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承兑汇票是一种古老的融资支付工具,起源于19世纪,企业向银行申请融资时,银行既可以发放贷款,也可以签发银行承兑汇票。
由于银行承兑汇票存在预付款风险、收益低(仅收取少量保证金及手续费),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基本停止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如美国2006年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基本为零;台湾地区2009年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仅为新台币48.8亿元。
1997年,我国开始推广银行承兑汇票,短短26年时间,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突飞猛进。2006年末,全国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仅100亿元;到2023年末,全国银行承兑汇票余额约14亿元。为什么内地银行业能迅速拓展高风险、低收益、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基本停止的业务?原因就是部分银行利用银行承兑汇票迅速增加存款。
1997年前后,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比例很低,如某省国有银行只要求企业缴纳票面价值3%-5%的保证金,但后来,一些中小银行为了迅速增加存款,大幅提高了保证金比例。我们举一个例子:假设某企业向银行申请融资,采购1000万元的商品,银行开具了银行承兑汇票。正常做法是:企业缴纳30-50万元保证金,银行开具10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但这些中小银行却把保证金比例提高到50%,即要求企业缴纳1000万元保证金,向企业开具20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这样操作的结果是,企业的净融资额仍是1000万元。 银行突然增加存款1000万元,而且是定期存款(银行承兑汇票期限一般为六个月),显然这种做法是虚增存款。
利用银行承兑汇票虚增存款的做法,最初只限于个别中小银行,后来蔓延至一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大型国有银行,根据四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年报,这四家银行2022年末的平均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比例为37%,有的地方保证金比例高达50%。这种“以票据吸存”的做法,实际上已经严重侵害了企业的利益,也损害了银行自身的利益,可以说是银企双输的局面。
1.造成企业账款拖欠,融资成本高,加大贷款撤单风险
(一)企业逾期账款大幅增加。目前,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实际上是一种贷款票据,以贷款形式,付款人将贷款资金转给收款人,收款企业可直接收到现金。但是,以银行承兑汇票形式,由于承兑期可达半年(有时长达一年),如果银行不贴现,卖方要等半年甚至一年才能收到货款,因此以上述四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为例,2022年这四家银行的银行承兑汇票平均风险敞口为63%。以此估算,全国因银行承兑汇票而拖欠货款的企业约有88家,多年来,货款拖欠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而银行承兑汇票违法超签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增加企业贴现利息成本。如前文所述,以贷款形式发放,收款企业可直接收到现金;而以银行承兑汇票形式发放,收款企业收到的是一张“欠条”,如需资金,必须向银行贴现,从而增加贴现利息。贴现利率最高可达13%/年,即便在当前流动性宽松的情况下,贴现利率也在1.8%/年左右。据宁夏广电新闻中心报道,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宁夏吴忠仪表有限公司有时50%以上是以承兑汇票形式发放的;在资金紧张时,每年的贴现成本达数百万。根据央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显示,全国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平均余额约9万亿元。按目前1.8%的年化贴现利率计算,全国采购企业将因此增加利息成本1620亿元。
(三)抽贷、资金链断裂风险增大。由于银行承兑汇票期限大多为6个月,银行融资短期性增强,企业频繁还票、续票,为银行提供了抽贷空间,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经营的境地”。据2020年1月媒体报道,某面粉加工企业在2014年收到20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后,便不再向企业放贷,银行抽贷直接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经营。
由于银行承兑汇票带来企业账款拖欠、融资成本高、资金链断裂等一系列严重后果,2019年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刘学敏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建议取消银行承兑汇票。
2.银行存款业绩“虚增”,大案要案频发
(一)部分银行存款“水分”较大。在“以票吸存”最为盛行的时期,银行承兑汇票成为部分银行增加存款的重要方式。数据显示,2005年,五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全部存款增加3679亿元,其中保证金存款增加1212亿元,占比33%。今年前5个月,保证金存款增长占某城商行存款增长的71%。近年来,监管部门加大了对虚假票据的打击力度,随着处罚力度加大,该问题已明显缓解,但部分银行“以票吸存”问题依然突出。2022年,某城商行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增加65亿元,仍占全部存款增长的30%。 有报道说头寸“宽裕”,有钱贷不出去,其实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如果把银行承兑汇票存款的“水分”挤掉,这些中小银行的存款规模、可贷头寸、资产规模都要打折扣。
(二)违法犯罪案件频发,令人震惊。虚增存款本身就是违法行为,特别是银行承兑汇票规模巨大、链条长,包括保管、签发、转让、贴现、再贴现、回购等,银行承兑汇票行业已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区。据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以来,银行承兑汇票领域涉案金额大幅增加,涉案金额达亿元以上的诈骗案件54起,涉案金额达397亿元。2016年,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就曾涉及一起涉案金额达39亿元的票据诈骗案。
三、对策建议
利用银行承兑汇票虚增存款,对银行和企业、经济金融稳定、社会稳定都极为不利,亟待解决。建议:
(一)银行业要端正单纯追求速度的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要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建议从2024年起,商业银行要下调速度考核指标,业绩增长要与经济增长同步,坚持稳健发展;不设高目标,不盲目争先,拓展金融产品,坚持诚信盈利原则,遵守法律法规,实现银企共赢。
(二)进一步加大奖惩力度。对“以票吸存”问题突出的单位,监管要“长牙尖”,加大处罚力度。对积极为企业减负、保证金比例较低的银行,给予表彰奖励。
(三)建议商业银行认真研究全国人大代表的意见,按照国际惯例,原则上逐步取消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操作上,可以采取“票据转贷款”的做法,需要5年或更长时间。逐步将存量的银行承兑汇票转为表内贷款,彻底化解银行承兑汇票风险。今后,对于确实需要办理银行承兑汇票的,应参照建设工程履约保函的规定,保函比例一般不超过5%,最高为10%。
(四)有关部门要给予配套政策支持。对于商业银行逐步压减银行承兑汇票,建议央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考虑在贷款规模、资金、考核等方面予以支持。
(五)完善制度安排。建议修改《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和再贴现规定》,规定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比例不得超过票面金额的10%。
(作者赵晓光为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数字普惠金融委员会特邀专家,原山东省德州市中小企业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