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暑期读书写作计划”了解更多活动详情
赵莉
安徽省铜陵市铜陵中学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传统的高中作文教学成本高、精力低,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就微信公众平台在高考作文教学中的促进作用进行探讨。
01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积累
作文素材,创造辉煌的写作
素材是文章的血肉,引导学生广泛积累素材至关重要。很多学生害怕写文章,首要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素材,所以每次写文章都费脑筋、挠头。可见素材积累尤为重要。传统的素材积累需要长期坚持,费时费力。但现在有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帮助,积累素材就变得简单多了。老师可以筛选好的微信公众平台,推荐给学生,让学生每周抽出时间阅读积累。笔者关注的可以积累素材的微信公众号有:“高考作文热点素材”、“高考作文新素材”、“高考作文精选素材”、“最新作文素材网”、“高考语文”等。其中“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是笔者最喜欢的微信公众号,下设“阅读经典”、“人物素材”、“高考作文热点”、“高考作文热点话题”、“金句”、“美文”等多个栏目,作文素材比较全面,同学们坚持多看多想,作文才能有意义、有血有肉。
除了让学生广泛积累素材外,作者还要求学生积累专题。近年来,“时事评论”在高考作文中越来越受欢迎,但学生对这一体裁不熟悉,不知道该如何写作,写作中存在思维肤浅、以事例代表观点、抛开时事、另起炉灶等诸多问题。鉴于此,作者从2018年起带领学生关注微信公众号“语文新课标”(《教学考试》杂志主办),其中一栏是“时事精选”,精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中优秀的时事评论文章,由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点评文章,并设置原创试题,指导学生写微文。这个公众号深受学生欢迎。 2019年5月,笔者带领学生在《语文新课标》微信公众号上阅读了大量有关五四精神与青春责任的文章,如《用奋斗报效祖国,用青春谱写华章》《敢于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歌唱青春岁月》《复兴之路上,中国正值风华》《用青春和汗水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弘扬五四精神,谱写青春华章》等。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学生对祖国的历史现状和自身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写作时,不再手足无措,而是心中有计划,一气呵成。2019年全国二卷作文恰好与五四运动有关,学生便能轻松写作。学生们向老师们展示了自己深刻、新颖、有个性的文章。
02
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写
以“写”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学生在经过大量深入阅读后,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写作兴趣也明显提升。但学生对800字的长文还是有抵触情绪。于是,笔者决定让学生做“微写作”,努力为“微写作”找到一片具有成长活力的滋养土壤。此时,恰好微信公众平台有“微写作”活动,每次只需要写300字左右,就在时评下面,阅读与写作无缝衔接。于是笔者每周给学生布置任务,至少阅读一篇时评或名篇,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书心得。学生基本都能完成任务,而且写得有情有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再对写作有抵触情绪,写作水平也大大提高。
原因有二:第一,这种微写作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身心自由,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读的文章,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当作者意识到自己的写作会面向众多读者时,写作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就会不由自主地增加,写作态度也会变得更加端正和积极。
以下是部分学生微写作的摘录:
1. 学生A
被贴标签,似乎突然间成为了一种社会常态。我们总是陷入被定义的漩涡中,不经意间被那些所谓的标签所束缚。有些人总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去评论别人。简单的一句话,似乎就能概括一个人的全身。有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别人眼中“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成功的完美天才”;有些人乐于假装叛逆,用别人的丢脸换取心中的一点欢喜;有些人在别人眼里已经拥有了一切,就不配得到更多;而有些人则要隐藏自己的利益,一旦被别人发现,就毁于一旦。但不应该这样,我们不应该轻易被定义,更不应该随意给别人贴标签,我们的生活应该由自己主宰。伊坂幸太郎曾说过,毕竟我不像是贴着草莓味或柠檬味标签的饮料。是的,人不是商品,不是东西。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应该拒绝被标签定义的生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心中永远保留那朵向着光明绽放的花朵,不受束缚,自由生长。
2. 学生 B
自古英雄出少年,纵观历史长河,青年才俊辈出。一百年前的今天,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面对当时封建落后的国家,发出了发自内心的呐喊。他们是青年,他们敢于发声,说出别人不敢说的话,勇敢而真诚地发声。正如范仲淹所说,“宁可有声而死,不可无声而生”。当代青年也应该如此。敢于创新,敢于发声,这是青年奋斗的起点,也是一个时代崛起的开始。而“万马齐喑,何其可惜”则是时代最深刻的悲哀。新时代的我们,应该从前辈们手中接过用奋斗、牺牲、呐喊换来的接力棒,勇于创新,勇于发声,奋力前行。
大量的阅读和微写作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不再局限于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对写作要求更高的作文比赛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9年,笔者组织学生参加“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共有5名学生获奖,其中1名同学初赛即获一等奖,晋级决赛,并在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二等奖。
微信公众平台对教师专业成长也很有帮助。2019年3月,我成为“新课标语文”公众号的委托教师,至今我在这个公众号上发表了7篇文章。这些宝贵的经验让我对高考作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学生在微信平台上写老师布置的微作文题目的积极性和意愿也更高了。这也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03
加强阅读和写作的深度,
研究文章标题
写标题是写作的重要环节。高考作文往往要求“自作标题”。清代文学家郑板桥在总结创作经验时说:“标题高,则诗高;标题低,则诗低,务须慎重。”标题犹如京剧的出场,演员一出场,就把人物的性格、年龄、脾气、品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以及当时的处境、心情、心态等一清二楚地表现出来。按照高考作文的评分规则,不写标题要扣2分。虽然分数不高,但从作文的实际得分来看,如果写出了一个好的标题,其实际价值远高于2分。
标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写标题时经常敷衍了事,存在诸多问题:抄袭话题,误以话题为标题;标题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标题缺乏新颖性,落入俗套;标题过长等。
依托微信公众平台,我们可以轻松访问到《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很多文章标题新颖、深刻、引人注目,可以成为学生模仿标题的极佳范例。因此,作者收集了适合模仿的标题,供学生模仿。例如,主流媒体常用的当前评论文章标题的“六字秘诀”:让、是、用(用)、放、不是、主宾体。以下是精选的范例:
带“让”字的标题有:《别让逆行者成为孤行者》《让家国情怀在心里扎根》《别让武汉人民再受苦》《别让城市的沦陷从舌头的沦陷开始》《让善良成为善良人的护照》《与时代同心同向,让青春闪耀》等。带“是”字的标题有:《医生是城市的守护者》《‘野味暴食’是危及生命》《尊重自然就是尊重生命》《管理好自己就是为社会做贡献》《危急关头,‘宅’是一种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丧失是时代的悲哀》《善良是人类的路标》《武汉人民是同胞也是战友》等。
带有“用”字的标题有:“用理性驱散恐慌”“用毅力解答抗疫疑问”“用良好作风汇聚正能量”“用改革之火点燃创新引擎”“用刚性制度支撑诚信中国”“用规则和文明突破“关系”壁垒”“用书香滋养浩然之气”“用工匠精神镌刻时代品质”等。
带有“巴”字的标题有:“把青春相册嵌入时代画卷”“铁腕抗疫 责任在先”“把文化的种子播撒进精神土壤”“让“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实效””“把市民的“怨声载道”转化为治霾的合力”“别把企业社会责任当成口香糖”等。
主宾题包括:“高举社会责任旗帜”“慈悲为怀、脚踏实地”“走出邻避困境,多展现善良温暖”“隔绝病毒不隔绝人心”“致敬最美逆行者”“守住脚下的土地”“感谢你们为我们奋战”“做一片善良的‘雪花’”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看书、研究,大部分同学都能游刃有余地写出标题,写跑题的同学也明显减少了,这和我们系统的整理和学习是分不开的。
此外,疫情期间我校还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开展了主题征文大赛,学生们踊跃参与,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如以“礼仪彰显品格,礼仪彰显美——以时事写作为主的礼仪教育课”为主题的征文大赛,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同心协力共克时艰传递礼仪教育》、《礼仪的力量》、《不学礼仪立不了身》、《礼待人,自强不息》、《礼仪授业,守初心》、《温文儒雅,方能为君子》、《从孤芽到春满枝头》、《心静神怡,不怕乌云遮蔽》等,微信公众平台助力学生们的写作水平逐步提升。
日常生活中,一些老师和家长严禁学生使用手机。但科技总是在改变学习方式,完全抛弃科技、追求传统学习方式并不可取。“封”不如“放”,关键是引导学生适度使用手机。从教学实践来看,借助作文教学微信平台,将传统封闭的作文教学变为开放的学习社区,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高考作文教学的“第二课堂”和学生写作的“训练场”,镌刻上学生作文进步的足迹。这种模式比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更快捷、更便捷,针对性强,教学效率更高,对高考作文教学有很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