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客户,您好!我们是北京一家专注互联网技术服务公司,可以提供收录效果好,文章排名好的网站进行发文,发得多,各种关键词排名就多,流量越多越稳定,如果您有需要欢迎您前来资讯!可以随意添加图文和视频广告,助您的企业或者项目服务实现推广效果!如需合作欢迎请加微信
4月27日晚,吴文辉辞职传闻终于被一则公告证实,吴文辉卸任前东家联席CEO一职,并辞去管理职务。
吴文辉宣布退役后,曾在朋友圈发文称,世间一切美好都要有个结束。面朝大海,读书看花。唯有自己在湖边海边,扫一扫桌子,感谢大家。
(来源:网络)
吴文辉的解脱,颇像江边白发苍苍的渔翁或樵夫,习惯了秋月春风。
但吴文辉奋斗了大半生的网络文学圈,却并不像他表面看起来那么平静。
吴文辉的退休,可以解读为网络文学行业对流量的妥协。换言之,吴文辉坚持的内容付费可能行不通了。相关影响至今仍在舆论和资本市场持续发酵。
据中国社科院2月18日发布的《2019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去年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55亿,其中网络文学活跃用户中,95后读者占比54.5%;付费用户中,90后占比超过66%。
在吴文辉挥手告别之后,原本激动得近乎沸腾的网络文学界迎来了一场大变革,犹如海翻土翻了……
网络文学平台的“流量焦虑”
2000年,吴文辉大学毕业。
作为北大计算机系的毕业生,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名程序员。此外,吴文辉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因为这份兴趣,吴文辉后来加入了“奇幻文学社”。社团的发起人林廷峰(保剑锋)是中国最早的本土奇幻作家之一。
2002年,幻想文学社改名为起点中文网,吴文辉是六位创始人之一,负责网站的技术工作,网名暗黑之心(上图是吴文辉朋友圈中起点创始人合影),然后以网络写手的身份招人。
随着网站做大,运营成本的压力也随之而来。起点中文网开始寻求流量变现。当时,行业内常见的变现方式有几种,一是广告,但即便是门户网站也不能只靠广告,第一种就是变现盈利;第二种就是版权代理,也就是把平台自有小说的版权卖给港台的出版社,从而赚取差价,但这种方式很难保证收入,因为港台的出版社不一定买起点中文网小说的版权。
第三是内容付费。新世纪初,中国互联网甚至还不成熟,更没有内容付费生态。吴文辉和起点中文网是最早尝试的。起点中文网将平台上的小说内容拆分成章节逐一出售,读者按章节付费解锁内容。这样一来,作者就有动力连续更新作品,平台也能避免整本书卖完后立即被盗版的风险。
当时起点中文网对读者的收费标准是每章1分钱、每千字2分钱,因为收费体系的建立,起点中文网相比其他网络小说平台拥有了更有竞争力的收益,于是开始汇聚网络上的优秀写手,生产读者喜欢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链生态。
直至目前,起点中文网依然采取的是网站订阅收入、渠道销售收入、版权收入与作者分成的方式。
(来源:起点官网)
吴文辉对于付费阅读的商业模式近乎痴迷,即使在被并入腾讯之后,以他为首的管理团队依然坚信,他的平台的付费率和人均消费金额还会不断提升。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吴文辉的付费阅读模式再一次遭遇了免费阅读内容模式的冲击。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不少互联网巨头开始陆续推出自己的免费阅读APP。
截至最新,字节跳动旗下独立应用番茄小说日活跃用户已突破1000万;数据显示,截至3月,趣头条旗下米读日活跃用户为622万;其他入局者还包括连尚网络旗下连尚文学、阿里巴巴旗下书奇小说以及百度投资的七猫小说。
十几年前,起点中文网就以收费模式从其他网络小说平台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依托的是自身优秀的作者内容储备(平台作家包括唐家三少、猫腻等),并且起点中文网能够为作者提供足够丰厚的回报。
但如今这样的故事,可以由大公司支持的免费阅读应用来讲述,吴文辉坚持要为内容付费,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财报显示,吴文辉前东家2018年末的平均月付费用户数为1080万,低于2017年的1110万;付费占比也由上年的5.8%降至5.1%。
如今,一年多过去,加入免费阅读市场的玩家越来越多,吴文辉的退役让人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过去吴文辉的起点中文网的内容生态是以作家为中心,而如今的在线阅读平台是以用户流量为中心。必达分析师李金清表示,从头部互联网平台来看,在线阅读是吸引用户的入口。吸引到用户之后,互联网平台不一定需要靠阅读本身盈利,未来免费+付费的模式会融入平台的主流,一些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放弃已有的利益。
在流量为王的洪流中,吴文辉做作家的坚持显得那么脆弱。
如上文所述,1995年后出生的读者占目前网络文学读者的54.5%;付费用户中,1990后占总用户数超过66%,这部分用户群体也是互联网巨头其他产品的消费主力。——文学IP具有天然的可改编性和衍生性,因此这部分流量背后的经济价值不言而喻。
当网络文学平台也存在“流量焦虑”的时候,吴文辉的离开或许只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
网络文学经济作者金字塔层数
据《2018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当年网络文学作品总量达2442万部,较2017年增加795万部,同比增长48.3%,其中,签约作品129.1万部,较上年增加129.24万部。
同期,国内网络文学创作者数量达1755万人,其中签约作者61万人,签约作者中兼职作者占比61.9%,较2017年提升6.9个百分点;从年龄分布上看,90后作者刚过2017年高峰,占比已达一半,占比50.6%。
作者和读者群体年轻且增长迅速,单从数据上看,国内网络文学经济犹如朝阳,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但从收入发布来看,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作者占比仅为15.4%。
2017年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中,位居榜首的唐家三少,版税收入达1.3亿元;位居第二的天蚕土豆收入达1.05亿元;吴醉、岳光分别收入6000万、5000万元,位列第三、四位。
(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网络文学市场表面上看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但其生态中不同作者之间的差异性却非常巨大,犹如一座高耸的金字塔,只有少数人能够爬到顶端。
国内某知名网络小说平台,作家分为未签约作家、A签约作家、上市作家、优秀作家、超级作家、白金作家六个等级,没有稳定的收入分成,即便达到“优秀”级别,平均每章读者500多、2000少,月收入也只有2000-3000元。
而一个超级写手(每章订阅量2000以上),一个月的收入包括月票和打赏奖金也不过5000左右。
在热闹的网络文学市场中,作者想要分得一杯羹其实并不容易。
顶级作家之所以如此富有,很大一部分财富来自于版权收入。以玄幻小说《王者饶我一命》为例,作者说肘子每个月订阅费60万,但全书版权费却高达2000多元。《陈情令》作者墨香同修的新书《天官赐福》版权费高达4000万。
显然,市场上能卖出如此高价的网络小说并不多,另外,网络文学市场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粉丝和读者越多,作者的小说版权就越容易卖出好价钱。
普通作家以前所忽略的内容很可能仍会被忽略。
在一些按字数计费的网络写作平台,处于金字塔底层的初级写手,稿酬可低至每千字10元。
在免费阅读的趋势下,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就是这些廉价的作家,顶级作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版税,平台流量的提升(假设免费阅读会带来平台用户数量的提升)甚至可以提高他们作品的版税,但中低端作家的收入会受到影响什么平台发帖流量高,至少短期内是如此。
收入减少后,网络小说“水货”现象或将更加严重。据一位网络作家透露,他职业生涯初期,为了凑足字数,一场战斗能写三万字。堆砌句型是常用的水货手法。
水文的直接结果自然是内容质量的下降。
据《2018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网络文学作者日均写作时长约5小时,日均更新量约2500字,53.7%的作者写作经验少于三年,46.3%的作者写作经验超过三年。
无论从哪组数据来看,网络文学都违背了传统文学创作的规律。
免费阅读的广泛流行,或将导致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分化更加严重,水文学或将变得更加普遍。可以预见,流量焦虑之下,网络文学将更加流量化,内容或将更加“水”。
网络文学经济的未来——粉丝经济?
4月23日,吴文辉原平台三位顶级作家囧囧有瑶、绘花说的肘子、蒋胜男在快手平台开启题为“阅读·BOOK思绪”的直播,分享小说写作心得。
(来源:网络)
白金言情小说作家囧囧有要分享自己写甜文的心得,面对“别虐男二了,男二不开心”等铺天盖地的评论,囧囧有要回应说自己不敢,怕“你会打我”。
直播中,囧囧有妖还和粉丝们探讨了养猫的小技巧;而肘子则谈到了IP改编成影视动画的事情,内容其实并不局限于小说写作经验分享的话题。
《囧囧有要》和《绘话讲的肘子》两位作家开直播后,不到半个小时,就吸引了数万人涌入他们的直播间,这些观众是“读者”,但说是粉丝也不为过。
据《2019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随着读者年轻化,网络作家更善于通过作品“藏剧情”“吸粉”,读者对作品的评价也更加主动。
2019年,起点中文网超过50%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段落/章节评论,阅读网络文章时阅读段落评论已成为用户的标配,网络作家也会从评论中“翻阅”评论。报告显示,有评论习惯的用户付费率比沉默用户高出10%。
此外,围绕创作内容的书友圈、人物圈、兴趣圈等各类垂直用户社区也在孵化中。2019年,阅文平台共有361个平台级兴趣圈,书友圈帖子总数达600个,帖子数量超过1万条,日均浏览用户占比达30%,最大兴趣圈用户规模超过52万。
从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来看,随着网络文学平台的读者和作者群体日趋年轻化,互动性更强、更活跃的Z世代读者成为粉丝。除了参与作者作品的讨论,甚至关心作者创作之外的其他方面。
此外,网文IP的价值链条也在不断延伸,2019年网文IP改编剧《庆余年》豆瓣评分7.9分,腾讯视频播放量突破67亿次,爱奇艺最高热度值8800,为2019年最高。2018年,猫眼在影响力网剧平台综合排名中位居第一。
电视剧的热播,也带动了起点读书App上小说在线阅读量增长50倍,单本书在线阅读收入、推荐票352万,粉丝突破200万,图书与影视IP的双向效应正在形成。
(来源:2019网络文学发展报告)
2001年,网络文学平台还未成型,年仅18岁的郭敬明就以作文《如果明天没有太阳》获得第三届全国新概念征文大赛一等奖。次年,郭敬明又以作文《如果明天没有太阳》获得第三届全国新概念征文大赛一等奖。《我们最后的校园民谣》获第四届新概念奖一等奖。
在《新概念》成名后,郭敬明随后的作品被批评造作、价值观不正确,其《梦里花落几多》甚至被指抄袭。不过这并没有妨碍郭敬明作品的热销,《时代》系列累计销量已突破350万册。
2013年,根据郭敬明同名小说改编的系列电影上映,但之后的评价并不理想,畅销书作家转型导演的计划并不太成功。
如果郭敬明赶上现在的网络时代,愿意将自己的小说在网上连载,或许他已经成为网络文学粉丝经济下的顶级流量明星了。
也许他的书会有更多的粉丝,或者他的作品会被改编成更多的电影。
但流量消耗完之后,郭敬明还会像现在一样回归沉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