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从用户体验五要素出发,有效缓解知识焦虑

2024-08-24
来源:网络整理

本文从用户体验的五个要素:展现层、框架层、策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来分析微信读书。

前言

互联网发展速度也加速了知识更新速度,也许今天你还拥有专注力,但明天它们可能就被遗忘在角落里。包罗万象的在线课程和铺天盖地的信息加速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知识焦虑。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既是祝福,也是挑战。

鲁迅先生曾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生活和血腥。而且,我们正需要直面知识的焦虑,而系统的阅读可以有效缓解这种焦虑。但我内心的OS:抖音太上瘾,玩游戏太好玩,读书没兴趣……

有一个APP,可以帮你关掉抖音、戒掉游戏,重拾读书兴趣!它就是“微信读书”,一个“让读书不再孤独”的APP。

在用过掌阅、藏书馆等APP之后,我终于找到了微信读书,开始了每天半小时的读书之旅,我很享受。

以下是我根据用户体验五要素,从表现层到战略层一步步进行的经验分析,如有不足之处,还请不吝赐教。

体验环境:

机型:8 Plus 系统:iOS 版本:4.4.2

1.微信读书-表现层

我将从图标设计、整体设计风格、颜色搭配、排版四个方面来分析~

1. 图标

仔细看,会发现这是一本打开的书,白色部分是书的侧面,呼应了市面上书籍的默认配色。抬头望去,是大面积的蓝色,预示着“知识的海洋”。右下角有微信消息图案,明确点出了这款让读者交流、阅读社交的APP的产品亮点,呼应了“让阅读不再孤独”的口号。

图标-图 1

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这样的:每一个布局、每一个元素都有它的价值、理由和逻辑。微信读书图标的设计满足了这几点,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设计。

然而在做了一些问卷调查之后我发现遗憾的是很多用户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图标看起来像一本打开的书,所以我觉得如果在白色部分加上一些浅灰色的线条可能会更完美。

2. 设计风格

说到读书,我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画面呢?一间干净明亮的书房,书香四溢,点着一枝檀香。好惬意啊!给我一间书房,我可以一直读书到天长地久。

微信阅读采用扁平化的设计风格,去掉多余、繁琐、复杂的装饰效果,让“阅读内容”本身成为核心。

三个内容页均清晰地突出内容,没有过多的装饰效果,让用户可以更专注地沉浸阅读,而不会被其他元素所干扰。

微信读书-图2

3. 颜色搭配

APP主色调默认为白色,同时提供了黑色模式,辅色为蓝色。我们可以看到底部的标签切换、设置页的切换、每日答题页的切换均为蓝色。个人中心的导航图标也有小面积的辅色。

界面配色符合6:3:1的配色比例,是比较舒适的配色方案,因为阅读需要一个整洁的环境,这样用户才能专心阅读内容。

先说核心的阅读页面,阅读界面提供了白色、护眼绿色、纸质黄色、夜间模式黑色。白色/黑色模式分别对应白天阅读和夜间阅读,绿色和黄色则满足了用户护眼的心理需求。阅读思路的输入和回顾采用了白字加灰底的设计,不会和阅读页面形成强烈的反差。

整体来说配色非常清爽简洁,使用起来不会感觉负担或繁琐。如果把APP当做人的话,众所周知的穿衣法则就是:外穿的衣服不要超过3个颜色,否则会让人显得不清新,繁琐。

4. APP布局

1)总体布局

APP整体采用了常见的标签式底部导航模式,这是一种符合拇指热区操作的导航方式,底部四个标签分别为:发现、书架、故事、我的。分别对应APP的四个重要模块,通过点击标签即可快速切换模块。

2)页面布局

页面布局大致可以分为这几个部分:信息布局、图片的使用、色彩的运用、以及留白的艺术。

以“发现”页面为例,该页面采用了时下非常流行的卡片式布局,可以直观的凸显书籍本身,达到向用户推荐的目的。在信息排布上,书籍相关信息遵循人们视觉焦点在页面上半部分的规律,突出书名的展示。

留白的艺术在这里运用得非常好,整个页面除了书本本身,似乎没有多余的东西,凸显了“阅读”这个核心功能。底部的好友阅读设计,再次凸显了主题:让阅读不再孤独。

最贴心的是卡片两端的留白,让用户可以轻松知道可以在左右两侧切换,很多APP在使用卡片式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到这样的细节。

微信读书-图3

2.微信读书-框架层

微信读书的展现层之下,是框架层,我们来看看微信读书是如何通过框架层来优化设计布局的。

以核心阅读页面为例,阅读时,页面顶部有章节信息,让用户清楚知道自己正在阅读哪一章;底部当前页数的思路数让用户感觉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阅读,再次点明“阅读不再孤独”。右下角上一页页码/总页码的显示,呼应了纸质书的页码,符合用户的阅读习惯。

用户体验五要素 抖音_用户体验要素pdf_用户体验要素模型

微信读书-图4

当用户点击页面的空白区域时,会展示此页面的相关操作按钮,比较突出的功能有“聆听”和“想法输入框”。当用户的手势操作不再是左滑时,说明用户不想切换到下一页,此时页面的操作按钮更加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

当点击划线内容时,会显示读者与该内容对应的思考,思考输入框固定在底部,方便读者随时点击输入内容,思考列表会根据划线内容在屏幕上的位置而变化,方便用户阅读思考,不遮挡划线内容,让用户在查看划线内容的同时,还能输入思考。

我们先来看一下书店页面,一般来说,一个页面首屏展示的内容已经足够让我们看清想要展示的主要设计思路和关键信息了。

微信读书-图5

顶栏是页面标题和搜索栏,其次是四大类文章的导航。此外,“猜你喜欢”板块成为整个主屏内容的视觉焦点,也是用户进入页面第一眼看到的内容——用户喜欢的书籍推荐。=

再往下是不同维度、不同类别的图书推荐,每个类别的图书推荐一般包含3-6本书,每屏包含1-2本图书推荐,点击查看全部可以跳转到对应类别的图书页面。

这样的页面设计方式,使得信息层级划分更加清晰,主次分明,符合浏览习惯,使用时也不会让用户眼花缭乱。

3.微信读书-结构层

我们从信息架构和交互设计两个部分来分析结构层。

1.信息架构

APP采用常见的标签式底部导航模式,符合拇指热区操作,底部4个标签分别为:发现、书架、故事、我的。对应APP的4个重要模块,通过点击标签即可快速切换模块。

读书的第一步是找到书,所以“发现”被放在了最下方的标签页中。打开微信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读书,所以“书架”被放在了底部标签页的第二个标签页中,紧接着“发现”。“我的”页面和业内大多数应用一样,位于最右侧,“故事”模块自然而然地放在了左侧。

整体的信息架构比较清晰,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

2.交互设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阅读场景中,当你关闭应用再打开时,它会自动将你上次阅读的书打开到你上次阅读的页面,这个交互真的很贴心,这相当于我们纸质阅读里的书签,这样当用户再次打开书时,就不会因为找不到上次阅读的内容而烦恼了。

至于阅读界面,被划掉的句子会以虚线的形式显示出来,如果读者也想标记,只需点击虚线上的任意位置,虚线部分就会自动被选中,而不需要用户手动从文首划到文末。在熙熙攘攘的书海里,既然能选择同一本书,某种程度上,这些用户也产生了一定的共鸣。因此,这种交互也是非常实用的。

类似这样的良好互动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描述了。

3.微信读书-层

我们需要什么来满足用户在移动设备上的阅读需求?想象一下,当你需要阅读时,你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什么?你去图书馆找一本或几本你喜欢的书吗?去图书馆通常需要注册工作人员信息,以便与用户借阅的书籍相关联。

基本需求:用户个人账户信息,用于管理用户个人信息及图书借还情况等。

在基本需求之后,便是阅读的核心需求,即如何找到用户喜欢阅读的书籍。

第一层次的需求:快速找到用户喜欢看的书籍。找到书籍之后,存放在哪里?不同类别的书籍如何摆放?阅读环境是什么样的?阅读过程中需要用到哪些工具?看完书不知道看什么怎么办?等等。

当用户确定了自己想看的书,进入阅读阶段,读到经典的段落或章节时,会不会忍不住流露出一些感慨?这样一来,第二层次的需求就出现了。

第二层次的需求:做笔记和读书反思,记录读书后的即时感悟。记录一段时间的感悟之后,可能想重温这本书或者查看自己读后感悟,或者想查看其他读过这本书的朋友的感悟等等。这又衍生出很多相关的需求;

以上三个层次的需求紧密相连,形成了微信读书的四大模块。

4. 微信读书-战略层面

我们都知道战略层面的两个关键词:用户需求、企业目标。我们来猜猜微信读书背后的策略是什么。

1. 用户需求

微信读书的用户是谁?

我想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上班前大家都用QQ,上班后大家都用微信;QQ是95后、00后用的……这样的疑问在产品论坛里随处可见,确实说明了一个问题,微信更多的是针对中青年人群,也就是职场人群。

能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

对于中国大部分年轻人来说,步入职场意味着离开家乡,意味着孤独。其次,职场最缺什么知识?当然是技能,技能是职场人生存的核心能力。微信读书要解决职场人的两大痛点:情感表达和自我提升。

2. 企业目标

微信读书有哪些资源?

抛开腾讯雄厚的资金实力、强大的技术团队等扎实的基础实力不谈,微信读书在用户量上已经遥遥领先于同类APP,这得益于微信这个拥有数十亿用户的庞大APP,更不能忽视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技术支持。

腾讯从微信读书项目能得到什么?

从近年来腾讯涉足的各个领域来看,腾讯希望通过构建强大的产品生态,扩大平台影响力,强化自身优势。而微信凭借庞大而忠诚的用户基础,无疑是腾讯部署部队的最佳利器。腾讯希望借助微信这一工具,进入更多更广的领域,同时也竭尽全力向市场规范靠拢。

从强奇音乐大举收购正版音乐挑战网易云音乐,到腾讯视频收购视频版权,再到力推游戏版权IP化,都表明腾讯正通过规范行业,加速扩大资本和平台优势,微信读书也是这一战略的产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