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华为全球终端连接数超过10亿,手机用户超过7.3亿,如此庞大的用户体系,一切消费都需要通过支付服务来承载,因此类似其他巨头的模式,华为需要取得支付公司牌照,将账户体系掌控在自己手中。
相对于和第三方合作,华为自己拿到支付牌照,有多大意义?
一位支付公司高层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了其中的不同,“我个人认为,华为支付布局的目的是打造一个能够打通整个生态的基础设施,通过支付构建的支付账户体系、支付能力、用户数据等,实现全场景、跨终端的便捷支付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华为可以利用自有流量实现数据合规、支付合规,把最核心的个人信息、财务信息等留在自己的系统里,还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推动各种数据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形成良性循环。
具体来说,华为的支付牌照能给整个公司和生态布局带来很多好处。一方面,可以将公司庞大的流量变现,包括引流金融流量、赚取支付结算手续费,降低公司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为体系内的商户和用户、上下游供应商提供便捷的支付体验,提高用户粘性;另外,支付业务中收集的用户信息和金融信息,也能让华为更好地分析用户消费习惯,增加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同时,这些大数据还可以用于模型训练、大数据分析等。
“我看好支付牌照对华为生态布局的利好效应”,浙江大学国际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他认为,手机厂商抢着布局支付,是因为智能手机和支付的关联性很强,尤其在生态方面,支付工具对应用生态是一个很好的加分项。
除了扶持应用生态,业内认为,华为借此支付牌照拓展业务还兼顾合规和成本考量。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志指出,布局支付并不是单一的考虑,不仅涉及利用私域流量打造入口,还有开展资金流、信息流等相关业务的合规考量,同时还能节省外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成本。
黄大志解释称,第三方支付本身是需要强验证的账户行为,只有持有牌照的支付机构才能处理资金流和信息流,否则机构对个人信息的管控就缺乏闭环,因此支付牌照在链接华为等集团公司生态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Pay的网络覆盖范围能有多广?
对于 Pay,华为终端云服务支付业务群总裁马传勇曾表示,其目标并不是微信支付、支付宝等,而是打造整个鸿蒙生态的基础设施。
在鸿蒙体系下,我们希望 Pay能够赋能用户从开户、绑卡、收款、交易的全流程,让用户只需要一个华为账号,就能享受全场景、跨终端的便捷支付体验。
马传勇表示:“华为进军移动支付市场的目的是开拓新的支付场景。”此外,汽车也是一个增量场景, Pay在手机、智慧屏、平板、电脑、汽车上均可使用,覆盖多终端、全场景。
对于华为支付业务,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面向C端, Pay可为用户提供余额支付、银行卡支付、红包、充值、提现等服务,生态系统覆盖华为主题、华为云空间、华为音乐、华为视频等华为应用,同时还支持芒果TV、有道云笔记、PP视频等第三方应用。
而对于B端, Pay还能为企业用户提供快捷的一体化支付能力,并提供资金结算、自动分账、营销赋能等服务。
北京商报记者在实际测试 Pay过程中发现,除了在“华为钱包”App中实现支付、生活、零售等功能外,华为还有意利用支付进行金融业务,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的借贷、基金、保险等服务都可以通过华为钱包跳转。
不过,记者走访华为线下销售门店时发现,使用 Pay支付的顾客并不多,门店内也未见 Pay的标识。相比线下支付,华为或许更注重支付账户体系的完整性和线上私域的导流。
上述华为相关人士在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进一步透露,为加速鸿蒙生态建设,全新升级的负一屏将支持华为支付,首批合作伙伴包括滴滴出行、美团外卖、同程机票酒店火车票、猫眼电影、健康160、58同城等。
在市场的存量博弈中,支付已成为金融的基础设施,支付牌照也是平台型企业的刚需。“华为布局支付,既可以在抵御外部竞争的同时巩固自身实力,为生态内支付结算业务的合规奠定基础;也可以借助鸿蒙系统的不断拓展,为支付业务的商用做前瞻性布局,可以说是节约支付渠道成本、强化自营竞争力、提升合规水平的综合考量。”艾瑞金融行业高级顾问苏晓睿总结道。
手机厂商获得牌照的必要性有多大?
在华为之前,另一家手机厂商小米已经获得支付牌照。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支付机构吉富瑞通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正式引入小米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和主要投资者,并围绕小米互联网应用场景对其支付业务进行战略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涉足支付业务的手机厂商不仅有华为、小米,还有苹果、OPPO、vivo等手机厂商。比如大众熟知的Pay,在苹果各大应用中已经成为了常规操作。而对于小米来说,手机多功能NFC融合了交通、便捷支付、生活服务等多个场景。在OPPO Pay中,手机闪付、支付码支付、NFC标签支付都可以线下完成,OPPO应用内支付则可以线上完成。
目前小米、华为均已获得牌照,其他手机厂商也在等待机会。
10月17日,某国产手机厂商负责人向北京商报透露,公司内部也多次讨论是否获得支付牌照,目前主要通过与第三方金融机构合作开展支付,计划获得牌照主要考虑数据和合规性。
但问题在于,大部分支付牌照拿到之后都可能带来损失。“虽然我们认为拿牌照很重要,但很多级业务部门都不愿意承担损失,所以这件事情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上述国产手机厂商相关负责人表示。
那么,被平台型企业视为必需品的支付牌照,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到底有多必要呢?
前述资深支付从业者告诉记者,手机厂商获取支付牌照的必要性与企业战略有关,比如华为想用支付打造鸿蒙生态的基础设施,小米也有一定的生态需要打造。相比之下,OPPO或vivo等其他厂商则更注重硬件产品的线下销售,交易结算可以通过与支付机构合作实现,因此没必要自建支付体系。
“支付作为一门互联网生意,马太效应非常明显。”前述支付公司高层也坦言,只有出货量比较大的手机厂商,才能利用自身手机数量优势,吸引客户使用其支付服务。手机数量多、互联网属性强、数据掌控需求强、具备一定金融场景的机构,可以考虑收购支付机构,但对大部分厂商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必要。
与此同时,获取支付牌照的高昂成本也是让不少手机厂商望而却步的一大因素。苏晓睿指出,对于手机厂商而言,选择持有支付牌照主要涉及两大成本:第一是获取牌照的一次性交易费用,第二是支付业务相关的后续运营维护费用。
上述支付公司高层也给北京商报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一张互联网支付牌照的价格大概在2亿到4亿元,相关设备的投入在几亿,团队的运营费用大概在几千万,一家支付机构要能盈亏平衡,交易额至少要在千亿左右。
“这是一个衡量成本与收益的过程”,黄大志也表示,手机厂商布局支付业务,要看自身的用户规模是否足够大,对比获客成本与日常运营成本,判断支付对资金流、信息流的链接作用,以及对个人用户画像产生更全面的描述,能否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大的价值。
“手机厂商是否要获得支付牌照,还需要结合自身的业务规模、生态丰富程度、技术水平等综合考虑。如果手机厂商本身业务规模不大,那么在分摊各类费用后,选择外部第三方机构可能效果更佳;另外,如果手机厂商自身的技术能力和合规水平不足,在后续的技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支付业务合规领域,可能会收到人民银行的大额罚款。在水平不足的情况下,建议选择外部正规持牌支付商。”苏晓睿说。
不过,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鹏博也认为,现在是购买支付牌照的好时机,成本较最高时已经有所降低。获得支付牌照可以给手机厂商带来两个机会:通过支付加载金融和数据,完善用户端生态,强化行业中心地位。
付款这手牌怎么打好?
拿到牌照不代表万事大吉,如何运营、如何遵守法规、如何控制风险、如何最大化牌照的价值,也是华为未来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华为支付业务近年来发展迅速,2022年华为钱包月活跃用户达到1亿。马传勇表示,与同行相比,华为支付的优势在于软硬件结合、金融级安全芯片、生物认证数据不上传云端等。为了让华为用户能够快速、安全、便捷地支付,目前没有具体的业务目标,也不去抢占市场份额,更专注于构建相关能力。“随着新场景不断涌现、新市场逐渐扩大,我们的份额也会相应提升。”
据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解,市场对 Pay大多持乐观态度。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提到,对于华为来说,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合规和运营问题不大,这张支付牌照将与其完善“鸿蒙生态”的战略很好地契合。
不过,前述支付公司高层建议,华为未来需要关注多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搭建相应的交易场景,关注用户的支付体验,以吸引用户;另一方面,机构也要加强风控能力建设,从指定商户的准入、交易安全、反洗钱等多方面加强风险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获得的多张支付牌照中,不少机构已处于长期亏损阶段,甚至有的因违反《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等被监管机构罚款。
“加强合规能力建设非常重要,近年来监管愈发严格,支付、反洗钱、消费者维权等领域的罚款也不少,只有不折不扣地执行监管要求,才能保证业务健康发展。”前述支付公司高管提到,机构要形成健康的商业模式,只有建立健康的商业模式,支付公司才能盈利,才能加大各方面的投入,才能防止员工为了达到考核指标而承担风险。
“牌照获取从内部消化到对外输出至少需要三年时间。我建议平台在‘平台+支付’已有优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合规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反洗钱问题,无论是在用户层面还是交易层面。”王鹏博说。
北京商报记者 刘思红 董汉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