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客户,您好!我们是北京一家专注互联网技术服务公司,可以提供收录效果好,文章排名好的网站进行发文,发得多,各种关键词排名就多,流量越多越稳定,如果您有需要欢迎您前来资讯!可以随意添加图文和视频广告,助您的企业或者项目服务实现推广效果!如需合作欢迎请加微信
运营 | 刘山
知乎不再“匿名”
“网络上的匿名性会把人变成彻头彻尾的混蛋。”2015年,曾风靡硅谷的美国“匿名社交”明星产品“”,在推出不到16个月后就宣布倒闭。《连线》杂志因此断言:无论从商业还是伦理角度,以“匿名性”为基础的产品都不会有未来。
如今,“感谢邀请,我匿名了”在知乎上已经成为历史。
7月7日下午,知乎发布公告:宣布“匿名功能”将逐步关闭。公告指出:作为社区早期的产品机制,推出匿名功能的初衷是基于用户之间的公开讨论和友好互动。但随着互联网传播环境日趋复杂,为保证社区内讨论的健康性,7月14日将在各大应用商店上线不带匿名功能的新版本。届时,用户将无法以匿名方式创建问题或发布内容。
而对于历史内容的“匿名化”,知乎则“翻脸”了,称:“用户可以选择是否转为实名。”
▲(图片来源/知乎公众号)
就在知乎宣布移除“匿名功能”的当天上午,国家网信办发布《网络暴力信息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网络社区版块和网络群组管理,不得在论坛、群组、讨论区等收集网络暴力信息。
征求意见稿还特别指出:“禁止以匿名投稿、远程喊话等形式建立发布带有负面含义内容的专题版块和群号。”知乎随后宣布下架“匿名”的计划,也被看作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
不少人表示,《征求意见稿》公布的原因之一是,各类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上层出不穷的网络霸凌事件,已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毒瘤”,引发民众强烈反感。近年来,武汉发生儿童母亲被压死、“粉发女孩”跳楼自杀、刘学洲自杀等事件,这些当事人的悲剧都被指出或多或少与网络霸凌有关。因此,国家管理部门今年也不断出台相关规定,遏制网络平台网络霸凌的蔓延。
在《征求意见稿》中,国家网信办对网络社区版块、群组的创建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平台需要“落实管理责任”;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须提供一键设置,关闭陌生人的私信、评论、转发和消息提醒等。
与之相对应,近年来国内内容平台也在如何治理网络暴力、隔离暴力信息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22年3月起,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相继上线“一键护航”“一键防暴”“一键取证”等新功能;快手、百度贴吧、知乎、小红书等平台可以自主设置私信和评论权限,必要时用户可以及时关闭私信和评论,尽量避免网络暴力的危害。
6月21日,亿欧创始人黄元普的一封公开信,让知乎进一步陷入公众对其“匿名”机制的质疑之中。
同日,黄元普发表《致知乎创始人周源的公开信》,对知乎上有关周源“卷款潜逃”、“买奖”的匿名举报表示愤怒。黄元普表示,将继续以实名向有关部门举报周源和知乎,直至知乎改变现行机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6月22日,周源在朋友圈回应:知乎匿名功能即将调整。如今,知乎正式与“匿名”断绝关系,可以说知乎在共同治理网络霸凌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知乎宣布关闭“匿名功能”后,黄元普在朋友圈回应:知乎会因关闭“匿名功能”暂时损失部分流量,但转型步伐会加快。
如果知乎不能“编辑”,企业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谢谢邀请,我在迪拜,刚下飞机,北大清华毕业,年薪百万,熟人太多,所以匿名了。”类似表述,成为知乎近年来的经典玩笑。从网友的反馈来看,知乎线下“匿名”之所以能迅速得到认可和欢迎,是因为互联网早已饱受“编辑”之苦。
很多人在评论区写道:“知乎上匿名编造故事的人太多了,这是好事”、“知乎,你长大了”、“知乎上乱说话的网络霸凌者很多,早就应该整顿了,强烈支持”。
此前,虽然国家法律规定网民在后台必须实名注册,但对于在前端发帖是否可以“匿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某种程度上,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中,知乎对“匿名”的容忍度是最高的,只有知乎允许直接将ID显示为“匿名用户”。
那么,知乎为何这么久都舍不得放弃“匿名”呢?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匿名”能带来源源不断的流量。当言论可以藏在“匿名用户”的马甲下,难以追溯ID的发帖历史时,内容就更容易变得更加夸张、情绪化,难以辨别真假。这会给平台带来更多的话题和流量保障——而知乎将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匿名”发帖受到了知乎官方的“半公开”鼓励。
此前,在知乎官网,一个名为“知乎官方产品指南”的专栏共7篇文章,其中有一篇名为《知乎系列玩法指南——匿名版》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对“匿名功能”的出发点描述为“让知乎用户在不愿意公开身份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满足提问、回答问题等使用知乎的基本需求”。如今,该篇文章已被删除,本组仅剩下6篇文章。
过去一段时间,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如果用户对“匿名用户”的帖子内容提出质疑,知乎的投诉渠道不够畅通。在网络上,知乎投诉处理和响应速度缓慢几乎成了一个半公开的“梗”。近日,打开黑猫投诉平台,就能搜到5000多条与知乎有关的投诉。
在相对宽松的管理下,用户编造的“恐怖”故事对平台来说是一种福利。比如2023年1月,“江西萍乡1888万元高额彩礼”事件在知乎上发酵,虽然后来被证实是网友编造,但“造谣者”只是被处以永久封禁的惩罚,知乎毫发无损。
尤其是近年来,由于知乎“灌水”严重,很多娱乐帖、故事帖也被平台倾斜,获得更多流量、优先展示。近日,“诗姐”在浏览知乎首页的热门帖时,看到页面中出现了大量八卦帖,其中的吐槽、爆料几乎全部以匿名形式呈现。
考虑到知乎近年来的商业化困境,已经与哔哩哔哩、小红书、豆瓣等平台成为了“患难之交”,如何破解“内容质量、社区氛围、商业化”的不可能三角,成为了网络热议的命题。
商业困境之下,这些造谣成本不高的匿名言论,成为了知乎重要的流量来源之一。过去几年,知乎基本上尝试“踩”每一个互联网潮流,在直播、短视频、电商,以及最新的“大咖”领域都有涉猎,但收效甚微。因此,通过“匿名发帖”来拓展平台、增加用户活跃度,成为了知乎重要的商业基础。
在财报中,我们可以看到知乎目前对于“商业化”的深度焦虑。5月24日,知乎公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季报显示,知乎2023年第一季度营收9.94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7.43亿元增长33.8%;净亏损同比收窄70.9%至1.79亿元。
而在互联网上相对关键的MAU(月活跃用户)层面,上线十余年的知乎,月活跃用户数依然徘徊在1.024亿左右,相比去年同期的1.016亿,增长率仅有0.79%。
从财报来看,知乎最稳健、最活跃的业务是其“付费会员”板块,2023年第一季度付费会员数同比增长116%至1490万,带动付费会员收入同比增长105.2%至4.55亿元,占总收入的45.7%。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购买付费会员的基础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知乎的“盐的故事”等源自热门社会话题的泛娱乐内容。这虽然与知乎以往的“专业”社区氛围大不相同,但却成为知乎的重要助力。与“盐的故事”相伴,知乎首页上那些“匿名”的娱乐帖,是吸引用户持续关注和活跃度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未来,随着匿名功能下线,知乎将如何继续以“泛娱乐”、“低门槛”的方式触达新人群?知乎能否如财报中所说,通过增加职业培训、职业教育等新业务,支撑起自己的“第二曲线”?知乎又将如何摆脱“编辑”的路径?这或许给知乎和周源带来新的挑战。
压力就在脉搏上
在得知知乎取消“匿名”功能后,不少网友表示,被称为“第二企业内网”的脉脉面临更大压力。如果说知乎的“匿名”对社区活跃生态影响较大的话,那么脉脉的“匿名爆料”则是事关生死的事件。
“大部分网络平台都是遵循‘后台实名注册,前台自愿注册’的原则”,脉脉对世杰的回复很简短,“脉脉要求后台实名注册后才能发帖。”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刑民交叉委员会主任王蓓蓓也告诉世杰,目前还没有法律对社交平台的“匿名评论”功能做出强制性的线下规定。因此脉脉等平台的“匿名评论”功能目前并不涉及违法问题。“《网络安全法》第24条规定,平台在与用户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因此,‘匿名’只是相对的匿名,并不代表‘匿名’的人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在很多大公司人士眼中,脉脉已经成为了行业八卦的第一手消息来源,而“匿名披露”是最重要的身份保护,脉脉可以说是坐收渔翁之利。
比如,2021年8月发生的“阿里女员工殴打事件”,脉脉创始人林帆后来向媒体透露:在事件发生后的一周内,该事件带来了平台5%的活跃度增长,事件发生后,阿里员工在脉脉的活跃渗透率接近50%。
虽然脉脉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其“互联网茶室”的属性也让企业头疼。
2018年,脉脉因“用户匿名发布谣言侮辱、诽谤他人,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被约谈,匿名栏目一度被关闭。一家共享单车公司公关负责人当时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表示:“我们很开心。”
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脉脉是他们工作时情绪的宣泄口,“如果发生好事,他们不会想到赞美公司,但一旦发生坏事,他们就会立即发帖抱怨公司。”这也导致其用户内容中始终存在恶意谣言和负面情绪并存的情况。这让脉脉享受到匿名爆料带来的流量红利,也承担着虚假内容带来的巨大风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林凡本人也谈到,自己曾收到数百位CEO的删帖要求。此前,一个实名认证为“哔哩哔哩员工”的账号说:“哔哩哔哩可以睡小姐姐”,被脉脉标记为热门评论。随后,哔哩哔哩以“利用虚假用户发布、传播虚假不良言论”为由起诉脉脉。最终,脉脉赔偿哔哩哔哩8万元,双方达成和解。
因此他在采访中也表示,平台治理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难题,脉脉近年来不断强化匿名功能的“实名”性。
例如,2015年脉脉匿名言论板块需要身份验证,并显示用户所在公司。2018年经过整改,“匿名”改为“职务言论”:用户在前台有固定的匿名ID。同时,用户发帖时必须在真实姓名、公司、职位三个身份中选择一个。
2021年,脉脉对匿名ID的昵称进行了唯一化。“以前使用昵称系统时,更多人倾向于发布负面内容。做唯一化之后,会潜移默化地抑制一部分人继续发布负面信息。”林凡在采访中说。
对于匿名信息真实性的核实审核,林帆称,“用户无法清楚判断真实性,如果还没人投诉,我们会赶紧找好友核实。”此外,“公司还有百余人的审核团队,每一条内容都会经过人工审核。”
然而,由于匿名披露是脉脉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构成了风险的双刃剑,当披露导致有关公司的负面舆论不断被放大时,脉脉的商业化之路变得颇为艰难。
林帆曾坦言,每次公司开会,广告部和招聘部的负责人都会和智言的负责人发生口角。广告部认为,智言的内容不好,广告商不会投;招聘部的负责人则会抱怨,“那边公司HR都在招人,平台上的差评还是很多,怎么招得来?”
出于以上种种原因,近年来深陷商业化泥潭的脉脉也在努力摆脱“吹哨人平台”的标签,不断转型为招聘平台。据公开资料显示,脉脉目前的收入结构为招聘、广告、会员,占比由2020年的“1:1:1”变为2022年的“3:2:1”。2023年初,脉脉成立新业务品牌“脉脉高聘”,规划“3年内,在市场份额和营业收入上超越猎聘,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品牌”。2023年3月,林帆透露,招聘业务占比已超过50%。
承载着匿名爆料的“知言”功能,已被脉脉弱化。据世杰介绍,脉脉首页上的“知言”功能已被圈子取代,“知言”已降级为二级菜单。这也意味着脉脉试图将匿名讨论的范围控制在圈子内,而非公共空间。
但如果监管要求不断强化,脉脉终有一天会失去“匿名披露”这一核心功能,也必然会丧失最重要的竞争力,毕竟相比其他招聘平台,脉脉还存在很大差距。
艾瑞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BOSS直聘月独立设备数为4174万台,智联招聘、在1900万台左右,猎聘为790万台,脉脉月独立设备数仅为432万台,仅为猎聘的一半,处于队列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