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改版为信息流模式,引发腾头大战愈演愈烈

2024-08-25
来源:网络整理

6月20日下午,微信订阅号更新为信息流模式,所有订阅号信息按照时间排序,与今日头条的信息流十分相似。微信公众号试图通过改版重新梳理微信公众号的流量分布,打破目前公众号流量集中在大号的局面。同时,不排除在信息流商业化上做出新的尝试。腾讯与今日头条的争斗愈演愈烈,微信想用信息流留住用户,让微信成为用户离不开的产品,只可惜公众号这次改版力度太大。

1. 公众号以人为本,而非以内容为本

本次改版公众号最大的改变,是以信息流的形式呈现,弱化了公众号的主体,增强了用户取消关注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流模式希望用户把关注点放在内容本身,而不是公众号的主体上。

确实,这符合信息流新闻的模式。用户不需要关注今日头条等信息流分发媒体上发布内容的账号,用户只需要关注内容,然后机器算法就会向用户推荐同类型的内容。最终,用户会发现平台越来越“懂自己”,从而上瘾。2017年今日头条的人均使用时长为74分钟,超过了微信。这是信息流模式的魅力所在,也是今日头条不断推出火山、抖音等爆款产品的关键。

但遗憾的是,公众号信息流模式并不适合微信公众号。公众号产品自2012年上线至今已六年,中心化程度较高。用户因为公众号的内容而关注公众号,公众号主体不断强化个人风格和内容属性,最终形成粉丝群体。少数头部公众号吸引了大批粉丝,公众号流量被大公众号瓜分,粉丝超过千万的公众号不胜枚举。

经过六年的发展,公众号已经成为以人为维度的内容消费平台,用户在平台上消费的是人而非内容。比如同样的内容,在虎嗅网发布,在作者的公众号“分猫邻教”发布,用户对内容的认可度和内容的影响力是天壤之别。高价值个性化的公众号反过来会提升内容的影响力,用户习惯已经形成。这也是为什么在公众号数量突破千万、内容越来越复杂多样之后,越来越多的用户依赖公众号的置顶功能来筛选出每日必读内容。

但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却强行颠覆了用户的浏览行为习惯,试图弱化公众号存在基石——个性化账号,以配合信息化业务布局或增加用户粘性。这必然会形成用户习惯与微信功能的落差,但微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无法像信息流分发媒介那样通过机器算法给予用户精准的内容推荐,也必然导致用户在微信公众号上花费更多的时间,用户改变的惯性可能会导致使用时长缩短。

2、信息流带来的洗牌,无非是顶级玩家的争夺,小玩家依然没有机会。

信息流的初衷或许是好的,就是为了让信息得到更多的曝光,特别是对于更新频率较低的公众号来说。将大号的流量分散到更多的小号上,相当于“劫富济贫”,所以微信公众号信息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重点展示标题+图片,同时弱化公众号的账号属性。所以,这对于更新频率较低的长尾公众号来说,确实会起到更好的曝光作用。

但是,很遗憾,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乌托邦。

1、高峰期,公众号流量仍然被大号瓜分。

公众号的阅读高峰集中在上下班、午休、晚间休息四个时段,这四个时段永远是公众号更新的高频时段,所以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只会在这四个时段,低频公众号依然没有机会,非高峰时段,用户的内容消费需求不强。

2、微信公众号的“好友已查看”功能本质上是针对大账号的服务。

在改版后的微信公众号信息流中,“X好友已读”本质上依然是在利用社交关系为大号留住流量,拥有更多好友的大号会获得更高的打开率,而长尾小号的社交引导注定会缺失。

3、信息流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留住粉丝,长尾公众号尤其如此。

长尾公众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留住用户,即使每月更新一次甚至更长时间,用户也愿意关注,因为内容质量高,这是个性化公众号的优势,但信息流模式无法留住粉丝,用户关心的是内容,而不是内容生产者。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只有非信息流微信公众号留住了粉丝,而其他信息流信息平台都很难积累粉丝。

4、信息流模型,可能造成用户疯狂取消关注公众账号。

微信艺龙怎么取消绑定_艺龙微信公众号_微信艺龙返现怎么领取

现有的信息流模型设计只能让两个公众号同屏展示,而旧版产品设计可以一屏展示九个公众号的内容。缺乏头部内容的新信息流模型,让更多人开始恐慌公众号会被垃圾流量占据。因此从当天晚上开始,笔者的朋友圈就开始取消关注那些不常使用的公众号,毕竟关注几百个公众号的用户大有人在(笔者关注了近500个公众号),低频公众号数量庞大,会干扰高频公众号。取消关注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取消关注之后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时长可能就会减少。

诚然,微信公众号的读者也有来自朋友圈、好友分享等,但数据显示,微信公众号读者65.43%来自公众号。因此,新的信息流模型对于低频长尾公众号的流量分布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3. 微信生态从业者的变化及寄生于第三方平台的副作用

微信信息流模型对于微信生态从业者来说有两大变化:

1、底部菜单栏不再重要,电商回流入口丢失;

2.第2条之后的内容已经不再重要,期望第2条之后实现货币化和回流是不现实的。

但这样根本性的架构变化,对于微信生态从业者来说,意味着商业模式基础的改变,相当于微信把原来的一些入口给砍掉了。

对于依赖微信生态变现的品牌来说,行业规则已经发生改变。以内容电商为例,现在只有今日头条和二条拥有较高的用户触达率,这意味着内容电商需要依赖这两个唯一的入口完成吸粉和变现的双重任务。而对于以广告为核心变现方式的公众号如咪蒙、江茶茶,收入可能会减少。

这就是寄生于第三方平台的副作用。寄生于第三方平台的商业模式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其基础设施和快速的用户增长,但副作用是完全基于第三方生态的生态需要不断适应第三方规则的变化,需要有快速迭代品牌和创新玩法的能力。

微信作为与淘宝并行的生态系统,从业者众多,目前微信公众号数量已超过千万,无论是内容生产者、内容电商孵化者,还是自媒体从业者,都需要适应微信瞬息万变的规则。

4. 日益臃肿的微信必须承载腾讯的商业野心

微信这几年不断承载着腾讯留住用户、孵化腾讯产业链的需求,所以我们看到克制的张小龙推出了红包拍照功能,推出了之前明确表示不可能推出的小程序游戏,还给了小程序点击识别和入口,如今又推出了信息流功能,让2017年10月微信信息流泄露模式成为了现实。

虽然微信官方的说法是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是为了提升阅读效率,但结合今日头条的设计布局和近期的公关战,笔者不禁怀疑二者存在暧昧关系。今日头条今年的信息流目标是卖出500亿广告,而信息流里的广告无疑对微信的变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当微信拥有10亿日活,成为微信移动端的流量入口时,微信就不再只是微信,而是腾讯的微信。微信要肩负起腾讯的商业野心,比如为腾讯游戏提供流量,孵化腾讯投资的产品,比如同程艺龙、京东、摩拜、拼多多等。

微信也不得不将小程序上升到战略层面,这一切都是因为微信。相比于国内其他APP,张小龙领导下的微信足够克制,但与国外产品相比,微信又过于臃肿,而这样的臃肿正是腾讯希望实现的,就像8年前的QQ软件一样。但这样的臃肿对于微信来说,或许太过沉重。

微信无小事,微信的事情就是整个互联网圈的事情,微信公众号展示逻辑的修改最终肯定会收获用户和生态从业者的习惯,但这种颠覆用户使用习惯的修改会不会太仓促了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