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或《支付新规》)自5月1日施行以来,行业竞争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业内专家表示,在《支付新规》下,现有支付机构需要健全完善支付相关内控制度,回归支付本业,在打造优质综合服务、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更名
6月14日,央行官网更新《非银行支付机构许可证重大变更通知(截至2024年6月)》。通知显示,准许中国银联商务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银联商务支付有限公司”,准许浙江航天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更名为“浙江信航支付有限公司”,准许四川商通实业有限公司更名为“四川商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准许武汉合众易宝科技有限公司更名为“抖音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准许天津城市一卡通有限公司更名为“天津城市一卡通支付有限公司”。
5月底,央行已批准31家持牌支付机构名称变更申请,其中,重庆钱宝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变更为“重庆鲲鹏支付服务有限公司”,乐刷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乐刷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联动优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变更为“联动优势支付有限公司”。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盘和林告诉记者,上述公司更名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合规要求。根据5月1日实施的支付新规,非银行支付机构名称应当注明“支付”字样,以提高业务透明度和清晰度。此前不少支付机构属于“先照后证”范畴,因此在成立时,公司名称上并没有“支付”二字。他认为,更名让支付行业名称更加规范,消费者一目了然。未来,行业名称变更将变得更加普遍。
2023年12月,《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将于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提出了多项详细要求,其中第六条规定,非银行支付机构名称应当标明“支付”字样。未经依法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或者变相经营支付业务,不得在单位名称、业务范围中使用“支付”字样,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记者整理央行官网披露的信息发现,包括最新更名的机构在内,目前市场上179家支付机构中,名称中带有“支付”字样的已有132家。
苏西智研高级研究员苏晓睿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也表示,支付机构密集更名,主要是为了响应监管要求,提高辨识度,增强合规性,预计未来会有更多支付机构采取类似举措。
上半年罚款超亿元
随着支付新规的推进,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监管也日趋严厉。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6月30日,今年以来央行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共计开出24张罚单,罚没机构总额超1.18亿元。其中,银盛支付服务有限公司(简称“银盛支付”)今年以来被罚两次。
从罚没金额来看,2024年上半年支付机构罚没金额最低为1万元,最高为4460余万元。其中罚没金额最高的是浙江航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因违反机构管理规定、商户管理规定等8项业务违规,该公司今年5月底被央行罚款合计4463.12万元,占上半年罚款总额的近四成。此外,重庆钱宝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被罚款800余万元,该公司违规行为涉及备付金管理、侵害消费者权益,甚至“在检查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 该公司罚没总额达837.1万元。
银盛支付今年上半年已收到两张罚单。2024年1月,银盛支付贵州分公司因未严格执行签约商户收单银行结算账户管理规定,对不符合条件的签约商户提供“T+0”资金结算服务,被人民银行罚款116.6万元。此外,银盛支付内蒙古分公司5月份因未在签约商户信息管理系统中准确记录签约商户、未有效落实签约商户检查责任,被人民银行罚款13.7万元。
“与2023年上半年相比,2024年上半年的罚款数量和罚款金额都有明显增长。”一位长期研究支付行业的业内人士表示,在第三方支付领域,2023年同期央行共计开出12张罚单,罚金额合计约2152万元。此外,2023年支付领域的大额罚款集中在下半年,上半年并没有出现数千万元的罚款。
苏晓瑞表示,今年支付行业的处罚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处罚频率增加。随着顶层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监管技术的进步,违规机构的“小动作”再也藏不住,一经发现,必将受到严厉查处;二是罚没金额屡创新高。对于违规行为严重、违规数量众多的“惯犯”机构,监管部门通过重罚彰显了铲除乱象的决心。“罚款将对支付机构产生强大的震慑作用,促使其从源头上重视和构建合规体系。”苏晓瑞说。
支付行业加速整合
今年以来,支付牌照合并、取消工作持续进行。
央行6月14日更新的《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变化》信息显示,央行同意北京利方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利方通”)与北京数字王府井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王府井科技”)合并。合并后,利方通支付《支付业务许可证》业务类型将增加为银行卡收单(北京)和预付卡受理(北京),而王府井科技将终止支付业务并注销《支付业务许可证》。
5月底,平安集团旗下两家支付公司合并,平安支付电子支付与平安支付科技合并,平安支付业务类型拓展至预付卡发行及受理(全国范围),平安支付科技终止支付业务,注销《支付业务许可证》。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第三方支付牌照洗牌整合步伐加快。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以来,截至发稿,累计取消92张支付牌照,持牌支付机构数量已跌至不足180家。
在业内专家看来,随着央行不断优化支付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没有具体业务、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支付机构将加速被清理出局,支付牌照数量将进一步减少。
苏晓睿认为,在支付新规下,现有支付机构未来首先需要健全完善支付相关内控制度,将支付业务责任落实到人;其次,需要对标支付新规,梳理近年来开出的罚单,深入到合规短板领域,及时补齐短板;最后,需要回归支付本源,在打造优质综合服务、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对于支付机构来说,支付新规对其内控、风控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反洗钱、反欺诈等方面,机构需要提供相应的机制来防范风险。对于监管机构来说,主要重点是提高监管的精准度,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精细化、精准化监管。对于行业协会来说,主要重点是制定自律规则,引导企业关注合规环境变化,适应新环境。对于个人来说,要了解自己的权益,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盘和林认为,无论是支付机构还是监管机构,都需要注重将数字技术融入到风控和监管中。金融科技是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和矛盾的核心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