.2%,但仍然相对较高。对于本次续展,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鹏博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除极少数情况外,大部分都会成功续展。即便有处罚记录,只要整改完成,符合人民银行的要求,他们应该都会选择继续授予牌照。
但需要注意的是,今年4月22日,俗称支付行业“基本法”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正式发布,而《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
王鹏博还指出,此次办理牌照续期的支付机构也需落实这两份文件的相关规定。比如《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各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过渡期为本实施细则施行之日起至其支付业务许可证到期日止,过渡期不足12个月的,按12个月计算”。因此,12个月过渡期到期后是否会公布续期结果也值得关注。
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最新撤销的支付许可证数量为179张,而中国人民银行累计撤销的支付许可证名单已增至92张。
王鹏博认为,随着《条例》的实施,支付准入门槛提高,牌照价值也随之提升。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交易难度较大的牌照也存在相关问题,要么牌照类型、业务范围狭窄,要么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重大失误和失误。在他看来,非银行支付行业近几年逐渐“出清”,剩下的都是发展成熟的机构,牌照稀缺性在未来会逐渐显现。此外,支付行业迎来《基本法》后,行业发展将加速。《条例》不仅是监管的升级,对未来支付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不仅肯定了支付行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为行业未来数字化服务的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