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客户,您好!我们是北京一家专注互联网技术服务公司,可以提供收录效果好,文章排名好的网站进行发文,发得多,各种关键词排名就多,流量越多越稳定,如果您有需要欢迎您前来资讯!可以随意添加图文和视频广告,助您的企业或者项目服务实现推广效果!如需合作欢迎请加微信
近期的游戏界,显然没有比“微软全面收购动视暴雪”更让人吃惊和震撼的消息了,在此消息未正式公布之前,如果有人提出这样的想法,恐怕都会被当做笑话。
不过也有一篇旧帖被挖出来,那是20年前微软宣布进军主机行业的时候,玩家们热衷于讨论Xbox能否成功,有人发帖称,新兴的Xbox如果想巩固在欧美的地位,就必须把暴雪收入囊中。
海报的措辞和内容充满现代感
这样的话题如果今天出现在网络上,无疑会被视作“恶搞”或者“挑起战争”,但当时回应的人却在认真讨论暴雪游戏的发展,以及其与 Xbox 整合的可能性,想象一下这一切会给游戏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20年前的梦想如今已经实现,但显然不是以当时大家所期待的形式实现的。
暴雪已经不再是大家认为的“暴雪出的东西一定是精品”的工作室了。曾经欢乐的玩家社区已经越来越分裂,网上充斥着争论和口水战。只有这篇帖子诞生的S1论坛还活着。只有那时,这些往事才可以像“时间胶囊”一样被挖掘出来。
不久前,这个论坛刚刚庆祝成立20周年。
去年圣诞节前几天,我和郭叔就想出了庆祝S1论坛二十周年的点子——无故关闭论坛三天。在他们看来,这才符合S1如今“扭曲”的气质。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他们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资源去想出更昂贵的庆祝方式。
S1是这个论坛的全称,成立于2001年,是国内最早的二次元爱好者网络聚集地之一。几经周折,创始人早已远离论坛事务,狗叔作为站长目前是论坛唯一的实际负责人。两位管理员是国内一家游戏公司的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运营网站。
也就是说,S1是他们工作之余“偷懒”的产物。在他们看来,这个论坛的主要功能也是让用户在工作之余“偷懒”。每天有数以万计的新帖产生,高峰时段通常是工作日白天,尤其是周一上午,其中一半以上来自电脑。
“三天宕机”的庆祝活动有点像“一直亮着的灯泡突然灭了,让所有人觉得原来平凡的日常生活其实是一连串的奇迹。”但事实上,S1超负荷的服务器面对日均10万的访问量,论坛经常崩溃,因此论坛打不开的情况被用户称为“月经”。
在预定的“停机活动”前一晚,论坛页面已经无法打开。当被问及活动是否提前举行时,郭台铭说:“没有,现在确实是在维护。”
这次事件在形式上很像一场网络恶作剧——一个运营了20年的论坛无缘无故被关闭,网友们四处打听原因,意识到S1可能消失,陷入悲伤与哀悼之中。这时,当事人一脚踢开棺材盖,大喊:“哈哈,我跟你开玩笑的!”
如果其他公司也搞这种活动来取悦用户,他们几乎已经做好了关门的准备。但唯一担心的是,如果用户提前知道了真相,他们会催促他们赶紧开通论坛。
“他们非常擅长推动事情发展。”他说。
提前准备好了一封致用户的信,表示这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大家提前体验一下如果S1消失了,没有任何消息,会是怎样的感觉”。
在信的后半部分,S1还对多年来支持论坛的人们表示感谢。
事实也确实如此——此次“闭幕庆典”恰逢知乎评论功能关闭,而狗叔又恰好因为S1的舆论问题被多次请去“喝茶”,因此网友们理所当然地将论坛的关闭视为一种“躲风头”之举,并未当回事;再加上当年“偷税漏税”、“离婚”等新闻频出,一个并不出名的论坛的存亡,几乎没在网络上掀起什么波澜。
正如信中所预料的那样,S1消失得无影无踪。
停摆三天后,他们在平安夜发布了致用户的公开信,揭露了真相。然而,论坛的恢复并没有在站内引起太大的反响,相反,官方微博账号将这封信转发给了微博账号,帖子获得了大量转发和点赞。
总之,有超过 10,000 人庆祝 S1 的生日。
作为一个拥有二十年历史的论坛,S1可谓祖上势力庞大。
这里走出过不少网红:马伯庸曾是这里动漫论坛的版主,石兔子、孙扎、周雨(神秘的声音)也是这里的常客……2011年,有人在论坛发帖说,我和朋友做了一个APP,初衷是给动漫极客提供一个聚集的平台,APP的名字叫“陌陌”——后来这个名字广为人知,但和“动漫极客”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个例子或许也证明了“死宅”确实不适合做社交APP
但这些过去的事情和现在的S1没有任何关系。
如今,就连千字以上、内容有意义的 S1 帖子都很少见,能被设为精选帖子的更是凤毛麟角 —— 这被视为论坛内容“淡化”的标志,也是用户从五年前开始就不愿离开的标志。甚至是我十年前就开始抱怨的事情。
尽管如此,很多用户还是觉得S1充满了隐藏的人才,但这些人就“潜水”了,不再发帖,直到这个神话被打破。
因为名字里有“第一”,而且用户群体对动漫和游戏的了解程度相当高,S1曾被誉为“中国第一动漫论坛”。如果你有关于ACG的冷门问题,通常可以在这里发帖找到答案。2017年,有人发帖询问截图中人物的出处,但整个S1动漫论坛的用户花了一天一夜才找到答案。
这篇帖子后来被称为S1动漫区的“耻辱柱”。
更讽刺的是,当有人把这个问题转移到另一个动漫论坛时,第一个回复就给出了正确答案,随后NGA论坛的人又迅速给出了答案,S1用户的表现与其相比只能说是相形见绌。
S1从此成为了“中国动漫第三论坛”,网友们也常常以此自嘲,这一词也映射出S1当下尴尬的处境——在流量上,远不如NGA、虎扑等热门论坛热闹,而在ACG领域,也没有展现出多少专业性。
2016年,国内“二次元产业”蓬勃发展,获得大笔资金的哔哩哔哩也投资了不少小型的二次元相关公司,S1论坛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 B站投资的大多是新兴的 ACG 相关小公司,之所以选择拥有十余年历史的 S1,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陈睿本人也在 S1,认为 B站应该扶持这几家仅存的公司,他也答应了请求,并承诺 B 站不会干涉 S1 的运营方向。
但在S1用户眼中,哔哩哔哩的这笔投资并不好。
很多S1的用户都是国内最早接触弹幕网站的网民,对它熟悉、观看、入手,前站长是论坛“英雄联盟”板块的版主之一,也有不少普通用户支持过这两个网站的初期建设。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S1的用户对于后来的哔哩哔哩并不友好,认为后者的商业扩张是一种背叛。S1的用户们熟知哔哩哔哩发展历程中的每一段不那么光彩的历史。被哔哩哔哩吸引来的新一代动漫迷们,在他们眼中是无知又吵闹的。
论坛里两种风气交织在一起:一些人不厌其烦地把与哔哩哔哩相关的消息带到论坛上,并对此一笑置之;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些帖子纯粹是论坛污染,并会讽刺性地回复:“S1不是哔哩哔哩的后花园,别在这里倒垃圾。”
后者显然没有想到,S1有一天会被投资,真的变成“后花园”。
这一消息最初在论坛上引起不小轰动,不少人以为这会是一次“报复性投资”——很快会不会有B站的版主凭空而来,给社区舆论定下更多的规矩,又或者对论坛进行商业转型,最后却乱成一团、关门大吉……就像过去很多粉丝论坛接受商业投资后遭遇的一样。
但这些事情最终都没有发生,普通用户几乎感受不到哔哩哔哩投资前后的S1有什么区别,后来论坛里甚至出现了一个专门收集关于哔哩哔哩的负面内容的帖子,留言数万条,只要哔哩哔哩有什么风波,这个帖子就会被推到头版,大家都会涌到这个帖子里发表自己的意见。这里可能是整个互联网上收集关于哔哩哔哩的负面信息最全的地方,却几乎不受任何管控。
B站的投资给S1带来的唯一改变,大概就是纠正了“B站后花园”的名声。
但事实上,B站此次的投资或许是S1最后一次“顺势而为”,挖掘自身价值的机会。
本轮投资总额300万元,除了一部分用于改造论坛网站架构外,大部分用来孵化一个名为“白鹅集”的新媒体项目。
《白鹅集》设立了完整的编辑部,以动画区版主担任主编,围绕“新动漫扫雷”“动漫评论”“ACGN记事”等主题撰写图片、文章,发布在知乎、公众号上,也会在论坛里选取一些有趣的帖子,传播“S1之声”。
对于购买过《动感新力量》《二次元狂热》等动漫杂志的读者来说,很容易在《白鹅唱片》刊登的图文中追溯到纸媒时代的影子,它更加偏向传统媒体,在内容上也试图对动漫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当时动漫聊天UP主大多以“爆料烂片”吸引关注,而白宥姬则更多侧重讨论“什么是好动漫,为什么好”
换言之,百叟集的作者们试图在网络时代传承老一辈动漫迷的审美取向和价值体系。
但这次尝试却以失败告终——在运营近两年、发表了一千多篇文章之后,百鹅集悄然停止了更新。
此时百鹅集的运营重心其实已经转移到哔哩哔哩,单条视频点击量在5万左右,距离成功商业化只差一步之遥,但300万元天使轮已经花光,哔哩哔哩也没有继续投资的意思,编辑部解散,成员们不辞而别,各奔东西。
就连白鹅的B站账号也被后来的S1官方继承了
从百舸集成立到消失,S1用户们基本都当做与自己无关,论坛里讨论最多的百舸集帖子,就是有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现项目被关闭了。
百囧集失败的外部原因有很多,比如编辑模式运营成本过高、早期以知乎为主要平台的发展不佳、动漫类自媒体商业渠道狭窄等等。但有一个结论无法回避,那就是曾经“动漫婆罗门们”喜欢的内容,已经不再受欢迎了。
2017年,用户“蓝恋安”在S1上发布了一篇题为《动漫婆罗门的没落史》的帖子,这篇帖子借用印度种姓制度,勾勒出一个“希望利用自己对御宅文化的了解,赢得其他网友尊重”的资深动漫迷形象。
文中的“动漫婆罗门们”们看不起年轻一代的“二次元”,对现状感到无奈。
本文所讽刺的“动漫婆罗门”显然是以目前在S1上活跃的用户为对象的。
但跟帖中评论者们并未愤怒,反而乐在其中。一方面,文中“动漫婆罗门”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实在太过怪诞搞笑,很少有人会真正认同并感到被冒犯;另一方面,“动漫婆罗门”这个标题虽然讽刺意味十足,却依然隐约有“鄙视链上层”的意思,以至于帖子内容逐渐转向了“什么级别的粉丝才算是真正的粉丝?动漫婆罗门”。
也就是说,论坛里不少人并不觉得“把动漫迷分成不同等级”有什么问题,让他们不满的是,原本处于鄙视链底层的人们,凭借着数量众多的优势,渐渐占据了上风,拥有了更多话语权,就像S1和之间的地位转换一样。
“二次元婆罗门”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但几乎脱离了 S1 的原帖,其讽刺意味也逐渐消退,成为一种在褒贬之间摇摆不定的词,有时被用来攻击那些谈论二次元婆罗门的人,有时被用来真诚地赞美那些在二次元文化上表现得有些优越感的老宅男们,而有时则被用来真诚地赞美那些深陷二次元领域的爱好者们。
不管怎样,这个词也算是S1如今难得的一次“文化输出”,并且精准描绘出了当下论坛用户的整体画像——一方面大家都热爱ACG文化,希望更多人能够深入了解,但同时也因为大众对于ACG的认知与自己的不符而感到排斥和厌恶。
这大概就是S1用户所说的“扭曲”,而这种“扭曲”并不只限于论坛的动漫版块,而是深深扎根于论坛的各个部分。
“婆罗门”也成为S1最高等级称号之一
作为资深二次元爱好者,大部分S1用户都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作为“消费者”和“创作者”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很多人早已失去了发表长文的欲望。同时,他们也受不了别人的吹捧,认为那不过是一些浮夸的陈词滥调,喜欢泼冷水、讽刺挖苦。从明星到网红,在其他社交网络上爆红的人,通常都会成为被嘲讽的对象。
曾经有一位B站Up主来到S1,在一篇与自己相关的帖子中与他人争论,痛斥S1用户是“一群不创作自己作品、看不惯别人作品、只会往别人身上泼冷水甚至脏水的老人”。 该评价最终被概括为“粪海里的狂蛆”。
这个词明显是人身攻击,但在S1用户眼中,他们上论坛甚至上网都是这种心态。有用户开始自称“粪海里的蛆虫”,也有人用这个形容自己。我们为主题制作了“麻将脸”表情包,大家都用得津津有味。
与“屎海蛆”同款的是“屎海沉钩”
这样的氛围显然不利于网站的商业化,甚至影响到论坛的广告。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原神在玩家中争议颇大,S1也不例外。游戏刚上线时,S1中几乎到处都是与原神相关的话题,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看热闹的,钓鱼的,看热闹的,乱成一团,让游戏板块几乎无法正常使用,相关话题最终被规定只能在一个专帖中讨论。
《原神》的讨论论坛也被网友称为“锁魔塔”。
于是几天后,狗叔在S1粉丝群里发飙,称是因为论坛用户对《原神》评价太差,导致S1失去了米哈游的广告,这是S1第一次因为用户评价太差而错失广告机会。
S1确实因为这个被关了一天。
当然,大多数用户对此并不在意,甚至还幸灾乐祸。但凡事都有例外。
曾经有一位S1用户因为发色情图片被封号,不过此刻他被从黑屋中释放出来了,失去了S1的他显然更懂得珍惜高权重网站论坛有哪些,看到狗叔的评论后,他开始思考能为论坛做些什么,避免破产。
此时《原神》正在举办肯德基联名活动,玩家在店内购买指定套餐并说出“相约异世界,尽享美味”的口令即可获得相应纪念品,这一活动不仅在国内十分火爆,在欧美也引发了广泛热议。
该用户想了想,觉得“外国人通过《原神》了解中国疫情防控”是个不错的切入点,便开始整理、翻译相关信息,搬回S1发文,试图扭转《原神》在S1的走势。这些内容成功吸引更多媒体转发,并成为全网热议话题。
这篇文章也在网站上获得了大量支持
在该用户的策划下,S1成功成为了《原神》的正面舆论源头,成功之后他兴奋地给狗叔发私信,把自己为论坛做出的努力说了出来,希望能帮助S1拿到的赞助。
我哭笑不得,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米哈游总裁刘伟,一个月后,《原神》成功登顶S1的头部广告位。
虽然S1本身很难接受广告,但是它的论坛却经常充斥着广告,每个页面经常被广告淹没,只能找到几篇正常的帖子。
这些广告往往有数千条,发布这些广告的人被称为“广告人”。
这些极其恶劣的广告肯定不是发给论坛用户的,虽然S1的活跃用户不多,但是由于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网站在搜索引擎的权重不低,论坛帖子的标题和内容经常出现在搜索结果的前列,因此被一些黑产盯上,作为SEO推广的工具。
论坛里的用户对此当然十分不满,而狗叔也利用了各种技术手段来处理这个问题,甚至给论坛设置了付费门槛——注册一个新的S1账号需要花费5元购买邀请码,直到现在还是一样。
然而“魔总比圣人强”,当苟大叔等版主深夜下线时,热门版块往往就成了“广告哥”的表演舞台。
一些广告人甚至学会了利用论坛中的热门话题来优化广告文本。
受够了的用户有时会骂这些广告里的发帖人,但大家都知道,他们大多是机器人,骂他们只是浪费口水。直到一天晚上,一个账号在发了很多广告后,突然发了一篇帖子,标题是“很晚了,大家都睡觉吧。”
在浩如烟海的广告中,这个简短的标题格外引人注目
“晚安帖”曾经是各大论坛常见的帖子类型,也是不少网友保持联系的方式,如今的S1充斥着争论和喷子内容,当然这样的帖子已经很难找到了,谁也不会想到,久违的晚安帖会出自一个广告账号。
这篇帖子意外地勾起了大家对早期论坛人情味的怀念,不少人纷纷来到楼下互相道晚安。
事后,广告人注册了新账号,为刷屏行为向论坛成员道歉,还分享了防止S1被刷广告的小技巧;这时,论坛成员们纷纷感叹“这是谁啊,不是为了活下去吗?”纷纷大方收留他,甚至还给他设立了专门的“广告页”,供他刷屏共存。
广告哥与小伙伴们收获了久违的温暖,堪称《感动S1》年度盛事
不幸的是,一个觉醒的广告人不能代表所有的广告人,论坛仍然会时不时地被广告侵袭。但幸运的是,被搜索结果吸引到S1的不仅仅是广告人。
2013年,论坛里有一篇关于世嘉老牌街机游戏《时尚魔女》的讨论,帖子最初只有十几个回复,很快就沉到了谷底。
这款世嘉街机于2004年推出,也在中国运营。
但五年后,这个帖子突然被一位新用户推到了顶峰。他说他是街机游戏《时尚魔女》的忠实玩家,但这款街机游戏在国内已经快要绝迹了。他找遍了整个互联网,才找到了这款S1。帖子里有人提到自己在家附近的超市里见过这款机器。这成了救命稻草,他专门注册了一个账号来回复帖子询问。
他的故事也在论坛上引发热烈的反响,大家真心祝福他能实现梦想。虽然从海报上无法找到这台街机的下落,但这位玩家还是幸运地在二手市场买到了一台。美中不足的是,《时尚女巫》每玩一次都会消耗芯片可使用的次数,而他买回来的这台只剩下500次游戏次数——对于一名发烧友来说,这个数字显然是太有限了。
不过,在购买过程中无法提供帮助的S1论坛成员这次终于齐聚一堂,伸出了援手。几位了解街机破解的网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几乎一步步指导发帖者如何修改框架、突破芯片使用限制。在S1用户的帮助下,这位“时尚魔女”终于可以无限次地玩了,为故事带来了一个真正的圆满结局。
这件事让论坛里的很多人想起了自己曾经对游戏和动漫的热爱,这也是S1的起点。
S1论坛原本只是在另一个网络社区濒临倒闭时,由用户自发建立的备用网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后花园”,其起源于《电子游戏与电脑游戏》和《梦想总动员》两本杂志,地盘比较深,所以聚集在这里的人,主要都是游戏、动漫爱好者。
正如文章开头的帖子一样,翻看S1成立之初用户发布的内容,不难发现这里的人们也曾是淳朴而善良的。
他们会为了讨论某款游戏是不是“大作”而写下数万字的文章;他们会在论坛里兴奋地分享自己的“宝藏博主”,回复里也不会全是质疑他的质量军;偶尔会有人分享自己的情感故事,评论里也多是安慰和鼓励,而不是先警告发帖者自己是在“RPG”里编故事。
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是因为经过中国互联网十多年的发展,这些用户已经对互联网失去了信任,仅在这个论坛就出现过不少“利用论坛会员的爱心骗取贷款”、“人气女用户其实是男性”、“编造故事骗人只为钓鱼好玩”等案例。
显然,现在的人们不会再天真的相信“喜欢XX动漫/游戏的人不是坏人”。
随着用户群体整体年龄的增长,现实生活带来的思想观念冲突在S1中越来越激烈,用户在相互交流中的态度也越来越讽刺。
“冷无缺”是出自《精灵宝可梦》对战的术语,指“冷酷、没有理想、缺乏信仰”的玩家。如今,S1 玩家经常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
但二十年的积累,还是让论坛保留了一些S1独有的东西。
去年11月底,论坛外出现一则求助帖,发帖者称其父亲病情严重,住进ICU,短时间内难以筹措医疗费,希望得到论坛成员的帮助。
这篇帖子得到了积极的响应,不少论坛用户纷纷慷慨解囊,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发帖者的身份——这位用户2002年注册,在S1论坛活跃多年,曾是《异度之铠》作者、《度之铠》中文翻译团队成员之一。
相比于楼主的真实身份,这个账号本身更能代表他在S1中的表现
这很可能是一个只会在 S1 中发生的故事。
一位来论坛讨论动漫游戏的年轻人,多年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他能想到的求助对象中,就有这个论坛里的人,他试探性地提到了自己为这个爱好做出的贡献,希望能引起熟悉和陌生的网友们的共鸣。
这些贡献对他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在这个论坛里,确实有人玩过他翻译的游戏,他们中的很多人和他一样,已经放弃了以前的爱好,但这篇帖子让他们想起了过去的时光,并能体会到作者现在的遭遇。
除了大额捐助者外,也有许多人慷慨解囊,以致于主持人的账户暂时收到了不正常的资金。
虽然结局并不美好,但这件事至少证明了S1的活跃用户并不像他们平时表现的那么“冷漠无能”。他们争吵到脸都红了,但下一刻他们就聚在一起为论坛上的朋友的父亲祈祷。
S1作为一个老牌网络论坛,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现实中“邻居”的社区生态,大家平时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但偶尔也会互相帮助,形成了独特的氛围。
这可能是因为相对小众的S1论坛成为了“熟人社交”和“网络陌生人社交”的中间地带。
相比于其他形式的社交网站,S1上所有帖子都展示在同一个页面上。这里没有“大V”和“粉丝”的区分,交流环境更加平等。相比于群组等封闭的社区,论坛则相对开放,不同用户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这也许就是用户所说的论坛的“粘性”——很多人日复一日地登录这个网站,总是想在这里与其他人讨论话题。
我认为,S1成立于20年前,已经有一些“ ”的原型:在这里,用户在这个论坛上重视他们的形象,并且在这里不关心这个网站的生命。
在S1论坛上,您甚至可以看到2007年注册的帐户,这些帐户在15年后仍在认真扮演角色。
结论
S1用户长期以来一直表现出当前流行的“有趣”心态 - 渴望在互联网上判断各种事情,但假装无动于衷,甚至不怕“在火上添加燃料”只是为了使事情变得更加生动,而S1用户被视为异常。
但是在当今的互联网中,S1用户所做的事情似乎不再与众不同。
大多数S1用户从一个热情的“中学男孩”转变为“有趣的人”。
这可能只是因为在线世界越来越接近现实生活本身。
是否想与游戏研究协会的有趣合作伙伴合作?
我们的招聘正在进行
短视频,海外媒体操作,文本编辑位置正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