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团宣布收购钱袋宝,终于拿到了第三方支付牌照,未来可以公开开展互联网支付业务,而今年3月,美团因无支付牌照开展资金结算业务被举报,随后将相关功能下线,并寻求第三方支付牌照,如今终于如愿以偿。
美团并未透露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花费多少钱,但估计代价不菲。早在一个月前,央行就宣布“一段时间内”不会发放新的支付牌照,这让此前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水涨船高。
今年1月,小米科技斥资6亿元从吉富瑞通取得金融牌照;今年8月,恒大5.7亿元收购吉富通,间接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紧随其后的是美的集团3亿元收购深圳神州通富,取得支付牌照。
此前,万达以3.15亿美元收购快钱68.7%的股份,家电巨头海尔则于2014年3月收购快捷通支付。随着各大公司争相获取第三方支付牌照,牌照已变得稀缺且昂贵,动辄数亿元。
金融为百业之母,金融服务是大企业的标配,而支付又是金融的基础业务,因此大企业如果想开展相关业务,就得领取金融牌照,尤其是支付牌照。
支付既是金融领域的第一道关口,也是互联网金融的入口,记录着资金流向、用户金融行为等,是打造金融消费闭环的关键,对企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因此,尽管面前有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座巨大的大山,但其他公司依然不愿放弃,继续奔跑抢食虎口食物。支付领域的竞争,意味着各大公司能否在金融领域站稳脚跟。
由此来看,第三方支付的竞争显然不会停止,而且很可能会愈演愈烈,除了在餐饮、商超等领域的竞争,还有可能延伸到供应链金融。
各大公司拿到牌照之后,下一步可能就是争夺用户,因为用户规模几乎决定了交易规模,有了一定的规模才能拓展场景、获得足够的数据来完善征信体系。
而且预计还会有更多公司进入支付领域,小型支付公司不断被并购,若此趋势持续,第三方支付牌照数量必然会“供不应求”,企业获取牌照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最关键的是,即便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在支付习惯逐渐养成的当下,能否通过市场考验和用户认可仍是个未知数,寻找一个细分领域突围或许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