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代抛弃的好设计:拆后盖拔电池,那些年的手机回忆

2024-08-22
来源:网络整理

我们经常谈论未来的技术趋势,但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追求更高效的数字世界的过程中,许多非常具有时代感的经典解决方案正在逐渐被快速变化的新兴技术所淘汰。

为此,爱范儿(微信ID: )将围绕“被时代抛弃的好设计”这一主题,推出系列专题文章,探讨那些陪伴我们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精妙结构设计,它们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可能的故事。这是第二篇。

第一部分:抛弃旋钮或许是现代电子设备最大的遗憾 | Hard

取下后盖才能取出电池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还记得高中时,我攒了不少钱买了一部诺基亚N73,这是我进入智能手机世界的第一步。由于学校没地方充电,我每天睡觉前都会把手机充满电,保证能从早到晚自习,书包里也会放一两块电池。

▲图片来自: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如果你有幸碰到了一部和你手机使用相同类型电池的诺基亚手机,你可以将别人的电池换到自己的手机里,延长手机的使用寿命。当时还有一种非常方便和便宜的配件,叫做“万能充电器”。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名副其实。只要把金属夹子放在触点上,任何电池都可以充电。

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手机来说“换电池”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手机死机甚至系统卡死就更不用说了,大多数人都会打开后盖,把电池取下来,假装炸了,然后再放回去开机。

就像小霸王读不了游戏时我们会炸游戏卡槽,电视屏幕出现雪花点时我们会用力敲打一样,我们始终愿意相信这种玄学操作带来的幸运加成。虽然突然断电可能会损坏内部电路板,但相比于排查背后多重可能的原因,拔掉手机电池犹如治标不治本,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更有可能见效。

可悲的是,一旦手机制造商决定密封手机背面,我们就再也无法恢复可拆卸电池带来安全感了。

一开始,就连苹果公司也可以更换电池。

热衷于封闭文化的苹果似乎一直坚决与“可拆卸电池”划清界限,因此无论是iPod还是之后的产品,都没有给普罗大众留下打开移动设备后盖的开关。

但最初的苹果并非如此。如果你在 2009 年之前使用过 Pro 电脑,你应该记得苹果其实为其设备设计了一个可拆卸的电池仓。就像大多数早期的笔记本电脑一样,我们在旅行或长途飞行时会遇到笔记本电脑没电的情况,然后你可以像手机一样为笔记本电脑更换新电池。

但很快, Air 的发展就和 Air 和 Air 一样了。为了增强续航能力,苹果全面拥抱一体化机身和内置电池的设计,这让新款 17 英寸 Air 在保持原有体积和厚度的情况下,电池容量提升了 40%。苹果还宣称其使用寿命将是可拆卸电池的三倍。

虽然和取消 USB-A 接口一样,苹果最初取消笔记本电脑可拆卸电池的决定也遭遇了不少抗议,但很难说这一决定是苹果单方面武断的,其实也和整体使用习惯的改变有关。

根据NPD研究集团当时的统计,实际上只有不到5%的消费者会购买备用电池,这意味着真正使用备用电池的人数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少——虽然这只是在说笔记本领域,但手机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

▲图片来自:The Guy

第一代刚发布的时候,大部分手机厂商都会以“不可更换电池”作为调侃的话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拆卸电池”渐渐成为了各类便携电子产品的主流选择。

智能手机毋庸置疑也是智能手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家手机巨头三星也从S6时代开始转向内置电池设计,此外还有各种掌上游戏机、平板电脑,甚至无线鼠标键盘等,似乎所有不需要被电源线束缚的便携手持设备都开始向内置电池的方向发展。

如今,如果你还打算买一部可拆卸电池的手机,那么可供选择的余地可能和小屏手机一样多,它们已经是这个星球上的“稀有生物”,很多都是上市两三年的次旗舰产品,或者是低端功能手机。

是什么原因导致可拆卸电池被淘汰?对于手机来说,原因可能不止一个。

追求更长的电池寿命并不是拆除可拆卸电池的唯一原因

智能手机放弃可拆卸电池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前文提到的通过增加电池尺寸来提升续航能力之外,还有老旧的结构性问题。

虽然可拆卸电池的好处数不胜数,但从一体化、防水防尘等集成度角度考虑,为电池预留电池仓就像预留3.5mm接口和SIM卡槽一样,必须给它留出空间。然而这种老旧结构也会导致手机内部冗余零件增多,对于寸土必争的智能手机来说,这无疑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图片来自:

另外这也和电池本身有关,诺基亚时代我们用的都是铝壳或者钢壳的电池,强度足够,但为了满足更大容量的需求,现在大部分手机都喜欢用锂聚合物软电池。这种电池外面只包裹着一层很薄的铝膜,自然比之前的硬壳更容易被划伤。

但就像手机外观设计是在寻求“最优解”一样,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也是一个寻求“最优解”的过程。谁说电池一定要做成方形的?一部手机里只能放一块电池吗?

既然不用考虑“取出”电池的问题,那么换个电池来迎合新结构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去年的新款X上,我们看到苹果大胆选择了L型并联双电池结构,以及早前New所采用的梯形电池设计,都是为了最大化利用内部空间。

最后的原因或许和外壳材质的演变有关,如果对比前几代三星S6就会发现,虽然其中有一部分采用了金属边框设计,但只要能更换电池,基本都采用塑料后盖。

包括过去大多数可拆卸后盖的手机,都是由容易弯曲的塑料制成的。

但从S5开始,三星的“塑料旗舰”已经无法吸引消费者,当时采用全金属机身的HTC One M8甚至用“创可贴”嘲讽三星的“仿皮革”设计,迫使三星在一年后推出了首款采用双曲面屏、玻璃后盖的“杀手级”S6。自此,可拆卸电池结构正式退出三星旗舰手机阵营。

▲图片来自:

有人会问,是不是有了金属和玻璃后盖,就不能采用可拆卸电池设计了?这个也不绝对,比如两年前采用模块化设计的LG G5手机,虽然采用了看似一体化的金属机身,但LG巧妙地把几个重要部件塞进了底部的可插拔模块中,其中就包括电池。

因此这款手机更换电池不需要打开后盖,只需要将“下巴”拉下来换上新的即可。不过LG G5手机最终的销量并不理想,这种模块化设计只用了一代,之后就没有延续下来。

可拆卸后盖和可拆卸电池已逐渐成为两件毫不相关的事

手机公司比谁都清楚用户拆下后盖的意义,但即便后盖可拆卸,也并非所有厂商都希望用户拔出电池。在从可拆卸电池走向不可拆卸电池的时代,曾出现过数款“可拆后盖,但不能更换电池”的国产手机,一度让不少用户感到难以理解。

比如第一代锤子T1,用户可以自行拆卸更换不同颜色的后盖,不过无法更换电池,需要用户自行拧紧螺丝,为此锤子很“贴心”,在包装盒内附赠了一套小工具。

▲图片来自:社区

再说魅族,几年前李楠就亲自在知乎回答过这个问题:“魅族为什么坚持后盖可换,电池不能换的设计?”以MX3为例,电池不能换的原因和上面说的一样,是为了增加电池容量,延长续航时间,保证安全性和结构可靠性。

但后盖是可拆卸的。据李楠介绍,他希望“将 SIM 卡槽和网络接入信息隐藏在机身内部”。毕竟“拆下后盖、插入 SIM 卡只是一次性的事情”,但“简约之美是不能妥协的”。

我们不知道是否真的是为了“不妥协”,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可拆卸后盖但不可更换电池的手机,撬开后盖之后,还能看到一层布满螺丝孔、完全包裹的塑料。所以严格来说,我们撬开的不能算是后盖,而只是一个可更换的外壳而已。

但可拆卸背盖的设计不可能维持太久,对于一体式手机来说,如果品控把控不好,手机机身与模组的连接处就会出现凹凸不平的缺陷,如果和那些无缝衔接的产品相比,工艺上的差异会更加明显,这对于追求美观的产品来说是不允许的。

最终,后盖也走上了和可拆卸电池相同的道路。既然拆下后盖会让人想起拆电池,而且手机看起来更丑,那还不如干脆把后盖封上。如果剩余的空间可以拆下塑料壳,再装几个零件,后盖能不能拆又有什么关系呢?

▲图片来自:

说到底,无论是手机电池还是后盖,如今都被手机厂商列为高度保护对象,尽可能不允许外人触碰。但如果真的出了问题,谁来承担责任?显然是厂商。

比电池老化更快的是消费者心理,制造商也希望你更频繁地更换手机

先是三星 Note 7 自燃,再到苹果“降速门”,这两起事件让我们看到了手机内部结构一旦出现问题,厂商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如果说前者的激进结构设计仅仅影响一款产品,那么后者再一次让我们对当下不可拆卸电池的设计进行了反思。

试问,如果更换电池可以变相“起死回生”、延长手机的使用寿命,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手里的设备实际上可以被我们使用更长时间,而不是两三年后就被大量淘汰?

从阴谋的角度来说,我们甚至可以说苹果是不是也在故意让电池老化,从而促使消费者不断购买、更换新品?

但很显然,尽管抗议声不断,我们很难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即使更换电池可以延长手机寿命,更换电池可以让手机多用两三年,但大多数人还是更愿意随身携带充电宝,而不是备用电池。

从本质上来说,智能手机已经超越了设备本身,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我们都习惯了一天 24 小时保持联网,除了更新或电量不足时从不关机。与其说厂商放弃了可拆卸电池的结构,不如说我们主动告别了断电更换电池的时代。

别说拆电池了,就连之前热议的刷机、刷机、越狱等各种手机改造方式也逐渐消失。手机卖家每年都想尽各种办法改进产品,不仅为了获得更好的销量,也是为了告诉消费者:“我们做的东西越来越好,你只要安心刷微博、聊微信就行了。”

所以,无论我们多么怀念它,也无论我们都记得可拆卸电池的好处,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一直带着手机,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当手机掉到地上时,它会断成三块看起来很可怕的碎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