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探讨了疫情之下的传统品牌,核心还是品牌数字化升级,怎么做、谁来做,都成了新的问题。
经过上一篇文章,我和很多朋友讨论品牌数字化这个话题,得到了一些新的见解和方法,今天想分享一下。
我们不会讲什么大话题,而是从很小的角度来讨论一些很实用的方法。这些可能不适用于所有品牌,但我相信很多品牌都可以用,尤其是实体品牌。
今天我们来聊聊微信生态,主要是品牌公众号和微信小程序。
基于这两个工具我们来谈谈品牌数字化服务和数字化CRM管理,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见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微信,唯一免费的品牌流量
去年我最知名的文章是《停止在微博、微信和抖音上发帖》。有人可能会问,今天我讲微信是不是打了自己脸?不,其实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会更加坚定自己之前的想法。
我们放眼全球的社交平台,从老牌的微博到现在的抖音等等,都是打着去中心化流量的幌子,进行中心化流量的分发。
好一点的也仅限于品牌内容和商业内容,站内大V的流量都是免费的,差一点的品牌内容不花钱基本就没有流量,内容创作者的流量也是通过中心化分配的。
比如,某品牌的官方微博粉丝有1000万,理论上1000万人可能会看到其发布的一条内容,但实际上,这条内容只被10万粉丝看到,可能只有2万人会阅读。
这1000万粉丝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想避开流量限制,就得买粉丝头条,这很贵。如果想曝光给非粉丝用户,就得买信息流广告,这更贵。
其他平台对于商业内容的政策也类似,每一个流量都是收费的,没有免费的流量。基于此,我再次强调,不建议品牌花更多的精力去运营公众号来增加粉丝。
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几乎是唯一不受限制的平台,仅从这一点来看,品牌应该好好思考如何利用好微信。
首先从消费者端来说,大家都在用微信,几乎没有不使用微信的用户,因此不存在开通成本。
从品牌角度来说,微信可以不受平台限制地聚集消费者,小程序则具有更大的可扩展性,可以拓展更加多样化的服务。
如果品牌要选择一个平台作为与消费者沟通的平台,我会推荐微信。
不是说其他平台对品牌没用,只是用处不一样,没必要在每个平台都拥有几万粉丝,微信是聚集消费者的平台,而微博、抖音可能更适合内容或者话题传播,而不是运营官方微信。
接下来就是如何使用微信的问题。对于品牌来说,微信是什么?
不是媒体,而是服务平台
虽然大部分有价值的自媒体都在微信上,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品牌微信不是一个媒体。
品牌商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要再把品牌微信当媒体,品牌微信作为媒体是没有价值,人们不愿意去关注的。
品牌微信的价值在于服务,它是一个提供消费者服务和CRM管理工具的在线服务平台。
在奢侈品行业,公众号加小程序已经成为标配,公众号聚集消费者,小程序作为社交电商的补充,也能充当节日或者新品的快闪店,目前不少奢侈品品牌在这方面已经逐渐成熟,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为了深入了解,我联系了上海的“+”团队,他们为许多奢侈品牌和国际品牌提供微信生态解决方案。团队成员来自欧莱雅、梅西百货、尼尔森等跨国公司的数字营销背景,或电商部门负责人,他们深知客户的痛点,决定做些与广告公司不同的事情,为国际品牌提供微信生态解决方案。
例如,+为钻石品牌基于微信公众号定制了三个小程序,提供在线商城、会员管理以及门店查询预约服务,以及社交电商和CRM管理以及线上线下打通。
比如同为+客户的澳大利亚旅游局为其定制了“一站式旅游通票”,提供澳大利亚各大旅游景点的实时服务,中国人到澳大利亚旅游不用再制定各种出行计划,关注旅游局公众号即可。
例如杰克的微信小程序,打破了线上线下的壁垒,门店导购员可在小程序中直接输入工号,即可直观查看线上导购绩效,呈现数字化导购。
对于消费者来说,相当于拥有了一位专属导购员,提升了服务体验,Jack&: 这种模式特别适合现在的实体品牌,每一个门店服务人员,都可以在小程序里成为专属导购员,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其他案例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小程序的销量可能不如天猫等大型电商,但把小程序和1000个门店导购的专属服务结合起来,会不会很有趣呢?
成为服务门户
品牌微信的定位一直不明确,最开始是作为内容媒体,找供应商做内容运营,通过内容运营增加粉丝。
也许你也可以做社交电商,在小程序里卖商品。但本质上,品牌微信是为用户服务的,社交电商也是为用户服务的一部分。
比如让门店导购成为小程序的专属客服,本质上是对线下流量的延伸,而不是线上流量的延伸,用数字化赋能实体流量,降低消费者的到店成本。
比如澳大利亚旅游局就是内容加服务的模式,如果你计划去澳大利亚,基本上就绕不开澳大利亚旅游局,他们甚至会建议你在申请签证的时候关注一下,这样他们才能为你提供更好的服务。
消费者可以拒绝内容,但很少会拒绝服务。
内容是单向输出,服务是双向互动,消费者关注微信不是为了听你的唠叨和广告,而是为了享受你的品牌服务。
如果我们转变这个意识,注重对消费者的服务,用好品牌微信,相信可以为很多实体品牌增加更多的消费者价值。
成为会员中心
基础设施建好了,怎么维持下去,用户从哪里来?
第一,来自品牌原有的客群,比如门店引流,人们很可能会关注关注微信可以享受到哪些用户服务,比如奢侈品、餐饮、大部分实体品牌都已经有了稳定的客群,把这些群体导向线上微信,为他们提供数字化服务。
那么内容也可以更新,问题是如何更新。如果要更新品牌广告,那就加一个“行动”按钮。比如折扣、活动、某些特权或专享等。让内容更具可操作性,为用户提供价值,而不是向他们索要。
或者开发一些微信上的专属福利,比如限量版、联名品、节日专属等等,以微信快闪店的形式在线上推出,增加用户粘性,培养线上支付习惯。
在其他平台做品牌推广的时候,建议你尽量将粉丝引导到公众号。
品牌在建立线上形象时,只需要打造一个有价值的形象,不需要运营很多公众号,不同平台的用途不同,有的适合沟通,有的适合服务。
将品牌原有消费者引入微信生态,通过品牌服务号、小程序与用户沟通,打通线上线下体系,将门店导购融入微信服务体系。
最终,微信将成为线上的会员中心,品牌的任何举措和动作都能第一时间告知所有消费者,实现转化最大化,这将极大提高品牌的效率。
如果能够完成上述工作,我想大多数消费品牌都能在这次疫情中将损失降到最低。
解决方案提供商
最后说一下营销,上面的很多观点和想法都来自“+”团队,他们公司的核心人员大部分都来自甲方的数字营销和电商部门,这些人聚在一起并不是想成立一个纯粹的广告公司,而是为了成立一个解决方案提供商,比广告代理公司更进了一步。
从未来环境来看,未来的营销趋势是乙方卖给甲方解决方案,而不是卖创意。或者创意一定是解决方案,品牌方会更愿意为解决方案付费。
比如我们今天讲的微信生态的数字化服务解决方案,它既不是创意也不是内容,而是基础设施加运营的策略,拿不到广告奖,也很难包装成案例推广,但却是品牌非常需要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是思维的转变,无论是做内容、创意、还是运营,都要有解决方案导向的思维。
这个TVC为品牌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个内容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个KOL又能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都是营销人需要思考的问题。能解决问题的人会留下来,不能解决问题的人可能会离开。
在品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很多的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也需要一些系统性的思考。
目前大部分的营销供应商,不管是广告还是公关,还是卖创意或者内容,从第二方的角度来讲,这个不够稳定,做了一次不代表会再做,做好一次不代表会再做好。
但如果你卖的是一个解决方案,比如跨境电商或者有小程序的服务体系,那么后续的运维和增长是可以长期提供的,这种服务模式是长期的、稳定的,这种服务也更具有可持续性。
我简单总结一下。
微信几乎是唯一一个免费为品牌提供流量的社交平台,商业品牌在微信生态中不会受到任何束缚,仅凭这一点,就值得所有品牌认真思考如何用好微信。
将品牌微信定位为服务平台,与解决方案提供商进行深度探讨+,公众号与小程序的结合可以成为品牌数字化服务解决方案、线上服务入口、线下实体的数字化工具,最终成为品牌唯一的线上会员中心。
实现消费者线上集中管理和服务,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将极大提高品牌运营效率。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不应该把微信的销售看作是天猫等电商平台的竞争对手,微信的社交电商是把实体服务数字化的工具,本质是为品牌打造一个数字化服务体系。
最重要的是,改变将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