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吗?”
如果你问我最不喜欢的微信消息是什么,恐怕不属于“它在那里吗”。因为我真的不明白,说点什么,问我不在那儿是什么意思?
我可能忙于新闻,看到新闻又能做什么呢?
我现在可能没事,但我很快就要出去了;
也许我心情不好,只想安静一会儿;
即使我闲着,闲着,当我不知道你怎么了,问我是否在那儿?我如何判断我应该是“一次”、“在某一时刻”、“在两个会议”还是“三个会议”?
再说了,如果我真的回答“不”,我可以问问对方,你确定自己在心理上能承受吗?
违反规则适得其反
虽然微信是一种即时聊天工具,(当然除了微信语音通话,这里只讨论文字交流),但它毕竟不是电话,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通信模式。
很多人之所以喜欢通过微信来联系自己的感情或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不是电话,不需要双方立即反馈,有时间去思考和表达。就算心里有一万草泥,也可以改成笑脸。
文字交流其实是一种修饰的表达方式,就像出门前化妆选衣服一样,大多数人还是想通过它展现自己好的一面。你有没有注意到,你身边的一些人在现实中并不是笑着的,但是在微信交流中,左边是“亲”,右边是“姐姐”,叫得很亲切。
还有微信上的一句话,“你在吗?“显然,我混淆了微信和电话的区别,并希望通过确认对方在线来确保下一次通信顺畅及时。但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恰恰是让人最恶心的地方。
因为“有那里”只有一个标准答案,那就是“在”。而这个答案,却不知道该面对什么,有一种“人是剑客,我是鱼肉”的感觉。
回复“在”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必须及时给出反馈,如果我拖延时间,必然会让对方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担忧,这在无形中对自己形成了压力。同时,缺乏深思熟虑的时间也可能导致令人遗憾的承诺。
有些人可能会说,发送一句“你在吗”其实是不想打扰对方,所以先确认是否有时间,即使你后来回复,也没有问题。所以我只想问,当你向你的老板或其他重要人物发送信息时,你也会先发送一条信息“你在吗?”
诚然,大多数人都不是领导者,但礼仪仅仅是上级和下级的事吗?
有些人原本以为以一句“你在吗”开头,并不打扰别人的行为,但他们不知道,谈话甚至已经开始引起厌恶。每当这个时候我怀念短信交流的日子,一毛钱一块,看看谁还能做到所有的事情,并发一句话“你在吗?”
那么如何开始正确的微信文字交流呢?这其实很简单:请有话要说。
前几天,我收到同事的微信消息,问我“你在吗”,因为正好是假期,不知道接下来要面对什么样的坏问题,所以虽然当时看到了消息,但还是等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复。当我看到他发送的第二条带有实际内容的消息时,我松了一口气,只用了两句话就解决了。
如果第一条信息直截了当,他就会在两个小时前得到我的答复,我就能轻松度过两个小时。
所以,如果事情不够紧急,或者没有达到重要程度,你可以发送微信通信,但要记住,有话要说,消息就发过来,主动权交给对方,对方会确认什么时候回复以及如何回复, 这是微信通信的基本规则和礼仪。
对于重要的人或事,我建议打电话。
即使在微信极其方便的今天,我仍然建议在确认对方的方便时,打电话做一些重要的事情。
首先,彼此可以通过对方的语气来判断情况的程度。
你一定听过各种各样的笑话,关于一个不同语气的句子,不同的句子,但表达的意思却恰恰相反。听者可以从说话者的语气中感受到情感,而文字在这方面总是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它可以提高沟通效率。
对此你要有深刻的理解,首先,打字确实比较耗时,其次,组织语言,找到正确的措辞,让对方能完全理解,需要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语音通信要简单得多,这就是口语和书面之间的区别。
第三,避免误解。
如果说文字的魅力在于给人类想象以空间,那么文字的缺陷也给了大家误读的机会。在QQ聊天流行的时候,很多人最讨厌的词就是“嘿嘿”。有人认为这只是一句无害的表达善意的金句,有人认为对方鄙视我的聪明,不屑继续与我交流,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敷衍。因此,在与重要人物打交道时,让我们尽量通过电话进行沟通,以避免一切可能的错误。
当然,最后我想提醒大家,如果遇到需要留下痕迹的情况,可能不如文字方便,特殊情况会给予特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