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8月19日报道,疫情期间,马云公益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向15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捐赠物资,用“全球化”的手段应对“全球化”的疫情。
从配套各项标准到便利通关,海关设立物料绿色通道,也激发了马云对“全球化”的更多思考。提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21年后,在“逆全球化”风潮肆虐的今天,他对“全球化”是否依然充满信心?
2020年中国经济“半年报”发布后,央视新闻《相对论》推出第十期《部长谈:下半年这几件事儿你敢做!》新媒体访谈,在采访十位部长的基础上,对话相关领域代表。8月10日,马云受邀谈海关,畅谈“全球化”的下一道“坎”。
您曾经怀疑过“全球化”吗?
——“今天,全球化遭遇挫折,但全球化的势头不可阻挡。”
海关总署国家监控指挥中心的电子大屏上,全国口岸实时贸易数据显示,我国每秒钟就有两单订单完成,每年有150吨货物过境。即便在海外疫情持续蔓延的“至暗时刻”,中国对外经济的脉搏也从未停止跳动——7月,我国外贸出口总额今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逆势上涨”。
跨境电商的暖风吹不走“逆全球化”的寒意,一些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断供、封杀中国企业,我们该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
记者:两年前您说过:未来的贸易不是以集装箱为主,而是以包裹为主;未来的制造业是“互联网制造”;当制造业没有国界的时候,传统的贸易战将不复存在。今天应该如何延续这句话?
马云:世界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互联网技术带来从“集装箱”到“小包裹”的变化,过去强调“中国制造”、“美国制造”,未来强调“互联网制造”,世界将由技术来协同,世界将变成产业链,人类社会将变得更有效率,成本更低,价值创造更好。
我认为我们会克服最近遇到的挫折。目前的特殊情况是短暂的。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的年轻人和那些敢于创新的人。世界贸易形势一定会改变。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的形式,以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
央视新闻《相对论》8月12日《部长谈话•海关总署》访谈实录(节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陈文玲:我同意马先生说的,传统的贸易方式将不复存在,未来的贸易将以数字化为基础,商流、物流、信息流将更加快捷。
记者:马云曾预言传统的贸易战将不复存在,但现实中我们仍然看到巨大的挑战。您如何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陈文玲:我觉得现在发生的不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而是落后和先进的博弈。
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其依据是1973年《贸易法》。当时,全球98%以上的产品都是最终产品,而现在,三分之二的产品都是中间产品。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场贸易战本身就是一个落后时代的产物。中美应该共同努力,为未来的贸易方式制定新的规则,而不是被传统贸易方式制定的过时法律所束缚。
记者:我们现在讲的“全球化”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还很“年轻”。“年轻”往往是“幼稚”的。您曾经怀疑过“全球化”吗?
马云:我觉得“全球化”不是一个年轻的概念。我们的祖先走出非洲,哥伦布冒险,郑和下西洋……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在追求“全球化”。今天,“全球化”遇到了挫折。但我们的祖先也遇到过挫折。一两百年后,这种挫折还会存在,但“全球化”的势头是不可阻挡的,永远是人类追求的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记者:当前“全球化”的规则是什么?
马云:“全球化”本身需要改进,我们思考“全球化”的时候,应该思考如何通过“全球化”让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年轻人得到发展。
疫情期间你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是什么?
——“每一刻都是艰难的。每一刻都充满希望。”
“《新冠肺炎防治手册》发布后,我们收到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440多家医院的会诊请求……今天,世界是一场战役。万众一心!”
“呼吸机现在很关键......尽快把它们送到医疗资源短缺的一线医院。一,一!”
“继向150个国家和地区捐赠紧急抗疫物资后,今天我们又向世界卫生组织捐赠1亿只医用口罩……我们要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合作、更坚定的信心战胜这一切挑战。One, One!”
“一一!”疫情期间,马云常常以这句话结束自己的微博。
记者:疫情期间,听说您为了解决物资问题,晚上11点还在打电话求助,最艰难的时刻和最重要的决定是什么?
马云:每一刻都是艰难的,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每一刻都充满希望。我告诉你,口罩和防护服不仅是医疗物资,更是希望。
最重要的决定相当有挑战性。我们可能之前不了解一些国家,甚至国家之间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对我来说,是否向这些国家捐款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有些人可能会说,国内也有很大的问题,为什么要向国外捐款?
我当时的决定是,灾难面前,不分政治、不分民族、不分国家;任何国家,生命都是至高无上的;我们都应该捐款,不管募集多少。
我很高兴能得到同事、朋友、家人以及海关、市场监管总局等各个部门的合作。有时候,这不仅仅是善意和善意,而是一种正能量和正力量——只有汇聚大家的力量,事情才能办成。
记者:从“逆全球化”到疫情下的协同合作,对于“全球化”的未来,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马云:用乐观的眼光看世界,每一次挑战都是人类进步的开始。
中国人该如何看世界?
——“我们需要反思如何与世界沟通。”
背景链接 | 央视新闻《相对论》8月7日《再对话郭文贵:连线当天,美国发布微信‘禁令’》访谈实录(节选):
记者:距离我们上次对话已经过去两个月了,您对中国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吗?
纽约视频主持人郭杰瑞:我们确实有太多误解了。中国年轻人对美国的了解比美国年轻人对中国的了解还要多。很多中国年轻人学英语,看我们的电影,了解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大多数年轻人不会说中文。
年轻人喜欢看不同的东西,他们喜欢看一个国家的食物,一个国家的语言。我很高兴美国年轻人真的可以在互联网上学到不同的东西......
记者:前几天我和一位美国视频博主聊天,他说中国年轻人对美国的了解比美国年轻人对中国的了解还要多,中国的视频软件在美国很受欢迎,因为可以让美国年轻人看到中国的“烟火气”。有人说这是“全球化赤字”。您怎么看待这个赤字?
马云:我觉得中国比美国更了解美国,这很神奇。因为我们可以打开心扉,向别人学习,学习让我们进步。过去40年,中国人愿意了解世界,让我们的国家变得不一样,我们进步了。我觉得我们走出国门,懂得找差距,就是在进步,找感受,其实就是在退步。
我们不怕人与人之间有距离,但怕的是不知道有距离。当我们懂得寻找距离的时候,我们就在进步。
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为什么世界才刚刚知道中国的“烟花”?我们应该反思,我们该如何与世界沟通?因为我们了解,我们信任。毫无疑问,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
观点链接 | 央视新闻《相对论》8月12日《部长谈•海关总署》访谈实录(节选):
记者:中美之间的博弈还在继续,我们该如何与世界沟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陈文玲:这个问题特别重要,美国虽然用落后的法律、思维方式、贸易手段打贸易战,但是对中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看上去断供是针对贸易商的,其实是要断掉我们全球的产业布局。
基于此,我们的企业首先要重构并形成完整的国内产业链体系;
第二,我们要跟周边国家和地区,包括欧美,重新构建产业链,形成产业链环节,形成国际循环。我觉得互联互通是未来企业的一个硬任务。
如果盖茨被妖魔化,你会同情他吗?
——“你的影响力越大,你必须接受的挑战就越大。”
记者:比尔盖茨现在被妖魔化了,甚至有人认为疫苗里会有芯片,当你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你会对他感到同情吗?
马云:你的影响力越大,你要接受的挑战就越大。盖茨创立微软的时候,就比别人领先一步。每天骂你的人很多,每天说我们坏话的人也很多。这个世界上总有1%、2%的人不相信你说的任何话。何必浪费时间跟他们生气呢?所以我并不同情盖茨,我甚至佩服他依然在奋斗、在努力。他今天不追求名利、不追求权势,我觉得他有责任与人分享。
记者:今年7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您曾表示,如果说过去数字技术让生活变得更好,那么未来它将帮助人类更好地生存。您对此持悲观态度还是乐观态度?
马云:我觉得这个是比较乐观的说法,我乐观的认为(数字技术)可以为今天的社会、世界解决很多问题,过去我们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看成是锦上添花,现在它已经成为必需品,(数字技术)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下一个“级别”?
——“挑战越大,越需要不同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