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成非法现金贷伪装平台,用户需警惕

2024-07-31
来源:网络整理

看书、玩游戏、订餐……自去年1月9日正式上线以来,微信小程序为近9亿微信用户提供了诸多便利。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激活成本低、无需写代码,且微信平台用户众多,一些非法现金贷被伪装成小程序形式发起,继续从事非法贷款业务。

“黑贷”转战小程序,部分公司已接到千余投诉

2017年12月,银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和规范“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明确要求暂停审批新增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暂停发放不基于特定场景、无指定用途的网络小额贷款。

近日,记者在微信小程序搜索中输入“贷款”一词,列表中出现了个人无抵押贷款、无证家庭新型贷款、即借即贷等数十个相关小程序,金额从200元到10万元不等,均号称“简单、快捷”。

记者逐一查看排名前30的贷款类小程序发现,其中8个小程序的企业主体在工商登记信息中具备小额贷款业务资质,其余小程序基本都是违规经营贷款业务。

这些小程序分为几类:

1、通过小程序将流量引至网贷APP。

在一款名为“借贷王”的小程序中,填写手机号和验证码后,记者被引导至移动应用商店下载一款名为“借钱”的APP。用户协议显示,这款APP隶属于上海藤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经查询,该公司工商注册信息经营范围明确规定不得从事增值电信及金融服务。

在“聚投速”平台上,针对该公司的投诉已超过1000条,主要涉及“变相收取高额利息”和“暴力催债”等问题。

2、搭建类似“贷款超市”的小额贷款平台。

在一款名为“贷哪儿找”的小程序中,其服务类别标注为“书报刊/音像/影视/游戏/动漫”,但该小程序却汇集了包括“校园贷”“工资贷”“公积金贷”等多种网络小额贷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撮合小额贷款的小程序法人机构都在“借故”超范围经营。

3.个人贷款猖獗。

在一个名为“贷款放空”的小程序中,有一个咨询“贷款计划”的深圳手机号码。记者拨通该号码后,要求借款5000元,期限为一个月,用于周转。对方随即开出“人头贷”,月息20%:也就是说,借款5000元,实际只能拿到4000多元,一个月后需还本息6000元。

记者发现,这些明显违法的现金贷小程序,与合规网贷公司的小程序混杂在一起,用户难以分辨哪个才是合法的。

非法现金贷是如何在小程序上线的?

据了解,腾讯对小程序上线制定了具体的规则,包括“个人小程序每个自然年有两次更名机会,非个人小程序须通过微信认证修改”、“小程序头像及介绍每月可修改五次”、“服务范围每月可修改一次”、“特殊行业需特殊资质”等。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借贷小程序多以个人名义申请开通,服务类别包括综合生活服务、公关推广、市场调研、家政服务等。

某知名现金贷公司业务经理表示,监管新规出台后,一些违法小贷公司网站被封禁,于是纷纷将目光投向小程序等平台。“因为开通成本低,不用写代码,微信平台用户多,都愿意过来搭平台。之所以设置各种类别,主要是为了逃避监管审查。”

为了解现金贷小程序的上线难度,记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小程序“开发者”,并以某贷款公司福州分公司业务代表的名义询问小程序的上线流程。

按照“代开发”的说法,小程序申请一般可以分为个人申请和企业申请,企业申请需要提交工商营业执照等信息,个人申请则无需提交任何证明,但缺少附近和支付功能。

他向记者建议,如果没有取得相应资质,可以以自己的名义申请一些不需要营业执照的类目,比如家政、美容等,审核通过后再替换需要展示的内容,一般没人投诉的话,账号就不会被封。

另一位小程序“代理开发者”表示,如果小程序上没有发生任何交易,只做扫码流量页面,平台不会轻易封号。

1月30日,记者就上述问题致函微信官方,官方回复称,在小程序的前置审核方面,目前微信官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核:

1. 小程序真实性审核

2、审核小程序帐号基本信息,如名称、logo、简介、类别等;

3.特殊行业类别需增加符合法律要求的资质,如非银行机构从事或提供贷款或贷款信息服务有法律监管依据的,需提交相应资质文件进行审核;

4.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公众账号、小程序信用识别能力,以及违规主体账号的早期发现。

记者还获悉,微信目前已根据关键词策略清理了数百个恶意“贷款”小程序,针对已成功上线的多个黑贷小程序,并开始对小程序名称与类别不符的情况进行查处。

记者在发表文章前发现,通过“贷款”、“现金贷”等关键词已经无法搜索到相关小程序,但通过“二贷”“套现”“黑账户”等非法现金贷行业专用术语可以搜索到。而且,在“已使用”条目下,记者前几天开通的那个贷款小程序依然可以登录。

有专家建议,微信小程序应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一键投诉”和高效的“投诉反馈”机制。

微信表示,欢迎更多违规小程序的线索和举报,希望与开发者、用户共同打造健康的小程序生态。

新年即将来临

我想买一张火车票。

拿出你的手机。

输入“ ”进行搜索。

然而,

无论是“华为应用市场”,

苹果“APP”,

或者“三星应用市场”,

《铁道》官方APP并未处于推荐位置。

有些甚至需要翻好几页才能找到……

首先推荐的应用程序,

执照微信开发程序要求小于多少_微信小程序开发执照要求_小程序开发营业执照经营范围

它们都不是官方应用程序!

那些非官方的APP能买火车票吗?

我是否需要支付更多费用?

这不是。

立刻就有人被抓住了!

↓↓↓

许多用户

以“加速服务”名义额外收费

上海市民吴先生在“华为应用商店”输入“ ”进行搜索,第一个弹出的是一款名为“智慧列车”的APP。

他“理所当然地以为”这是官方订票APP,立即操作抢购春运火车票。但抢到票后,吴先生发现不对劲:原本应该1380元的3张火车票,却被收了1470元!仔细一看,他发现,该软件以“加速服务”的名义,悄悄地向他多收了90元。

吴先生首先提供了几张自己的手机截图,显示他通过“智慧列车”APP抢购了2月20日从北京南开往上海虹桥的三张G17次高铁车票,包括两张成人票、一张儿童票,共计1472.50元。

移动应用市场

假冒应用程序带有“官方”标签

1月29日,记者在“华为应用市场”的搜索框中仅输入关键词“”,下方便弹出两款推荐应用,一个是“智慧列车”,一个是“去哪儿旅游”。点击“智慧列车”,“华为应用市场”显示该软件拥有“1亿安装量”,下方还列有“官方”、“人工审核”等标签。

如果不仔细比较,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官方APP进行下载。

△图为华为应用市场“智能列车”搜索结果,“智能列车”位列推荐榜首,并带有“官方”标签。

下载软件、注册并激活后,在体验“抢票”功能时,软件提示记者先注册并登录“ ”账号。这应该是将“ ”账号与软件进行绑定。完成注册后,记者以2月26日上海虹桥开往北京南的G122次高铁为例,尝试抢票操作。设置好出发日期、车次、座位、乘客后,点击“下一步”。软件弹出“成功率预估”界面,提示抢票成功率仅为76.4%。再次点击“下一步”,软件提示有“预付票自动出票”和“先抢票后付款”两种抢票方式。记者点击前者,软件随即要求记者预付583元车票费用,这笔费用的确比553元的票价多出了30元。 记者点击支付页面的“详情”按钮发现,其中已包含30个“加速包”。

△记者体验了抢票流程发现,付款时确实多出了30元。

这些第三方软件“霸占”了各大软件市场的推荐榜首,并以“”来规避规则,让用户难以辨别真假。

更可恶的是

在一些应用市场中,

官方软件已经被挤到第17位了。

↓↓↓

“铁路”位列苹果移动应用第三名

记者首先搜索苹果手机内置的“APP”,输入关键词“”,第一个推荐的结果就是另一款名为“智能机票”的软件。记者下载打开后发现,正是上述华为手机上安装的“智能火车”,开发者也是一样的。在“APP”的搜索结果中,正版“铁路”软件排在第三位,需要往下滚动一屏才能看到。不过,或许是因为审核比较严格,“APP”中的这些第三方软件名称很少使用“”,一般容易让人产生混淆。

△在苹果“APP”中,搜索结果排名第一的一款产品是“智能机票”,记者发现,它就是“智能列车”。

《铁道》在“三星应用市场”排名第17位

记者随后尝试三星手机内置的三星应用商店,输入同样的搜索后,反馈结果中第一个软件名为“智能火车票”,末尾特别标注了“官方”二字。下载后发现,依然是上述的“智能列车”软件。往下看,还有“高铁管家”、“买火车票”、“火车票拼车”、“出行”等软件。直到第四屏,记者才找到真正官方的“铁路”APP,排在第17位。

而且部分第三方软件的图标与官方的几乎一模一样,让人难以辨别真假。

△ 在三星的应用市场搜索“”,你会看到大量真真假假的应用充斥着搜索结果,官方应用排在第4屏的第17位。

记者致电铁路部门了解情况,一名工作人员明确告诉记者:

”“我们没有跟任何第三方合作!

在“铁道部”官方网站上,不仅网站名称强调“铁道部网上火车票唯一官方网站”,而且在上方还有提示语提醒用户“其他网站均未被授权提供同类服务,敬请留意”。

提醒

手机用户在下载APP时要擦亮眼睛,认清官方APP,避免被“第三方”软件欺骗。

新年快到了,做这些事要小心

不要被愚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