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支付宝小额免密支付暗藏隐患,你知道吗?

2024-08-06
来源:网络整理

如果你习惯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请直接看视频:

小额支付无密码存在隐患,一声响钱就转走!

随着支付方式日趋多样化,无论是购物还是就餐,“扫一扫”支付方式对于大家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小额免密”、“快捷支付”等支付功能也悄然兴起。媒体曝光有不法分子利用银联卡“小额免密”功能盗取车辆ETC卡,引发网友对个人财产安全的担忧。

记者近日发现,用户往往对此项支付功能的开通毫不知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专家表示,相关机构在开通此类功能时应切实告知用户,追求便捷的同时不能忘记安全的红线。

免密码支付存在安全隐患

在天津一家快餐店的点餐柜台,市民张先生把手机放到收银台前,听到“嘟”的一声,整个支付流程就完成了。不过,让张先生疑惑的是,在支付时,在国企上班的孙女士也告诉记者,她使用中行借记卡购物时,收款人就像刷地铁、公交卡一样,完成购买,无需输入密码。

记者随机在商家处购买了多件商品进行测试,无论是使用微信的“收款支付”功能,还是支付宝的支付功能,或是开启“快捷支付”功能的银行卡,在消费未超过一定金额时,都无需输入支付号码,也无需输入密码,也无需确认支付价格。

业内人士表示,“小额免密码”和“快捷支付”都是在金额低于一定限额的情况下,允许用户不输入密码即可完成购买的支付方式。虽然“小额免密码”功能让支付过程变得简单便捷,但也很容易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盗刷。

通过网上搜索关键词不难发现,这一“隐患”并非孤例,此前媒体就曾报道过一起使用支付宝无密码盗取2000元小额款项的案件,由于微信小额支付功能未设置密码,导致微信余额和绑定的银行卡内的款项全部被盗。

免密微信支付有风险吗_免密支付微信_微信有免密支付吗

“以前手机丢了,最大的麻烦就是通讯录没了,现在还要担心手机里的钱没了。”经常使用手机支付功能的王女士说。一家连锁服装店的店长徐女士坦言,店里的衣服平均售价也就几百元,如果真的有人用别人的手机支付,商家很难察觉。

该功能默认开启,用户一无所知

记者从银联了解到,发卡银行往往将“小额免密码免签名”功能和“快捷支付”设为默认开通方式,持卡人可在一定额度内(国内300元,国外当地限额)进行支付,在2万元及以下交易时,持卡人只需将卡靠近“快捷支付”感应区即可完成支付,整个过程中无需输入密码或签名。

据中行客服人员介绍,这项卡上带有“闪付”标识的“小额免密”服务是默认开通的,支付时无需密码,每笔交易不能超过300元,每卡每日最高限额为2000元。如果觉得有安全风险,需要持身份证到银行网点取消该项服务。

移动支付方面,记者用新号码注册了支付宝账户,发现支付宝的“支付码”功能已默认开启,其使用说明称,1000元以下订单无需验证支付密码。微信支付用户服务协议也规定,1000元以下(特定商户3000元以下)使用支付码支付时,无需验证密码等交易指令,丢失等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个人承担。

记者发现,不少人都在有意无意地使用“小额免密”支付功能,但当被问及是否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开通这项服务的,得到的回答都是“不太清楚”或“不是自己的错”,而大部分人都是主动开通的。

“刚开始用的时候好像不用输入密码,具体什么时候办完相关手续我也记不清了。”天津财经大学一名大三学生告诉记者,“之前从来没想过会被盗号,但如果出于安全考虑,我也不介意再次输入密码,但没有密码也没快多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程华表示,支付机构在普及基础知识、告知消费者相关信息方面做得不够,很多消费者在没有清楚了解某项功能的利弊的情况下,主动或被动开通了该项服务。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曹兴全认为,“小额免密码”支付等功能服务在开通时需要设置提醒、延时读取机制,相关机构或银行应在开通时征求用户意见,主动做好说明义务,不能简单地以“默认”的形式为用户开通一项功能。密码作为支付的最后一道“安全线”,不能轻易取消。

“必须加强对‘小额无密码’的监管,对频繁无密码支付的账户,支付机构应建立预警甚至追踪机制,或延迟处理转账,避免用户财产损失。”程华解释道。

安全是便捷支付的前提。“小的便捷可能伴随着大的风险,相关机构应尽快优化完善技术和系统。在支付方面,安全比便捷更重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