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雅妮
摘要:本文简单论述了美声、民谣、通俗三种基本唱法,简要描述了三种唱法的特点以及在声乐演唱中各自的情况。重点分析了三种唱法在演唱作品《在水边》中是如何运用技巧的,用什么技巧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并分析比较了三种唱法在表达作品内涵时是否给听众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体验。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比较三种唱法对情感表达的影响,认识到三种唱法并不是独立的,应该互相借鉴、互相融合。
关键词:三种唱法、《在水边》、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 (2017) 03-0022-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上层建筑即社会文化艺术的不断进步,音乐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其中声乐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演唱方式,主要是美声唱法、民谣唱法和流行唱法。目前,美声唱法、民谣唱法和流行唱法在普通民众中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在音乐、艺术院校中这三种唱法并存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三种唱法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特点,通过对这三种唱法的具体分析和认识,有助于促进我们对这三种唱法的理解和掌握。本文的意义在于能够在熟练运用这三种唱法的同时,努力寻找到一种方法,将它们的共同点融合起来,从而提高自己的唱法水平。
1. 浅析声乐的不同演唱风格
1.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语中,Bel 被称为“贝尔”。传入我国时,被译为“美声唱法”,研究此唱法的学派被统称为“美声唱法流派”。其实,Bel 一词的实际含义是指“完美的歌唱”。
美声唱法强调音质圆润饱满,音色华丽流畅,音域宽广,穿透力强,声音优美抒情。多数声乐教师要求学生在歌唱时咽喉尽量张开,提倡采用胸腹横膈膜混合呼吸法,使气息充沛,以支持歌唱,保持歌唱的灵活性。
在我国大部分音乐院校中,除中国音乐学院以中国民族声乐唱法的研究为主外,其他院校在声乐教学和唱法研究中都以美声唱法为主。
2. 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爱好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和韵味的声乐形式。民族唱法包括各种传统民间音乐和新型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当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民族唱法仍以真声为主,其唱法中融入了不少戏曲元素和声乐方法,这从王昆、郭兰英等早期歌唱家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性歌唱家。第二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第一阶段之后的十年。以李双江等老一辈歌唱艺术家为首,他们以传统的民族唱法为主,并结合从国外引进的西方唱法(即美声唱法),走出了一条民族唱法的新路,为后来民族唱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此类唱法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系统地借鉴西方美声唱法,并将其与传统的民族唱法相融合。于是,出现了以彭丽媛、宋祖英为首的民族唱法新,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民族与美相结合”的唱法。新的民族唱法听起来比以前更接近美声唱法,但仍然保留了一些民族唱法所特有的特点,如腔体与美声唱法相比仍然比较平缓。
民歌唱腔的特点是声音甜美,嗓音响亮,发音清晰,呼吸细腻。
(3)流行唱法
通俗唱法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但“通俗唱法”一词能否取代流行音乐,尚有争议。中国流行歌曲在近代发展起来的唱法,有两个背景:一是来自美欧、日韩及港台地区流行音乐的影响;二是来自中国近代早期,受到以黎锦晖为首的当代歌曲的影响,极具独创性。
通俗唱法在技巧运用上与美声唱法、民谣唱法有所不同,没有非常难的技巧。通俗唱法更注重“感觉”,这种唱法比较即兴、随性,可以随心所欲地演唱。通俗唱法最显著的特点是多样性,它囊括了多种形式的流行音乐。近年来,我国的通俗唱法开始尝试融入一些美声唱法。比如韩红的歌曲在高音部分运用了真假声转换的美声唱法,有的通俗歌手在演唱歌曲时运用了美声气息用法,达到气息深沉,能够支撑完整的乐句,等等。
2.从民俗、美感、通俗角度解读《在水边》的表演风格
《水那边》这首歌由林嘉庆作曲,琼瑶作词,原为琼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水那边》片尾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歌词出自《诗经·蒹葭》,表达了对佳人思念与爱慕之情。
1.从美声唱法角度分析
第一小节唱得轻柔,以pp-mp为主调,将倚音当做八分音符处理,使整段听起来柔和、宽敞,仿佛置身于旷野之中。“青草茂盛——在水的那边”这句作为pp处理,音量尽量控制在细微但能听见的程度。“青草茂盛——在水边生活”这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音量由pp变为mp,如由远至近,通过音量控制表现出音乐画面的空间感。
第二段声音由弱转强,音色完全开阔,与第一段柔弱的唱腔形成强烈的对比,在音量上与第一段的对比放大了情绪,表达了对美好的事物的爱慕与渴望,以及得不到的痛苦。
全曲第三部分,因为是典型的ABA单三部曲式,所以结尾处又回到了柔声的唱腔,并以渐隐的音色结束,犹如恋人渐渐走远。
这首歌的美声演唱,技巧上要求声音集中,口部放松,咽喉腔张开,使整个人体的“音管”畅通无阻,并要求每个音符都唱得很高,使头部和胸腔产生共鸣。
2.从民族唱法角度分析
第一小节中,小节的衔接要求前一小节的最后一个音符往往延续到下一小节并与下一小节的第一个音符相衔接,这样小节之间的衔接就变得微弱,声音连续连贯。第二小节与第一小节的对比并不明显,但音量比第一小节要强,保持着“自由歌唱”的状态。整首歌的音调没有变化,保持着甜美明亮的音色。第三小节中,旋律又回到了第一小节,歌曲的感情处理与第一小节没有太大区别。
这首歌的民歌唱法一般要求前倾发声,使声音明亮、尖锐、甜美。在真假声的转换上,采用的是“混声”,即真假声混合的唱法。整个音区从上到下都是真假声混合。低声区真声成分较多,中声区真假声比例接近一半,高声区假声比例较多。这种真假声的唱法,很难分辨,明显借用了美声唱法的真假声。
(三)从流行唱法角度分析
第一段用气息唱法,使声音虚而柔,产生与美声唱法截然不同的空旷感效果。倚音将被忽略。“白雾茫茫——有美人儿”是一句不带气息的句子,但“茫”字悠长无力,听起来似在而又不在,并推动了下一句“有美人儿”的音乐发展。整句“白雾茫茫”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第二段情绪完全释放,唱法由“气声”转为“喊声”,充分表达情绪。通过“喊声”,也就是将音量开到最大,将整首歌的情绪推向高潮。第三段也回归到第一段的情绪,但带着一种忧郁的感觉,嗓音也回归到一种含糊沙哑、黯淡的音调。
这首歌曲运用的通俗唱法并不多,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气息唱法”。这是一种按照发声规律不将气息与发声分开的组合唱法,在声带保持不完全闭合时,发出带有明显气流声的声音。这种声音的特点是音色比通常的声音更暗、更空、更沙哑。歌曲第一段和第三段运用这种唱法,使歌曲的缠绵哀怨表达更加真实。
总之,通过《在水的另一边》这首歌的三种唱法和技法的运用,《在水的另一边》的美声唱法让听众感受到“美人如水,美人如画,看得见却触不到,可以远远观看却不能把玩”,像欣赏画一样欣赏河对岸的美景;《在水的另一边》的民谣唱法让听众感受到“美人就是隔壁的小妹妹,就是河对岸村子里漂亮的洗衣女工”,比美声唱法更加“接地气”;而《在水的另一边》的通俗唱法让听众发现“这是我心爱的女孩,我爱慕她很久了,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对她的爱意”,这样一种忧伤而又纠结的感情。由此可见,不同的演唱技巧的运用,歌曲处理方式的不同,影响着歌曲情感的表达,同时也影响着歌曲本身内容的意义。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一首歌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为了更好地演绎歌曲,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熟练掌握演唱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3. 结论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三种唱法的交叉现象也越来越频繁,在学好一种唱法的同时,也要了解另外两种唱法,在能够熟练运用一种唱法的同时,也要融合另外两种唱法的一些技巧。融合不是简单的技巧的叠加,而是去粗取精,要研究三种唱法的共同点,找到融合的方法。正是因为美声唱法、民谣唱法、通俗唱法三种唱法,异中有同,求同存异,在保持各自艺术特色的同时,又可以取长补短(在气息、发声、吐字、共鸣等方面),所以唱法的交叉现象才得以实现。
以上只是对《在水的另一边》三种不同的声乐演唱方法及其对歌曲情感表达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说明了演唱方法之间正在相互靠拢、相互交流。三种演唱方法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融合,各具特色,相互借鉴,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