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军,青年报、青年上海见习记者
为什么苍蝇打不死?蚊子为什么爱咬你?这些问题被“模型师老袁儿”用“完整”的模型一一解答,传递出有趣又有价值的科学知识。不到一年时间,“模型师老袁儿”作为科普视频中表现最出色的模型师,在短视频平台上收获了百万粉丝。他通过暗藏玄机的模型,将世界缩小,将微观事物放大。
从传统媒体人转型为短视频制作人的挑战
蚊子为什么会咬你?蟑螂为什么死不掉?脸上为什么会出现痘痘?围绕这些科普问题,短视频科普博主“模型大师老袁儿”亲手打造了一个内脏全部模型,还原了科学界的“模型版”。自去年4月在抖音发布第一条视频以来,“模型大师老袁儿”的抖音账号粉丝已超过400万。
80后模特制作人老袁儿,原名宁远,曾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原来如此》节目工作十年,因为疫情原因,原本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的电视项目被迫中断,于是宁远去年转型开始制作短视频。
如何在短视频领域脱颖而出?“做短视频最重要的是要换位思考,节奏要快,视觉效果要吸引人。”宁远总结道。在视频呈现方式上,宁远首先想到的就是手工做模型,这和他在央视做视觉表达的工作,以及学生时代养成的习惯有关。
宁远回忆,大学时学的是广告学,经常有作业需要他演示媒体原理。相比于同学们常用的PPT演示方式,宁远选择自己制作演示装置,比如老虎机。通过手柄的设计,当拉动不同的手柄时,窗口就能呈现不同的结论。“模型可以看作是翻译科学原理的语言,可以弥补表达的不足。”
一张随处可见的包装纸或一块朴素的泡沫塑料板,经过宁远的处理,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只拟人化的苍蝇或一只萌版的痘痘。视频中,宁远制作了一个放大千倍的苍蝇模型,并利用可伸缩的设定,让观众能够清晰直观地看到苍蝇从内到外,甚至细化到苍蝇腿上的绒毛,每一个器官的位置和功能。通过这些细节丰富的模型,可以科普关于苍蝇翅膀“8字形”扇动、苍蝇落地时如何分泌粘液的生物学知识。“模型呈现,能将长篇复杂的内容,用生动的视觉效果清晰地表达出来。”
研究并购买羊头,制作最逼真的模型
在科普短视频中,宁远总是戴着一副大眼球道具眼镜。“刚开始拍视频的时候,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状态也不好,就戴了一副眼镜遮住眼睛,这可是我拍过一次的。”
对于模型的制作,宁远有自己的一套理论。那就是让模型看起来比实物还要真实,他采用的方法是把科普对象最大的特点放大。在制作视频时,他特意在网上找到了西北地区的一家羊肉店,让店主把羊头卖给他。收到快递送来的骨头后,宁远迫不及待地用电锯把头骨解剖出来,分析纤维组织,然后再找熟人一探究竟。除了买实物进行观察,宁远还买了各种动物学、昆虫学方面的书籍,以备参考。
由于劳累,宁远在做螃蟹模型时不小心被温度超过1000度的热风枪烫伤,立刻起了一个巨大的水泡。宁远感到十分抱歉,并告诉粉丝自己因为烫伤无法按时出赛。更新后,看到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说有涂抹酱油等民间偏方。“何不做个科普话题?”想到这里,宁远一边整理着各种问题,一边举起被烫伤的手指,咨询专业医生。手指恢复后,宁远马不停蹄地制作手指烫伤模型。最终,这个科普视频收获了76万个赞。
一部视频中模型的制作周期至少为3天。“比如制作蟑螂模型时,我会在视觉上把蟑螂的胡须、壳和卵都处理得暗淡一些,让它尽可能的可爱。另外,我会在保留蟑螂壳颜色的基础上,把蟑螂的内脏处理得更亮一些,这样才能拉近观众的距离。”宁远补充道,讲解科普时语调也很重要,介绍蟑螂时的语调就像在讲宠物一样,观众更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科普知识上。“面对海量的信息,我希望通过生动的模型,把有趣、有用的科学知识普及出去。”
==对话==
转型最大的教训是换个角度思考
记者:《蚊子为什么咬你》这个视频在抖音上获得了195万个赞,这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您当时有没有想过这个视频会火起来?
宁远:一开始我并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网友点赞,这个视频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其实我一开始还犹豫要不要做这个题目。但是看到网上还有人在问问题,说明科普是有需要的。所以,我就决定做这个题目,尽量把蚊子的模型做得更逼真一些。比如里面有一个蚊子的腿的细节,在空中是呈倾斜状态的,我在设计模型的时候就把这个特点融入了进去。
记者:您的科普视频里涉及到蟑螂、苍蝇、蚊子等生物,可能会让观众感到害怕,为什么选择这些题材进行科普?
宁远:因为观众有了解这些内容的需求,所以我希望通过科普视频让人们对各种生物有更多元的认识,当人们了解的多了,就能缓解恐惧感,我也有把视频放给我未来的孩子看的心态,尽量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去科普。
陈永军,青年报、青年上海见习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