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国家网信办发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反馈截止时间为8月25日。它到底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如何申请?请看解释。
《征求意见稿》所称全国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是指依托全国统一的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以合法身份证件信息为基础,为自然人提供网络申领号、网络办证、身份核验等服务。
什么是“互联网身份证”和“互联网证书”?
互联网ID是指与自然人身份信息一一对应的、由字母和数字组成、不包含任何纯文本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符号。
互联网证书是指承载互联网号码和自然人非明文身份信息的互联网身份认证证书。
根据《征求意见稿》,持有有效合法身份证明文件的自然人可以自愿向公共服务平台申请开立互联网账号和互联网证书。
未满十四周岁的自然人需要申请互联网账号、互联网证书的,须取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申请。
年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自然人,需要申请互联网账号或者互联网证书的,应当在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监督下申请。
为什么要统一发放“互联网号码”和“互联网证书”?
起草说明指出,国家组织建设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旨在建设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能力,统一向社会发放网络号码和网络证书,提供合法身份认证服务,基于证书信息进行真实身份登记核验服务,实现方便群众使用、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推进网络可信身份战略的目的。
鼓励互联网平台自愿获取公共服务
《征求意见稿》提出,鼓励互联网平台按照自愿原则接入公共服务,支持用户使用网号、网证注册,核实用户真实身份信息,依法履行个人信息保护和核实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的义务。
互联网平台接入公众服务后,用户选择使用互联网号码、互联网证书进行注册,核实真实身份信息并经过验证的,互联网平台不得要求用户另行提供明文身份信息,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或者用户同意提供的除外。
可最大限度地防止网络平台借实行“实名制”之名,过度收集和留存公民个人信息。
明确“最小化和必要性原则”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公共服务平台收集个人信息的“最小化、必要性原则”,即公共服务平台不得超出为自然人提供网络号码、网络证书相关服务所必需范围和限度处理个人信息。
明确公共服务平台在处理用户个人信息时的解释告知、数据保护等义务,充分保障用户个人信息相关权利的知情权、选择权、删除权等。
《征求意见稿》还明确了“最小化提供身份验证结果信息原则”和依法处理的要求。
公共服务平台依法需要核实用户真实身份信息但无需留存用户合法身份证件信息的,公共服务平台应当仅将核实结果提供给互联网平台;
若依法需要获取并留存用户合法身份证件信息的,公共服务平台应当在用户单独同意的情况下,按照“最小化原则”向互联网平台提供必要、相关的明文信息。
大幅降低信息泄露风险有利于打击电信诈骗
早在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就提到了互联网实名制,要求“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为用户提供网站接入服务,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或者向用户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应当在与其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炜表示,由于目前普遍采用间接实名认证,即通过手机号码实现实名认证,因此手机号码认证方式带来了很多问题,包括电信诈骗、网络暴力等。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保护措施已基本到位,技术支撑能力大幅提升。
国家推出了统一的认证机构和统一的信息存储平台,俗称eID“互联网号码”“互联网证件”制度,也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在网上拥有一张身份证。
在统一的“入网号”和“入网证”制度下,单一平台无法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可大大降低信息泄露风险。在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下,电信诈骗分子的入网证可在全网范围内被封禁,防止其更换平台、重新使用手机号,有助于打击电信诈骗。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专家皮亚军认为,有必要对未成年人网络账号、网络证书的申请和使用作出规定,他还提醒,保护未成年人,既要“把好入口”,同时也要全程监管,提供健康的内容。
多款APP试点“网上身份证”
近日,申请和使用网号及证书的应用“国网身份认证”App(认证版)在多家应用商店上线。
用户申请网上身份认证后,将获得一张虚拟的“网络身份证”,可用于认证需要实名认证的互联网平台,无需输入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
根据多位网友的注册经历和反馈,注册互联网号码和互联网证书需要使用身份证、面部识别、关联手机号、设置互联网身份密码并在用户手机上授权使用互联网身份。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不少用户反映自己已经注册并获得了网上身份认证凭证。
目前,全国在线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处于试点阶段,共计上线67个试点APP和场景,其中包括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中国铁路、淘宝、微信、小红书、QQ等一些政务APP和互联网APP。
政府应用程序
互联网应用程序
据悉,相关主管部门还将继续研究适用的应用场景,包括互联网用户账户实名注册登录、涉嫌诈骗的异常账户用户身份再核实、网上办理政务服务事项身份核实等。
众多网友表示支持“网络身份证”上网使用!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