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支付普及范围之广、进展速度之快令人吃惊

2024-07-28
来源:网络整理

报道称,中国各大城市几乎每个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支付一切费用。例如,在餐厅用餐时,服务员会在顾客取出现金之前询问他们是否要使用微信支付或支付宝支付。

《纽约时报》对电子支付在中国的广泛普及感到惊叹,也对其进步速度感到惊讶。报道称,短短三年时间,现金已经消失。风险投资公司GSR总经理林先生表示,“从技术角度来看,这可能是最先发生在中国的最重要的创新之一,目前也只有在中国才有。”

报道指出,外国人很难理解微信对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但一天之内,人们不断要求你扫描二维码,你很快就会“顿悟”。过去三年,移动支付正在“占领”中国。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达5.5万亿美元,约为美国1120亿美元市场规模的50倍。

《纽约时报》报道作者表示,数据还是太抽象,要真正感受到这种变化,必须亲自来到中国亲身体验,于是他去了上海。作者称,他的现金几周就花光了,而且因为银行卡出现问题,无法关联微信,他取了不少百元大钞。这导致他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办公室里的同事享受移动支付的便利,而他自己却要跑出去忍受排队、点菜、掏钱包、付款、找零的过程,不管是去咖啡店、餐厅还是便利店。

此外,笔者的直观体验还包括共享单车。他说,“我想去某个地方,但手机却无法解锁随处可见的单车。”这些都让他觉得自己比街头艺人更落伍,因为街头艺人身上都配备了二维码,以便路人转账和小费。

研究公司IDC的一位分析师表示:“电子支付已经成为一种默认的生活方式,每一种商品和品牌都已经嵌入这个生态系统。”

一些北欧国家也出现了“无现金”现象,但主要使用银行卡,而中国则使用手机。中国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移动支付的依赖程度有多深。笔者的一位中国朋友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银行不给她打电话,她不会注意到银行已经从她的生活里消失了三个星期。

报道称,中国整个移动支付的上游是腾讯和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占据着惊人的市场份额,他们从交易中赚钱,向其他公司收取平台使用费,同时也收集支付信息。

支付平台系统维护导致交易延迟_支付平台系统_支付平台系统开发

据最新数据显示,蚂蚁金服和腾讯去年的日交易总额超过了Visa和等信用卡公司,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这两家公司能够以更便宜的方式提供支付服务,比如二维码支付,比昂贵的读卡器更便宜。

报道称,情况虽然良好,但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不懂使用电子支付的人可能会被隔离于整体消费经济之外,而国家经济可能会与这两家公司过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例如,对于那些不太可能在中国拥有银行账户的旅行者和商人来说,在中国的日常生活可能会变得困难,因为他们很难将手机变成钱包。

例如,在与中国消费者打交道之前,外国公司可能必须先与阿里巴巴或腾讯打交道,否则可能面临无法支付的风险。同样,依赖腾讯或阿里巴巴的公司也必须建立独立的架构,以应对由谷歌和信用卡主导的世界。

再比如,21世纪初,日本有强大的翻盖手机,但因为手机太先进,日本迟迟没有普及智能手机。15年后,日本从科技巨头沦为科技落后者。如今,日本仍在使用翻盖手机,但已完美进化为手机技术孤岛。

阿里巴巴和腾讯无疑正在推动移动支付在中国以外的扩张,以确保他们的最新创新不会像恐龙一样消亡。但竞争可能即将到来。西方公司会建立自己的竞争系统吗?答案可能是肯定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