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与服务号:打造生态,满足高频服务需求

2024-07-28
来源:网络整理

我们先分别看一下订阅号和服务号的表现。

我们可以看到像“一条”这样的大订阅号,也有像“咪蒙”这样让很多媒体人羡慕的订阅号:

还有像“同道大叔”这样的星座账号,当然,也有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博客”,比如“八卦”:

在服务账号方面,经常提到的有招行信用卡,而“朝夕日历”就是在体验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的一个日历管理服务账号:

在《来也助手》中,你可以订购你身边的各项服务,还可以将你在《我的印象笔记》中阅读过的公众号文章保存到印象笔记(中文版)中:

订阅号、服务号的出现,逐渐让微信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用户无需离开微信就可以阅读、社交、获得生活服务。

微信想成为唯一入口

微信为什么要满足高频服务需求?

因为商业是贪婪的,商业的最终目的就是垄断。

8亿活跃用户对微信来说不够,每天只占用用户4个小时对微信来说不够,单纯提供信用卡消费通知对微信来说也不够。

微信想要的更多,腾讯想要的更多。当微信已经是一个超级门户时,它想成为唯一的超级门户,它想占据你更多的时间和使用场景。它也许永远不会做一个操作系统,但它希望成为“事实上的”操作系统。

小程序是微信成为事实上的OS的必要补充,因为它是为了满足服务号尚未很好满足的高频应用场景而产生的。

因此微信希望占领:

更多用户时间;更多应用场景;更多服务入口。

订阅号解决阅读需求,服务号满足低频服务需求,小程序定位于高频使用场景。

听起来有些可怕,但恐怕短期内没人能阻止微信成为事实上的操作系统。

小程序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

将小程序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来理解非常重要,这将使我们更容易看到小程序中存在的机会。

我们先来看一下微信小程序的生态系统:

微信是一个大平台;统一的入口是微信APP;所有的开发都是用小程序语言;微信小程序提供了详细的UI、操作等规范;目前没有和开发者分成,但未来可能会有;相比服务号,微信在小程序生态建设上花了更多的心思。比如之前没有UI规范,没有独立的语言,这些都让小程序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生态。

如何用生态思维发现新机遇?

任何一个新生态系统的出现,都会带来以下机遇:

新的应用场景甚至新的用户;原本存在于其他生态中的应用,会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现;微信开发会是一个独立的岗位,就像iOS开发一样;我坚信第三点,所以有可能学院今年7月份就推出了《微信公众号与小程序开发》课程,周期2个月,就是为了认真培养像我们一样有前瞻性的人。

你可以回想一下2008年App刚刚推出的时候,想想那些赚到第一波红利的人,是否抓住了这些机会。

当然,现在比2008年有更多的人熟悉“股息”这个词。

正确认识微信小程序

自2016年初张小龙提出“小程序号”构想以来,关于小程序号的猜测和期待就从未停止过。多数民众和媒体都认为小程序将为营销带来新的机会。

我觉得很多媒体把小程序的机会方向给误导了,小程序的营销能力其实很差,可能没有仔细看过小程序的开发文档,甚至没有参与过小程序的开发,没有跟开发者进行过深入的沟通,所以,嗯,写的有点乱。

使用微信语言开发的原生程序

前面提到过,微信小程序并不是使用 HTML 开发的,也不兼容 HTML 标签,而是一套自己的语言(暂且这么叫)。开发出来的页面使用体验接近原生应用,因为除了数据之外,定义页面样式、数据结构、逻辑等的文件都已经提前下载,不需要像网页那样实时加载。而且,由于页面可以调用小程序提供的组件,而这些组件早已内置在微信客户端中,其体验其实就是“原生”的。

一个微信页面包含4个文件:

微信开发平台小程序_微信小程序如何创业_开发微信小程序创业

WXML:页面结构;JS:页面逻辑;WXSS:页面样式;JSON:页面配置。

注意:这 4 个文件不具有层次结构。

JSON文件不是必须的,这四个文件在用户下载小程序时会下载到本地,小程序跟原生APP一样,只需要连接API即可获取指定数据。

这种体验非常流畅和原生。

前端开发成本极低

前端开发最大的成本之一就是兼容性适配,无论是网页前端需要适配各种浏览器,还是客户端开发都需要在各种尺寸、性能的设备上反复调试。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这些成本并不划算,因为他们需要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而兼容性问题往往会给快速迭代带来障碍。

对于前端工程师来说,开发微信小程序的成本相对较低,因为微信已经解决了兼容性问题,前端工程师只需要学习然后按照规范进行开发,兼容性的问题就交给微信来解决吧。

一次开发,兼容多平台。

微信小程序支持离线使用、后台运行,这给小程序的使用带来了无限想象。

比如万年历、番茄闹钟等工具会大量出现,更期待的是微信未来能提供对话与小程序直接互通的能力。

小程序的很多API和服务号类似,但也有一些是新的。很多接受过内测的朋友都跟我说,这个新API可以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可以在小程序里做一个“你画我猜”的游戏。

有审计机制

刚才提到了“提交”两个字,小程序和订阅号、服务号不同,发文章、修改按钮功能等不需要经过微信审核,但小程序每次版本更新,都得经过微信审核——就像APP一样。

这对用户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大多数通过审核的服务都是优质的。坏消息是,对于那些只注重营销层面的人来说,这又是一个限制。

有哪些机会?

小程序之所以“小”,不仅是因为安装包不超过、用户搜索即可使用,更因为它定义了一种新的应用场景——直接服务场景。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张小龙对微信小程序的定义:即用即用,触手可及。从他的原话和微信开发小程序的过程来看,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微信希望小程序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快捷直接的服务。比如,当用户在搜索框中搜索“北京飞往上海的航班”时,小程序应该立即进入航班列表页,而不是小程序简介或繁琐的注册流程。

事实上,用户不仅可以搜索小程序名称和描述,还可以搜索小程序最多5个功能页面,这意味着微信特别重视直接搜索的使用场景。

垂直社交

我们的微信通讯录很乱,有家人、同事、同学,甚至还有发生过一次性关系的人。

订阅号一直在尝试建立用户社区,但无论是使用独立应用程序还是微信群,转化率都极差。

这两个要求以及API使得小程序中的垂直社交成为可能。

例如,专注于孕妇的订阅号可以利用小程序打造孕妇社区,孕妇无需离开微信就可以与社区中的其他人交流、购物。

比如也可以在小程序里复制一个,让用户统一管理自己的一次性关系,从技术接口和需求角度来说,它的出现是有原因的。

很多人期待微信开放自己的关系链,我认为微信永远不会对外开放自己的关系链,但是我认为微信允许、也需要基于微信平台的垂直社交。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的公司内部沟通用钉钉,但和外部客户沟通还是要用微信,然而微信和钉钉之间没有数据同步,给内外沟通带来不便,需要手动复制微信里的沟通内容,再粘贴到钉钉里。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你需要写一个文档分享给团队,这个文档可能一天要更新好几次,以前都是在电脑上修改完再发给公司群,试想一下,为什么不能在一个名为“团队网盘”(纯属虚构)的小程序里更新,让团队成员只要打开小程序就能获取最新版本呢?

既然微信已经成为我们最常用的通讯工具,那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它用在工作场景中呢?以前是不可以的,因为以前微信里面没有沟通的屏障,所有的通讯都混在一起了,不太适合办公,所以他们推出了企业微信。

现在,小程序可以成为这个“屏障”。办公沟通可以在小程序中进行,日常与外界的交流还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如果有一天微信提供了“对话-小程序”的沟通能力,办公场景的流畅度会进一步提升。

营销需要新理念

因为微信小程序对营销有限制:不能关注;不能发群消息;不能嵌入网页和外链;不能分享到朋友圈。小程序的运营需要新思路,最好的营销当然是给用户提供最需要的服务,让用户口口相传。另外,肯定会有新的营销思路,不知道会有什么新思路,但我相信中国人的“智慧”,尤其是流量高手,会想出新办法。不过,我也相信微信会继续限制过度营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