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新京报微信公众号“寻找中国创客”(ID:
我们联系了《西瓜足迹》的开发者,意外发现《西瓜足迹》已经有了同样的模式,而这背后,制作门槛低、用户留存低一直是该类小程序创业者的难题。
全文3371字,阅读大约需要6.5分钟。
▲“西瓜脚印”满屏!创作者会被起诉吗?动画揭秘创作过程。新京报动画新闻出品
“2018.6.1,1000万。”
6月2日0点06分,戴宏民在朋友圈激动地发了一条消息,并配上小程序后台的实时统计图表,显示页面访问量。这条消息一经发布,迅速“霸占”了朋友圈,热度还在持续。
在“西瓜足迹”小程序中,只需选择你去过的城市,就可以生成类似下图这样的图片,上面清晰的显示出你去过哪些城市,超越了多少人。
这么简单的小程序,一夜爆红。用户转发炫耀的同时,有人担心数据被盗取用于商业目的;有人好奇小程序到底有什么好处,却看不懂如何变现。小程序是在做慈善吗?
今天,新京报记者联系上这款小程序的开发者,意外发现,“西瓜足迹”早已有类似产品,5个月前,一款几乎一模一样的“足迹地图”已开始运营。
在这背后,制作门槛低、用户留存低一直是该类小程序创业者的难题,商业模式单一、变现难度大成为该类小程序难以逾越的鸿沟。
━━━━━
为啥屏幕会满屏?
与以往好评如潮的评价不同,在朋友圈问了几十位网友,没有人知道足迹地图的存在,对西瓜足迹的评价也明显呈现两极分化。
很多人选择发朋友圈,是为了标记自己出差去过的城市,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看看朋友的行程,很多转发的信息都充满着感动,充满着回忆,充满着故事。
其中一条写道:刚才有朋友提醒我,我的移动路线明显是胡焕庸线,沿着人口密度分界线走,也就是说我经常在出差,这很准,也很用心。(注:胡焕庸线是中国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由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于1935年提出,即“黑河—腾冲线”。
还有一些人喜欢发帖记录、打卡,表示这样的记录很有仪式感,希望可以完成或者重游故事发生的地方。
西瓜足迹创始人戴红民表示,后台数据也显示,用户画像覆盖面很广,产品主要功能是个人记录,喜欢旅行的人可以清晰标记自己去过的地方,这是用户主要的需求。
西瓜足迹还设有“超越了多少用户”的设定,这也会激发一些人的炫耀欲望,分享自己去过多少地方。
这种心理被捕捉得非常准确。有用户告诉新京报记者:“对于C端来说,手动上传的数据是可以造假的,满足虚荣心,向朋友炫耀。”
不过,也有用户发现了其城市统计背后的漏洞。有人测试,即使只选择一个城市,也能超过10.2%的用户,但这个程序不能选择0个城市,10.2%的数据从何而来?而且如果再加去两个城市,数字就变成10.3%。数据计算方式和代表性都存在很大问题。还有网友发现,小程序首页上写着“660个城市,你去过多少个?”当选择除重庆以外的所有城市时,显示他去过“707”个城市。
━━━━━
西瓜足迹已经有同款了
制片人表示将起诉
戴宏民是“西瓜足迹”的主体南京慧录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此外,他还是南京微之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公开信息显示,其于2017年9月注册成立了南京慧录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万元。
去年底,原本从事本地信息内容的戴宏民感受到了小程序的火爆,获客方式多、成本低、黏性好的小程序似乎是一个好机会,今年春节后,他开始转型做小程序创意公司,并推出了“看图写成语”“疯狂大脑王”等不同品类的小程序。
推出一款爆款小程序并非易事。直到最近,他发现了类似分享旅行足迹的创意,并在几天内迅速创建了《西瓜足迹》。5 月 31 日上线后,公司里几个人分享给了朋友。它开始在社交圈和微信群中传播,最终成为爆款。
但与戴宏民的欣喜不同,赵恩彪昨晚看到铺满屏幕的“西瓜足迹”图片后,却愣住了。“西瓜足迹”的布局与他小程序“足迹地图”几乎一模一样。
▲左图为西瓜足迹生成,右图为足迹图生成
去年 10 月,苦于粉丝增长缓慢的某个人传记类公众号的运营者赵恩彪想到了这款有潜力爆红的产品。他写人物的时候,经常会写这些明星去过哪些地方,有时候还会把这些明星的照片 PS 一下。中国地图上,就清晰地显示出这些人的足迹。所以当时他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做一个自动生成足迹的小程序,省去了 PS 的麻烦。更重要的是,他希望小程序能为微信公众号吸引粉丝。
于是,他于去年12月上线了“足迹地图”小程序,并很快注册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月28日,小程序突然火爆,微信公众号当天就收获了10万粉丝。然而,由于访问量过大,服务器一度瘫痪。没想到修复后,“西瓜足迹”却火了起来。
“我努力创业两年,本来快要看到希望了,没想到就这样打了水漂。”
赵恩彪提供的一份由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显示,“足迹地图软件V1.0”于2018年1月20日开发并首次发布。他告诉新京报记者,自己正准备立即起诉并取得侵权证明。
━━━━━
西瓜足迹已开始将流量分流至其他小程序
据戴宏民介绍,6月1日日活跃用户数就达到300万,到6月2日中午大概有600万。他没想到西瓜足迹会这么快爆红。没有引流到其他平台,没有产品转化,也没有引流留存的花招,只有分享功能。
对于小程序来说,变现永远是最核心、最无法回避的话题。
戴宏民表示,他们在升级留住用户、变现,也想尝试更多。广告、导流给其他有用户流量需求的公司,是目前最简单的变现方式。与小程序领头羊“脑王”的公司浩腾嘉科合作,为其产品《呆呆打僵尸》导流。
西瓜足迹关联小程序《奶酪营》今日下午1点06分上线一款游戏,随后西瓜足迹界面出现黛黛打僵尸的图标,上面写着“来打我”几个字,点击进入。在“西瓜足迹”启动界面底部还有广告栏。
这种小程序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技术门槛,门槛低,戴宏民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确实学过别人,可以预料到今天还会有很多类似的。但‘裂变快,留存有限’是这一类小程序的通病。”
曾深度指导小程序创业公司、担任过峰梧资本品牌顾问及多家创业公司顾问的孙燕表示,经过观察,她发现这类小程序的变现方式非常简单,主要是通过获取一定数量的微信用户及其基础数据作为噱头投放广告,配合精准的用户分析,但增长空间有限。
但广告市场巨大,对应的渠道和投放形式非常多样,现在西瓜足迹有很多“小程序”,就像微博时代有很多大V账号一样,但小程序技术门槛低,新产品层出不穷,但目前广告效果一般,无法吸引投资者继续投入,最好的证据就是,至今为止,小程序广告还没有一个引起显著关注,大部分都是玩了就弃了。
而且微信从一开始就构筑了广告的护城河,脱离微信他们没有办法独立推广告。
此前,匿名聊天等热门应用均被封禁,“诱导分享”是小程序快速扩张的基本手段,但也是随时可能被微信封禁的隐患。
鉴于此,孙燕并不看好这一类型的小程序,“不是说它们没有必要和价值,但我觉得它们不应该成为大数据创业公司‘全民狂欢’式赚钱的温床,这对项目方和投资者来说都是极不负责任的。”
━━━━━
用户上传的数据是否安全?
除了好奇如何赚钱,部分用户还担心此类小程序会不会收集自己的隐私数据,对此,孙岩认为,没必要过于担心,小程序获取的只是最基础、最零散、几乎所有APP都抓取到的数据,比如头像、昵称等,而去过哪些地方等数据也都是用户自己填写的,因此用户没必要过于担心隐私泄露问题。
这些数据会被拿来做商业用途吗?孙彦认为,简单粗暴地将大量数据货币化的时代已经结束,当前对数据的需求是动态的、连续的、相关的,对数据的再加工和复现要求越来越高。
比如你有1000万条车主信息,车主有一辆10万的车,车龄8年,你可以给他推送一辆15万的新车,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大数据,现在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横向扩展到车险、驾驶习惯、停车场、出入口、用车时间等等,动态综合利用。
因此,西瓜足迹等小程序获取的是某一特定品类的数据,如何将这些“死”数据“激活”,成为整个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具体来说,首先,购买并整合隐私数据的想法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成本非常高,而大公司已经形成了自己完善的有效数据收集机制。其次,即便公司真的把数据打包购买了,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准确性,比如西瓜足迹的数据是用户自己上传的,不可靠。
一次性获取数据和持续获取数据是有区别的,比如你看完一套房子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接到很多推销电话,甚至会接到问你现在看的是哪套房子的电话,像“不要考虑某个小区”这样的电话就是数据更新不及时的典型例子。
将不同小程序获取的数据整合起来需要一定的技术。
要实现分类数据的价值,我们必须寻求下游渠道——数据需求高、需求大的买家的帮助。
孙燕表示,任何数据获取、分析和应用货币化都是一个复杂完整的过程,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但用户应该对所有涉及支付信息授权的应用保持警惕。”
新京报记者 苏琪 张兰宇 编辑 赵莉
责任编辑:吴彦祖
本文部分内容最初发表于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