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核心体验地,生态、文化、开放等你来

2024-07-28
来源:网络整理

编者按:去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王宁通过人民网向网友们介绍了《有一种生活叫云南》,全网总阅读量突破260亿次,云南多次“得分上调”。今年两会期间,王宁再次通过人民网向网友们发文称,“有一种生活叫云南”,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昆明市提出要把“春城”打造成“有一种生活叫云南”的核心体验地。那么,在昆明你能体验到什么呢?从今天开始,本报将围绕生态、文化、开放等主题,为你一一讲述。

据春城报报道,今年春节假期,昆明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368.41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2.93%;实现国内旅游综合收入154.08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18.43%。

距离去年初云南省委书记王宁致信网友,欢迎大家来感受“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才过去一年时间。昆明为何如此令人向往?昆明到底有什么魅力?

放眼全球各大旅游城市,最能展现其城市风采、体现其气质魅力、体现其生活方式的地方,总是闪耀着文化的光辉。昆明亦是如此,除了“天气常如二三月,花开四季春”,拥有3000多年文明史和2300年建城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时代的昆明,着力打造文化地标建筑、特色文化街区、生活美学空间,延续文化脉络,陶冶精神,让昆明更具文化气质和文化品质。

建立强大的文化框架

今年春节假期,为了打卡云南陆军学院历史博物馆、西南联大旧址等昆明人文地标,来自四川的游客赵女士带着女儿来到昆明观光。

其实,像赵女士这样的游客还有很多,昆明的各大文化场馆总是挤满了游客,很多游客都是专程来感受云南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遗迹的魅力。

拂去历史的尘埃,穿过漫长的时空隧道,我们的目光与古滇先民再次相遇。

战国铜牛虎案、西汉鎏金四牛骑士贝筮、滇王编钟、石寨山“滇王印”、河伯所出土的汉简、汉印、郑和、聂耳印……构成了昆明深厚文化的骨架。

战国至西汉时期,古滇国统治着滇池地区,后并入中原王朝版图。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昆明称拓东城、善禅城,为东都。元代改称中清城。置昆明县,为云南首府,至今。

世事沧桑,岁月流转,但不变的是昆明的多样地貌和多元文化。

研究云南历史文化的自媒体博主“南曲文化”认为,“昆明文化”的特色,既保留了最原始、古典的文化形态,又融入了最时尚、现代的文化形态。昆明是民族迁徙的大走廊,东南、西北、东北等民族在昆明交汇,26个民族、众多支系都保留了各自的文化特色。

在这里,可以看到昆明文庙、金马碧鸡坊、云南陆军军官学校、纪念“重九起义”的“重九长廊”、国防纪念碑、西南联大众多名家云集的文林街、“一二一”体育纪念广场……这些跨越历史的古老遗迹,记录着历史上军屯定边政策、汉族迁徙等所带来的中原文化熏陶和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让人感受到近代历史的迷雾。

明朝时期,朱元璋大量移民云南,有三十多万人迁入昆明及附近地区。这极大地影响了昆明地区的文化面貌,使其呈现出更多不同的文化特征。例如在饮食方面,云南菜是各地区中最受欢迎的。这种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体现在昆明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建筑到绘画,从语言到诗歌,从音乐舞蹈到节庆庆典,展现出多种文化的和谐共存。

“十里不同天,十里不同食。”在美食“UP主”紫薇看来,昆明美食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在昆明的餐厅类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家独具特色的餐厅。在昆明,你可以找到各种“好吃的”,可以体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饮食风俗。

塑造N种生命

昆明之美,不只是茶马古道上“壮丽之城”的辉煌,它融合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让多元在这里不再只是一个词,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塑造着一种NA式的生活。

伴随着古乐,三位身材高挑、身着蜡染民族服饰、戴着银质耳环的女士缓缓从花园中走出来。此视频取自拥有百万粉丝的账号“时尚奶奶美出云南”。昆明的奶奶们中,有新中国第一代空姐、土木工程师,退休前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退休后,她们用年轻的心态、时尚的装扮拍摄视频,宣传昆明之美,诠释退休后别样的幸福生活。

李思娴抖音_李思娴的照片_李思娴是谁

作品亮相2022昆明国家时装周的设计师王顺富表示,昆明是一座多元包容的城市,给予设计师丰富的创作灵感,他将绘画、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与服装元素解构,打造国际化的中国高级时装。

法式烤蜗牛、摩洛哥“古斯库斯”、墨西哥玉米片、傣式鸡爪。午餐时间,在昆明一家充满异国情调的餐厅里,法国小伙杨洋不停地穿梭于厨房和前厅之间,为顾客准备美味佳肴。杨洋经营的餐厅不仅提供法国、墨西哥、意大利菜肴和云南当地特色菜,节假日还会举办摇摆舞会、火把节狂欢等各种主题活动。“在昆明,你可以听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大家在这里可以融合,分享多元文化。”

来自孟加拉国、就读于西南林业大学的法拉贝,喜欢昆明的多元文化、美味的食物和友好的人民。他说:“如果你来到这座城市,你就不想离开。”

昆明是全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中心城市,有10个民族、54个民族,常住人口860万人,户籍少数民族人口99.3万人,是全国设立民族自治区最多、居住民族最多的省会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城市位居省会城市第二位。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同时又保持着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了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和文化艺术。

毫不夸张地说,昆明是一座将民族特色与现代城市完美融合的城市。在昆明的公园里,随处可见身着彝族、白族、傣族等民族服饰的老人载歌载舞,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在红墙黄瓦下拍照留念。社区球场上,你可以随时加入全民健身活动,也可以在公园里,尽情享受自己喜欢的小众文化。

每年中秋节前夕,盘龙区金星社区都会举办百户民族团结宴,辖区居民和餐馆通过众筹的方式凑一桌菜、吃一顿团圆饭,成为各民族互动、交流、融合的生动注解。

“昆明的老街老建筑、面带微笑的市民、用筷子吃过桥米线的外国友人……”在这里,没有冷漠的路人,只有宽容、随和的昆明人,让这座城市包容、开放、包容,让每个人都感到舒心。

古城焕发新魅力

多元文化底蕴促进了昆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昆明“老城”不断焕发出新的魅力。

游览海埂坝看不远万里来春城的红嘴鸥,逛云南民族村感受民族风情,逛斗南花市感受“春城处处是花”的魅力,逛昆明老街、南强街感受独特的夜晚的昆明,可以在沐浴着温暖阳光和浓郁书香的城中书房看书,可以在感受到时光印记的庭院剧场看一场话剧,也可以在浩瀚滇池畔的村落里欣赏夕阳……丰富的资源、多元的生活方式,让昆明不负“好”的美誉。

文化是镌刻在昆明这座城市永恒的基因,文化与创意的结合激发这座城市无限的活力。

马家大院位于昆明繁华的老街,是昆明保存最完整的白族经典民居建筑。百年老院如今已成为弘扬云南戏剧文化的重要场所。你可以在院内漫步小憩,在转角建筑拍照留念,在院内喝茶探寻历史。每当夜幕降临,院内一物一景都成为剧情的一部分,演员登台亮相,观众屏住呼吸。

昆明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杨明说:“顺应文化空间建设的步伐,我们把很多著名的剧目放到了院落里,把很多好的剧目放到了院落里,就这样形成了昆明的院落戏剧。”

从去年开始,抖音用户发现昆明很火,刷抖音就能看到昆明的各类吃喝玩乐占据了屏幕,不断占据话题榜,产生流量。

文化与美好城市生活相辅相成,2023年,昆明再次荣获“中国美好生活之城—十佳旅游城市”荣誉称号。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截至目前,昆明已打造303个新型文化空间,“有一种生活叫云南”在这些新型文化空间建设中得到了更加具体、更加美好的诠释。

为把文化特色进一步融入城市发展,昆明着力打造一批文化地标建筑、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街区、推出一批美学生活空间、培育一批夜经济文化长廊、打磨一批文化IP活动品牌,评选出10个城市文化地标、50个生活美学空间、10个特色文化街区、53个最美阅读空间,让城市文化更加触手可及。

传承文化、承古启今,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昆明正在新时代谱写绚丽华章。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思贤、董玉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