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变革影响企业业务载体,App 面临发展困境与疲态

2024-08-02
来源:网络整理

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和用户习惯的形成影响着企业业务载体和创新方式的变化。回顾企业前端人机交互的软件技术载体的变化,我们发现,过去是PC软件,后来是网页,然后是APP,再后来是小程序等轻应用。

移动互联网发展数十年,App 似乎已经成为企业与用户互动最“自然”的方式,年轻一代的用户甚至认为 App 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高峰过去,App 正面临发展困境与疲劳。最明显的感知是,近年来微信、支付宝、抖音等“超级 App”风靡一时,占据了用户 80% 以上的手机使用时间,而其他大部分 App 则成为用户手机内存入侵者。

对于企业和开发者来说,尽管用尽各种策略,却依然“无力”扭转这一大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上述互联网巨头不断推行“超级应用”战略,通过技术和业务创新,尝试在自己的应用中引入和打通能够覆盖各类用户需求场景的功能。以微信为例,其功能覆盖出行、购物、娱乐等各个领域,只要我们想在手机上完成的事情,微信可以满足90%的需要,其他应用更像是信息孤岛,只承载着各自的业务能力。

其次,App设计、开发、运营每个环节都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例如仅开发环节就需要iOS、Web开发团队的专业人才,而很多企业和开发者并没有能力支撑其持续迭代和运营,导致大部分App在推广、安装、运营过程中并不顺畅,甚至可能面临苹果、Play等应用商店的屡屡拒稿。

但大家应该注意到,从银行到街边茶饮店等企业,都在逐渐改变与用户互动的方式,从高成本引导用户下载APP,到用户扫码打开小程序供用户认证或点餐。这种趋势的改变,也是因为APP的“厚重”,催生了一系列让APP“轻”起来的技术——轻应用技术。

企业增长“第二曲线”:小程序全面渗透

说到轻应用技术,我们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小程序,甚至提到小程序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微信小程序。从“跳一跳”早期出现开始,微信小程序的常规概念就占据了我们的头脑。然而,除了微信之外,阿里巴巴、字节跳动、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平台都在发展自己的小程序技术,并基于小程序技术形成了自己的小程序开放平台。大多数公司和商家都申请将基于这些平台标准开发的小程序上架到这些平台上,为自己吸引流量。

对于企业来说,开发模式更加简单,可以充分利用“超级应用”引流;对于用户来说,体验更加流畅、便捷,就连街边的早餐店,也可以快速上线小程序,积累自己的用户,开启“Plus会员”。小程序确实可以为大企业、小商家带来更加灵活、高效的商业模式,这是App时代难以想象的。

于是,很多企业和商家用小程序取代了与用户交互的重要方式,用户群体需要什么服务,直接搜索小程序就可以,而不需要像以前一样下载安装APP,这种从企业到用户的习惯转变,极大的促进了技术创新。

小程序也已在无形中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在马太效应之下,小程序生态已经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独特的存在。

小程序被重新定义:如何赋能企业创新

无形资产的开发_无形资产开发账务处理_开发的小程序是无形资产吗

那么,小程序会不会只是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APP独享的技术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小程序在W3C小程序工作组的推动下,已经形成了轻应用的国际标准,这也意味着它不再是某家互联网公司的“专利”,“小程序”这个名字也不代表哪家公司的技术。它是一种轻应用的形式,是一种数字内容的表达方式,或者我们称之为“小程序化的数字内容”。任何企业都可以基于小程序技术创新自己的商业交互模式。

其中,泛泰极客作为W3C小程序工作组成员,推出基于小程序技术的小程序容器,帮助任何企业以小程序作为技术载体实现业务功能,让企业能够敏捷地开发、运营和管理自己的“小程序”业务场景、应用服务和业务内容。

互联网巨头的传统玩法是企业在微信、支付宝、抖音等互联网平台上注册为用户,按照平台标准开发自己的小程序,并申请上架自家APP,用户小程序的生死由平台掌控,这彻底颠覆了现有互联网巨头的玩法。

更具体地说,它帮助企业或商家拥有在自有应用内运行小程序的能力,赋能企业构建自有业务创新生态。在具体实现上,企业自有应用通过引入SDK获得运行小程序的能力,让各项业务功能“小程序化”,充分发挥小程序一次开发多端运行、自主测试下架、支持热更新等优势。其次,企业可自行运营小程序管理中心,企业自身或外部合作伙伴可自由完成小程序的更新、下架。

帮助企业构建下一代软件

随着小程序容器迅速被各行各业接受,我们看到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这项技术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场景,另一方面在小程序容器的支持下可以不断对App进行技术优化和升级。

最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打造企业自己的“超级应用”。首先,“超级应用”的概念自然是可以安装、可以做任何事情,轻量级的小程序技术最适合这样的应用。另外,目前市面上已经有数百万个成熟的小程序,企业甚至不需要额外开发小程序,直接在自己的应用中拖拽运行即可。

这里我们以众多银行金融客户为例,原有App IT架构代码复杂度成倍增长,难以承载大量业务功能,此外大多数App往往仅提供转账、查询、支付等基础金融服务功能,难以与用户日常生活生产场景深度结合,缺乏更贴近用户消费场景的本地生活服务,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借助小程序容器,银行可以通过小程序“组装”属于自己的“超级App”,一方面可以更快速地汇聚银行内外部合作伙伴,通过小程序构建银行自身的服务与技术生态,弥补自身业务缺陷;另一方面,通过“小程序”让App业务功能具备动态更新、灵活扩展的特点,实现App功能模块间的相互解耦,通过后台管理海量内外部小程序。

当然,除了金融场景,我们在政企、媒体、制造、教育、智慧园区等行业也看到很多应用场景。

小程序容器除了为企业提供足够灵活、轻量的业务交互模型外,还可以作为App的技术基础,并且该方案有以下明显的技术优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和用户使用习惯的形成,企业业务载体和创新方式必须更加快速地应对变化。以小程序为代表的轻应用技术正以“无形”的方式渗透到各行各业,嗅觉敏锐的企业早已开始加入这场变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