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陌直播带来惊人数据成绩,背后原因竟是奉旨吹牛?

2024-08-03
来源:网络整理

大家好,就像刚才主持人说的,我大概有两三年没有出来以这种形式跟大家聊天了。如果让我一个人站在台上讲话,从我创业以来就绝对不会这么做。为什么这次会来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想法和理念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越来越感觉到雪球财经已经成为我们与投资者沟通越来越重要的平台;

第二个原因,雪球的创始人方三文先生是我的老同事。

第三个原因很重要,方三文先生以前是我的老上司,所以他给我发了一条微信,说“你过来,来吹牛逼”,我就来了,今天我是“吹牛逼”。

直播给陌陌带来的数据成果

这是陌陌在2016年取得的一些成绩的数字呈现,2016年第四季度,我们的营收达到2.461亿美元,同比增长523%,净利润达到9150万美元,同比增长674%。

这些是我们内部比较看重的数字,除了赚钱之外,我们内部也比较关注、看重这些指标,我不知道投资者是更看重前者还是后者。

2016年第四季度,我们的月活跃用户数为8110万,这个数字非常难得。2015年,我们的月活跃用户数从第二季度的7840万开始持续下滑。2016年第四季度,我们的月活跃用户数不仅走出了低谷,还略微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因此我们内部对这个数字很有感触,恢复起来并不容易。平台关系触达数同比增长48%,活跃用户平均使用时长增长10%。这些都是我们内部比较看重的关于运营用户的一些数字。

可能从局外人的角度看,或者跟一些朋友聊起来,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我们碰上了直播这个大好机会,踩了这个趋势,所以我们在2016年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

这些说法我大部分都同意。直播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东西、新的玩法、新的内容。但在内部,我们其实更愿意把直播当成我们平台视频化的第一步。我们说的口径可能有点不一样。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下,在视频化方面,我们平台到底更看重什么。

我们从 2015 年开始做直播,2016 年整体视频社交战略浮出水面。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做直播的?能不能跟我们讲讲具体情况?

从陌陌直播官方组织到全民直播的探索

这简直是​​吹牛,我们说风不是在等你,而是在追你。

2015年9月,我们启动了一个小型的直播实验,叫“陌陌直播”。熟悉我们产品的一些朋友可能知道这个事情。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计划做这个事情呢?是2014年下半年。当时我们内部就决定可以尝试一些视频、娱乐内容的建设。但是等我找到负责人的时候,已经是2015年3月了。因为我是一个比较拖延的人,虽然决定做,但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而且我还有其他事情要做,就干了别的。2015年3月,这个人入职公司,我给他布置了半年之内看节目上线的任务,然后我就不管了。然后他就埋头苦干,2015年9月,我们的“陌陌直播”就上线了。

我对“陌陌直播”的解释是,如果整天玩陌陌,会很无聊,不知道玩什么好,至少不是每天和陌生人见面的那种持续冲动。怎么打发这些碎片时间?就像我去酒吧,如果酒吧台上有非常不错的表演,只要水平是一线城市酒吧里的表演水平,我愿意去看,我也愿意付费。我跟他们说,大致就是这样的。9月份,这个就上线了。我们觉得效果还是很好的,至少我们平台内部的效果是很好的。

但是运营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这个商业模式是有问题的,它不能杠杆化。也就是说,如果同时有20万人看节目,和1000个人同时看节目,商业效果差不多。如果靠用户直接付费,其实只有前20个或者前10个愿意付费。否则,他们不愿意付费,因为就算付费,得到的体验和成就也很低,所以不能杠杆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2016年1月份我们尝试把直播开放给所有人,就是普通人也可以进来做这个直播。1月份做的时候,我们内部看到的数据转化效果也很好,但是我们不敢大规模去做。为什么?我们不知道直播会对我们原有的社交生态产生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

因为我们还是觉得陌陌更像是一个社交平台,而不是直播平台。社交平台是我们根中的根。直播平台更像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平台,或者说商业变现的手段,或者说我们整个社交平台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但不是我们的社交平台的根。直播之所以跟我们的平台结合的很好,是因为它就是用户心智,也为开放的社交网络提供了更多的内容积累和可能性,但它不是我们的全部,所以我们比较谨慎,一直不敢去扩张它。

直到我们做了两份数据报告,我们发现看直播的用户原有的社交行为,比如跟陌生人的聊天、跟已经建立社交关系的现有用户的消息数量、原有的群活跃度、看完直播后使用软件的时长等,都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有小幅上升,而且两份报告都是一样的。所以在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在非常重要的根目录里做了这个指标,结果就是大家可以看到的,它跟我们的平台结合得非常好。

大家看到这里,其实我们公司在2014年下半年就开始推行直播带货了。2014年我们可能没有想到今天会变成这样。刚才跟大家分享的时候,其实我们一开始也是没有想到的。但是推行了很久,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是我自己的看法。

技术进步推动的视频趋势

微信上的直播是什么平台的_微信是不是有直播平台_微信直播间是真的吗

我今天来这里就是为了吹牛,但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喜欢吹牛的人。所以我必须承认,这个趋势其实跟我们的时机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先不说直播带货的趋势,先说我们公司创业的趋势,其实是同样的趋势。

我们公司是2011年起步的,回头想想,当时正是中国智能手机行业开始实现爆发式增长的阶段。其实这个公司很多人跟我讲,他们很多年前就有同样的想法,甚至有人去尝试过,但最后没有成功,或者结果比较遗憾。我不知道我们团队是不是比他们更好,但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是2011年这个时间点非常合适。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我们先来看看2016年移动互联网直播的情况,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手机上网用户规模达到了6.95亿,6.95亿这个数字其实和2015年的数字已经非常接近了,而且是非常高的,所以这个数字在2016年并不是一个非常大的增长。95%的网民都是通过手机上网,手机网络视频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72%,网络直播的用户规模是3.44亿。

但是我觉得并不是特别重要的原因。我几年前跟人聊天,其实是我朋友的一个公司,做直播很有名气。但是他们在向移动互联网直播转型的过程中,做的并不是那么好。当时据公司里的人说,最主要的阻碍就是网络不是Wi-Fi模式,不是因为资费,而是因为3G网络使得视频观看起来非常不流畅,如果要流畅,就得降低码率,导致观看画面非常不清晰,一些互动效果无法实现。当时受到一些非常客观的条件限制,使得他们很难做到这一点。

到了2016年,这个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资费的下降和4G网络的普及,其实给了我们做直播非常好的机会。我们预计2017年4G网络的普及和资费的进一步下降,会带动网民覆盖量有明显的提升,是3.44亿。其实2016年从6.95亿增长到95%这个幅度并不是特别大。

我每次去香港发布财报的时候,我有时候会跟一些比较熟悉的分析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或者有时间的时候会约吃饭什么的。其实他们总是想跟我聊聊我们下一步的计划,或者未来,未来一到三年要做什么。其实我跟他们聊天的时候,很少谈直播,我总是会跟他们讲我们的视频社交策略是什么,除了直播之外,未来我们还想做什么。因为我觉得直播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比较自然的事情,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变现的方式,这样一个内容建设的窗口,它就自然而然的来了。其实从去年四月份到年底,我们在直播方面做的并不多,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用户心智和我们的结合,这是一个比较自然的事情。

从我们自身角度来说,我们的视频社交策略到底是什么?我们简单的希望就是用视频作为技术手段,把我们所有的功能点都做成视频化。

我用我自己的理解,还有我们自己员工的观点,把我们的视频社交策略讲清楚,哪些模块会做成视频。您觉得对于一个开放的社交平台来说,最重要的帮助是什么?我觉得其实它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哪怕是最短的视频,可能也是以M来计算的,和图片是以K来计算的不一样。提供更多的信息之后,它带来什么效果?其实它带来了一个真实性的问题。

你说现在的拍照软件或者手机,其实对真实性是非常不利的?不管你看朋友圈还是其他什么,突然觉得好像我们生活在“小时代”,同学都那么漂亮,认识的人都那么漂亮。但是视频就难一点了。可能在开放的社交平台里,视频会更重要一点。因为在这种熟人关系网里,你把照片美化到你亲戚都认不出你了。我也知道是你,因为是你的账号发的。但是在开放的社交平台里就不一样了。视频对真实性补充很重要,所以我们会在开放的关系建立环节把它做成视频。我们还没有做,我们还是在用图片、文字介绍、个人信息、文字交流来建立这些关系。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应该更多地用视频来建立这种开放的社交关系。今年这个时间点我们会用到这个技术手段。它在我们平台上可能会分成几个功能,我们计划把这个视频功能加到几个功能里面。

在内容建设方面,我们大概两个季度前就开始做短视频社交了,我们会把这个动态融入到下一个版本中,也会很大程度的展示出来。在我们的平台里,在目前自主研发的游戏里,我们也会把真人视频的技术手段应用上去。所以对我们来说,一个开放的社交平台和一个有熟人的社交平台是非常不一样的。比如你下载微信的时候,你在微信这个平台上不是一个人,你是连着你的手机通讯录,连着你现实关系里的大量熟人,才来到这个平台的。但是你去一个开放的社交平台的时候,不是这样的,你是一个人来到这个平台的,如果你一个人来到这个平台,你会面临很多的乐趣,但是你也会面临一些风险,会受到骚扰,会面临现实社会里的各种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很困扰。我们觉得视频其实在技术手段上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大部分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所以在我们接下来的产品布局中,我们会更加坚定的去实施视频社交战略。所以我也希望以后跟大家交流的时候,可以少谈直播,多谈直播代表什么,多谈社交方面,因为我们还是把公司定义为一家社交公司。

从工具平台到内容平台的升级转型

2017年我们会做什么?我们一直在跟分析师交流,他们问我们2017年会重点关注什么。我说了两点:一是社交视频产品的完善;二是2017年我会在某个时间段重点关注我们的市场。

因为我们2017年在市场、品牌上都会有一些大的动作。你看这两个东西的核心是什么?其实都是围绕着平台的MAU来做的。所以,我今天在这里跟投资者讨论,也是希望大家更多的关注这个。你要看钱、看收入、看利润。看一个公司更长远的东西,可能要看粘性。粘性就是指MAU的可能性、平台的稳定性。所以我也希望大家除了看钱、看收入、看利润之外,能够关注一些更能体现平台价值的东西。2017年我的主要精力会放在产品、市场上面,也会服务于MAU。这个平台里面这几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社交、直播、短视频、商业化。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永远会把社交放在第一位。

这是我们内部给自己定的一个目标:一个泛社交、泛娱乐的平台。我跟大家解释一下,2015年之前我们看这个产品的时候,就说我们是一个社交公司,确实如此。但是它有点工具型的应用,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理解。我的目的很明确,我想认识陌生人,不管是认识女朋友,还是认识长得好看的异性,我的目的很明确,我就把它当成一个工具来用。如果这个产品能帮助到我,我觉得就很棒,非常好。

如果你帮不了我,你告诉了10个人,但是他们不理你或者叫你走开,你会很受伤,因为你会感觉很沮丧。工具型应用就是这样,就是我的目的很明确,一旦我的目的没有达到,我就会感觉很沮丧。所以对于我们的产品来说,比如说用户流失,比如说其他一些刚性的原因,会很糟糕。也就是说,虽然你是一个社交产品,但是你的工具属性比较强,这是我们的产品一直面临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最后提到“泛娱乐”这个词?2015年之前,没有人会说我们是泛娱乐平台。比如很多人去迪士尼,你可以把我们比作迪士尼那样的一个大广场,大家来这里认识新朋友,认识网络上的陌生人。但是这个广场上什么都没有,可能有一些树,几个长椅,人能呆吗?可能,但不会呆太久。就像大家去上海人民公园帮儿女找对象,他们只是去找对象,游玩完就走了。

我们的泛娱乐平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平台上应该有更多的娱乐内容。其实直播就是这样一个东西。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像迪士尼乐园一样的东西,设施齐全,里面有很多娱乐内容。你可以来这里认识陌生人,但也可以来看其他的东西。我们希望大家不要那么有目的性地来这个社交平台,你可以为了某些更有目的性的原因来这里,但你不需要每次都这样去消化。所以这就是我们对泛社交、泛娱乐的定义。

我们希望对社交、人性、用户关系的理解,能让我们在2017年、2018年在社交上做得更好,也希望2016年直播的势头,能让我们在娱乐内容建设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达到更好的境界,这也是我们未来三到五年稍微长远的规划。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