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咖啡: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吸引青年人才回乡筑梦

2024-07-28
来源:网络整理

一片金色的稻田、一栋白色的小屋、一杯咖啡、几道甜品、一段悠闲的时光。从去年开始,“稻田+咖啡”在昆明成为一股潮流,成为城市人向往的周末生活,也助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咖啡店为何成为流量暗号?它与乡村振兴擦出怎样的火花?“稻田+咖啡”走红的背后,是一场回归心灵的放逐,更是一场留住乡愁的旅程,吸引着青年才俊回到家乡筑梦。

西渚街道大村社区“麦田稻田”

01

回归自然,美丽乡村吸引游客

从昆明市区驱车只需半小时,就可到达位于五华区西竹街道大村社区的“麦田稻田”。白色的外墙、蓝灰色的屋顶、落地玻璃窗,让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沿着山脊上铺砌的栈道,从咖啡厅一直延伸到田野深处,两边摆放着帐篷、露营椅、蒲草席,让人心旷神怡。

与城区咖啡馆不同,“麦田稻田”周边景色随季节变换,顾客源源不断涌入。七八月份的旺季,“麦田稻田”稳居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本地热搜榜。数千家咖啡馆散布在昆明的大街小巷。人们为何长途驱车到郊外喝一杯咖啡?五华区西竹街道大村社区党委书记、“麦田稻田”创始人段聂揭秘,就是要让游客获得三个“还不错”的感受:拍照水平还不错、颜值还不错、味道还不错。他还有自己的一套“引流”方法,以拍片景观加适度主动“推流”。 一些消费者入住“麦田稻田”后,变成“自来水”,在社交平台晒照片、分享体验,“小稻田”一度成为“大网红”。

在中国农业大学全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唐丽霞看来,将城市元素嵌入乡村,是打破城乡分割现状、丰富乡村价值和农业功能、借助城市动能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2019年,中国农业大学与昆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昆明郊区选取6个村落开展城市带动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唐丽霞负责统筹协调6个试验村的工作。团队根据不同村落的资源特点,将民宿、研学、非遗体验等业态嵌入其中,形成了“七彩梦幻乐园、万溪梨园、富安流芳、雁塔花巷、康吕石桥、怡情民居”等特色乡村振兴品牌。

02

寻找符合乡村发展需要的特色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写。

近年来,昆明市把青年人才党支部建设作为吸引优秀人才、储备村干部、培养村级组织“领头雁”、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在全市各乡镇(街道)建立青年人才党支部141个,聚集了致富能手、外出打工创业返乡人员、本地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的青年党员3186名。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人才回流带回的责任、智慧、精力、资金、人脉,完美契合当前乡村振兴发展需要,成为强大内生动力。

从初中就开始外出求学的段聂,从来没有想过来自农村的自己,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农村。

大学毕业后,段聂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凭借着独到的眼光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他在多个行业中蒸蒸日上,甚至还把生意做到了国外。作为引智计划的牵头人,2019年,段聂抛下生意,怀着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资源,满怀乡情回到家乡。上任五华区西竹街道大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后,段聂一边挨家挨户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一边四处奔波争取项目、资金,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段聂发现,家乡有这么好的资源,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西竹街道大村社区地处昆明市“1小时经济圈”,交通便利、山青水秀、历史悠久,拥有西游记洞天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整体特色不足,传统农家乐聚客能力有限,游客简单消费后便匆匆离去。

如何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段聂日夜绞尽脑汁。有一次,他在村子里转悠,在一座漆黑的塑料大棚前停下了脚步。拆除破坏景观的大棚,恢复生机勃勃的稻田,喝着咖啡,闻着稻香,捉着泥鳅,为城市人打造一个田园梦,这何尝不是一种特色呢!于是,打造昆明首家“稻田咖啡”门店的计划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03

创新理念开辟共创集体产业之路

计划很容易,实施起来却一波三折。阻力来自三方面:第一,村民不相信眼前这位“85后”书记;第二,村民不理解为什么要种不赚钱的水稻;第三,缺钱,村集体账户欠债15万元。

行动是最有力的证明。怀着一心一意回来发展家乡的决心,段聂咬牙、跺脚处理好手里的所有产业,一切归零。他决定以“党委+合作社+企业+村民”的经营模式,探索出一条美丽乡村建设和商业创新之路。一个月的时间,段聂和其他队员挨家挨户为村民做思想工作,逐渐取得了村民的信任。为保障村民的基本收入,村民原有的基础土地租金每亩增加300-500元,每亩租金可达2200-2500元。村民作为量化股权的股东,每两年还能享受集体经济分红。

2022年4月初,段聂正式开启集体共创产业之路,成立有4505人的“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收回近百亩土地,启动“麦田稻田”项目,改变传统稻田经济业态,以体验模式带动消费。西餐厅、露营地、艺术展、音乐节等业态纷纷加入,一经推出,受到市民和游客的追捧。

李思娴是谁_李思娴抖音_李思抖音网红

段聂兴奋地介绍,去年上半年营业额达270万元,今年预计将突破400万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集体收入剩下的资金还用于基础设施改善、奖励优秀学生、扶贫开发和产业再发展等。”看得见的收入让村民兴奋不已,也让段聂感到欣慰。

04

丰富业态 打造区域消费新场景

引流只是手段,要注入怎样的“灵魂”才能留住游客的心?段聂说,长久的流量关键是不断注入新业态、植入新活动、融合新消费场景,满足消费者对新鲜感的需求。

着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麦田稻田”还在不断增添新亮点。游客除了可以在稻田里拍照、喝咖啡,还可以把稻田当成自己的主人,亲身体验播种、收获的乐趣;可以利用园区内的农业馆、粮食馆等资源,开展研学、亲子活动;可以举办稻田音乐会、艺术展、美术展等,丰富文旅消费业态;可以提供白族扎染、皮革手工制作、植物拓印等体验,吸引游客驻足……稻田里,更多的可能性正在被诠释。“人多的时候,我们每天能卖出近200杯咖啡。”咖啡店负责人张锦雄告诉记者,按照平均每杯咖啡30元计算,光是卖咖啡一天的收入就有近6000元。 此外,顾客在店内用餐,离店时购买纪念品,每天的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

“麦田稻田”的走红,让乡村旅游有了不一样的风貌。在“麦田稻田”旁边,一大片新土地被流转。段聂说,这就是他们计划打造的花园农场,将成为西渚乡村旅游的又一个“爆点”。在段聂的构想中,“麦田稻田”不是简单的网红打卡点,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连接枢纽,是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示范点,串联起村子周边的田园、花田、民宿、农场等关键要素,打造新的区域消费场景,引导周边农户或外来人才参与,最终形成集体经济集群。

05

人才聚集 激活乡村振兴

10月17日,段聂入围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人物名单。在昆明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像段聂一样懂农业、爱乡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还有无数。

“乡村振兴对人才的要求很高,要有懂政策、会组织协调、会对接市场、会管理、会写作的能力。”唐丽霞说。为了培养更多懂乡村、会管理、为乡村干事的年轻人才,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与腾讯联合推出“中国农业大学-腾讯农村职业经理人研修计划”,又称“乡村CEO”计划。两年来,昆明已培养出近30名“乡村CEO”。段聂是“乡村CEO”昆明班的班长。

作为昆明市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实施的城市带动乡村振兴创新试点村之一,安宁市雁塔村成立了文化旅游公司,以年薪4万至12万元面向社会招聘“乡村CEO”。赵全康就是“乡村CEO”之一,负责村里各种业态的运营。借助兴村建设试点,该村通过3个多月的数字化运营,实现集体经济增长近8万元。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昆明市每个行政村都将培育至少1名“乡村CEO”,有条件的村也将组建“乡村CEO”团队。

乡村振兴除了领军人才,还需要各类人才的参与。去年5月,昆明市出台了《昆明市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十七条措施》,对经营管理、技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保障作出了部署。

如今,昆明乡村正绽放出更多创意,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乡村旅游。满山的青山、成片的麦田、阵阵的咖啡香,昆明的美丽乡村梦已经蓄势待发。

评论

特色、产业、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三大课题

“稻田+咖啡”是乡村振兴交响乐中亮眼的音符,是乡村价值和农业功能多元化的体现,在满足人们对田园生活向往的同时,以城市动能带动乡村发展。

随着公众审美的变化,对它的关注度或许会逐渐消散,但背后揭示的却是乡村振兴的普遍逻辑:特色、产业、人才三要素缺一不可。

第一,挖掘地方特色。“麦田稻田”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差异化手段拉开差距。项目上线前,对周边及同类项目进行了科学分析,从区域视角审视和判断发展前景,协调与区域内同类项目的关系。最后在有限的空间里,将稻田和咖啡,两个从传统视角看反差巨大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不经意间碰撞出了火花。运营者凭借先进的互联网思维,将运营放在了前面,一炮打响。但他们并没有止步于此,一直在不断创新叠加,嫁接白族扎染、皮革手工、植物揉染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在不断的碰撞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其次,形成产业链。乡村振兴不只是改善基础设施、改善乡村环境,更重要的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激活新动能,带动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麦田稻田”背后,是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公司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先进运营思路,覆盖餐饮、教育、科技、文化传播等领域的产业链。在以党建为龙头的科学管理模式下,全村齐心协力,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最后,抓住人才第一资源。段聂似乎为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提供了一个样板,丰富的商业经历让他拥有了广阔的视野、深厚的资源和成熟的管理能力,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出了人才优势。情怀和责任是他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要吸引人、留住人,就要给予人才物质上、政治上的优待,通过筑巢引才,把更多的人才聚集到乡村振兴的舞台上,让各类人才都能在广阔的乡村天地里一展才华。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思贤、顾婷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