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香港版支付宝发布的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在香港上线,用户3秒就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将钱汇至菲律宾钱包。消息一出,引发业界热议:区块链这一“杀手锏”会用在支付领域吗?
事实上,盯上“区块链+支付”这块“肥肉”的不只是互联网巨头。6月21日,千方基金创始人、LBTC中国社区负责人张银海也指出,区块链的杀手级应用将首先出现在支付领域。具体来说,任何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都可以相互兑换,实现点对点的支付。他介绍,LBTC未来的主攻方向就是支付,目前正在不断拓展支付功能。
“区块链+支付”到底有多大的应用价值和想象空间?各类玩家如何进攻?它的应用距离落地还有多远?又将面临哪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
方法一:数字货币充当“桥梁”
寺库财经了解到,区块链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跨境汇款、个人支付以及银行间超级账本等。目前其应用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利用数字货币作为跨境支付中不同货币的兑换媒介,理论上实现任意两种货币之间的无缝快速兑换。
另一类是将区块链技术作为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接口技术,通过区块链技术,跨境汇款中的多家机构可以将汇款信息共享、传递到各个链上的参与方,实现多方协同信息处理,将机构间原本串行的处理并行化,提高信息传输和处理效率。
从第一类玩法的逻辑来看,简单来说,数字货币主要起到“桥梁”的作用,即汇款人用本国货币购买比特币或者其他数字货币,转给收款人后再兑换成当地货币。整个兑换过程都是在链上进行的,汇款人和收款人都可以实时查询。
事实上,此前已有企业利用这一原理在区块链支付领域展开探索,例如在个人支付方面,美国一家电子钱包公司推出了基于比特币的全球汇款服务,主要提供比特币钱包服务,同时也允许用户存储、转账和收发传统货币。
此外,近期宣布进军支付领域的比特币分叉币LBTC也在探索实现账户间点对点对接。据悉,2018年5月LBTC与日本某房地产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使用LBTC购买日本房产,未来还将探索其他支付场景。
游戏二:无币网关技术
区块链技术除了可以作为数字货币的交易媒介,还可以作为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接口技术。多位业内人士告诉寺库财经,这种接口技术可以理解为“网关”技术。“网关”是区块链中可以被公众信任的节点,参与各方可以将“网关”视为交易中介,通过可信的中介解决陌生人之间的转账问题。
近期,不使用币的区块链支付应用的探索引发了行业的热议,而蚂蚁金服在此场景的尝试更是将话题推向了高潮。
6月25日,多家媒体报道,香港版支付宝用户可通过区块链技术向菲律宾钱包转账,首笔汇款由在港工作22年的菲律宾人(化名)在3秒内完成,而此前需要10分钟到几天的时间。
蚂蚁金服工作人员表示,上述整个汇款流程主要在联盟链上进行,将中国银行、渣打银行(香港、新加坡)四家机构接入链上,共同组成区块链网络,从而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不同机构之间的跨机构协同。
“这项区块链技术将原来像接力赛一样各个节点逐一确认、传递的汇款模式,改变为业务节点实时同步、并行确认,提高了效率的同时也改变了运营模式。当汇款钱包发起汇款时,所有参与方同时收到信息,在完成合规等所需审核后,在区块链上协调各方,同时完成汇款交易。”上述工作人员介绍。
不过,对于蚂蚁金服跨境汇款的原理,一位业内人士进一步分析,“蚂蚁金服所谓的跨境秒汇,说白了就是由一个机构垫付资金,当用户从蚂蚁金服向渣打银行汇款时,通过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信息上传到链上,链上的渣打银行垫付资金,这样支付操作就秒到账了。”简单来说,在这类场景下,区块链技术只是实现了支付信息的传输和共享,支付资金流向和价值的传递并没有解决,实际的账务处理还是由中心化机构完成。
同时,算力智库创始人闫立指出,目前这个模式的痛点比较明显,就是只在参与节点少的情况下才适用,一旦节点多了,这个模式就不行了,首先预付费就不行了,另外它的信息并行处理效率也很难跟上。
闫立坦言,这种信息传递通过传统的互联网技术也可以直接实现,不通过数字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从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根本不可能实现支付资金上链、几秒内流转。
目前,该类技术在行业内并不罕见,此前招商银行与香港永隆银行的直付业务即是基于此原理,本质是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支付信息不透明的问题。
不确定的风险有哪些?
区块链从概念到应用前景广阔,但面临多重制约,“区块链+支付”亦是如此,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面临技术瓶颈、商业化成本高、汇率风险、安全风险、隐私保护等问题。
以上述以数字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应用为例,虽然将支付资金上链,但首先要解决的是效率问题。目前数字货币交易所的交易效率为每秒7笔,每个区块的生成时间为10分钟,完成确认需要1个小时。显然其性能和容量无法满足大规模交易的需求。
第二是汇率风险。近期数字货币市场不稳定,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价值容易出现剧烈波动。因此,转入方收到的钱也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贬值。
三是安全风险。数字货币交易所本身存在安全风险,区块链技术应用平台尚未形成风险防控保障机制,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如何保护用户隐私和商业秘密还有待探讨。
此外,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自治特性淡化了国家监管的理念,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市场的逐利特性就会导致区块链技术应用在不合法的领域,为黑色产业提供“庇护所”。
前景光明,但现实却黯淡
面对诸多制约因素和风险因素,“区块链+支付”未来还有多少想象空间?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总监薛红燕对寺库财经表示,为满足合规要求,区块链在支付领域的应用一般都会提供不基于虚拟货币的支付流程选项。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区块链+法币的组合或许是区块链在支付领域的主流应用模式。
同时,不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商业模式尚不成熟,虽然通过区块链进行支付可以大幅提高效率,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仅靠目前的区块链技术还远远不够,至少需要几个数量级的提升。
“区块链所倡导的点对点、可追溯的特性,可以不需要第三方金融机构,实现实时支付、轻松提现、无任何隐形费用,这对于支付对账、结算、清算非常有帮助,甚至可以说颠覆了传统。”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律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如此评价区块链在支付方面的应用前景。
然而前景看好,现实却有些惨淡。在尹振涛看来,公链、私链、联盟链的运行效率还比较低,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因此他认为,支付领域是区块链应用比较可行、有参考价值的应用路径,但区块链的杀手锏是否会首先出现在支付领域,目前还很难说。(来源:寺库财经 作者:刘思宏)
区块链支付讨论群,添加群主微信即可加入:
备注公司名称+姓名+职位,由群主添加。
我们提供区块链应用解决方案、支付系统、第三方支付牌照申请、支付牌照并购等服务。业务咨询请添加微信(),添加微信时请注明用途!投稿、广告合作、举报支付机构违规行为请发送邮件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