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支付方式,可以在你的手机上加载你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卡类应用,让你随时随地刷手机支付,实现手机变钱包的功能。
听起来有点熟悉?没错,这就是近期各大手机厂商热捧的手机NFC支付,随着银联近期与三星、苹果、华为达成合作,Pay、Pay+等支付方式相继出现。
正当微信支付、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2.0”尚在风口浪尖时,由各大手机厂商引领的“移动支付3.0”新浪潮似乎已然兴起,全新的支付体验让年轻人兴奋不已,厂商也看到了蓬勃的商机。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移动五年前就推出过类似的产品:禾宝。
早在2010年,中国移动就试水“手机支付”业务,这就是“禾宝”的前身。据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禾宝”是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唯一支付品牌,是中国移动集团向用户提供的一项综合性移动支付服务,具备全面的异地、近场支付能力。
当时,NFC(近场通信)支付在国内已经发展多年,一线城市的公交卡很早就开始使用这一技术,掌握SIM卡和通信技术的移动运营商从中看到了商机。
一方面,通过合宝客户端,用户可以绑定和管理电子卡应用,使其与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密不可分,从而获得更多的用户资源和价值;另一方面,利用合宝NFC业务与商户达成合作,拓展业务线,进入支付领域,抢占更广阔的商业版图。乍一看,这样的商机不容错过。
在回顾NFC支付的发展历史时,英飞凌智能卡与安全事业部移动支付产品市场经理孙韧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当时以中国移动为首的运营商对NFC支付发展十分积极,在该功能标准化之前做了很多尝试,比如与金融机构合作,将支付从传统领域拓展到非金融机构,比如校园应用、企业社区应用、交通一卡通等。
在市场尚未成熟的条件下,中国移动当时的计划是着力服务社会民生,将公交卡等功能嵌入手机中,满足庞大用户群的日常刚需,并以此打开市场。
事实上,在当时的条件下,“手机变公交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打通公共交通系统与手机服务之间的闭环,除了要与各家公交公司逐一洽谈合作外,还需定制开发系统并进行费时费力的测试与运维。此外,教育与普及用户也是业务推广的难点之一。
但经过多年努力,如今“禾宝”支持的公共交通应用已超过50款,覆盖了大部分一二线城市及部分三线城市。
根据中国移动向界面新闻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禾宝注册用户数已超过1.5亿,年交易额超过6000亿元;近场支付方面,禾宝NFC平台上线了200个支付应用,是业内最大的NFC应用平台。
然而,尽管数据靓丽,合宝始终未能形成与其在移动支付市场的投入相匹配的品牌效应,如今其微弱的存在感也被Pay等后起之秀所取代,让人不禁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移动支付涉及商户、收单环境、手机厂商、运营商、银行、技术提供商等复杂的产业链,作为行业先行者,如果各方关系不能协调好,必然难以推动移动支付的应用和发展。
几年前,“和宝”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与银联的技术标准之争。
当时移动支付分为两大阵营:以三大运营商为首的运营商体系,以银联为首的金融体系。他们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但基于各自的优势,都想推广自己掌握的支付技术。但这些技术背后牵涉到利益布局,双方难以妥协,陷入长期博弈。
具体来说,现场支付是此次技术争夺的焦点。在由RFID(射频识别)技术衍生的三种现场支付技术中,银联支持NFC、SIM-Pass等工作在13.0GHz的技术,而中国移动则主推使用2.4GHz通信频率的RF-SIM技术。
中国移动的方案是将RFID模块、天线及应用信息集成到SIM卡中,用户只需要换卡即可使用,从手机成本和业务控制角度考虑,对运营商而言是最佳选择。
但该技术最大问题是RF-SIM的工作频段与银行、公共交通等各大行业的POS终端不一致,如果大规模部署,中国移动需要更换升级POS终端,成本非常高,而且银联也不愿意合作。
要推动移动支付,运营商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甚至融合是必经的发展阶段,无论是银联还是单一的运营商都无法将愿景变成现实的产业,但两大阵营从一开始就存在冲突。
“两大阵营在博弈中错失了发展机会。”第三方支付提供商Ping++CEO金一晔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最终国家发改委将技术标准主导权交给银联,避免跨界垄断。虽然双方达成妥协,但由于政策原因,运营商在体系上已经落后,未来能否东山再起还很难说。”
关注移动支付多年的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刘春泉对此也有深刻理解:“两大派系在NFC支付标准话语权的博弈上花费了过多精力,导致移动运营商的支付产品无法发展起来,市场化程度较低,这给了互联网公司提供二维码支付、网络支付应用追赶的机会。”
如果说技术标准仅仅是应用层面的冲突,那么商业模式的差异才是真正导致双方难以合作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比Pay与银联、中国移动与银联的合作模式,孙韧认为,中国移动的商业模式不太可能激发银联的积极性,而Pay的模式显然更符合银联的利益。
“具体到各个银行,在Pay模式中,客户是银行的,服务也是银行的,用户只需要把卡绑定到苹果机上就可以了。但在中国移动的模式中,平台是中国移动的,但服务是银行的,任何银行都可以加入,中国移动从中收取租金。”孙韧表示,中国移动的模式并没有给银联阵营太多的参与动力。
不过孙韧也指出,Pay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机非常微妙。根据国际芯片卡标准化组织2015年的数据,在全球所有银行卡交易中,基于EMV标准(银行卡由磁条卡向智能IC卡过渡的技术标准)的交易占比最高,截至2015年6月在西欧达到97%,在亚洲和中国也很高,但在美国市场基于芯片卡的交易仅占1%。
“不是不想做,而是真的认为,在没有市场环境的情况下,做这种基于芯片的移动支付是没有前途的,所以等到市场启动了,它才会去做这件事。”孙韧说。
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离不开市场的成熟度,目前市场上安卓手机与苹果手机的比例大致为4:1,而具备NFC功能的安卓手机仅有20%左右,因此即便是今天,整个智能终端中具备支付功能或者潜在支付功能的手机也相对较少。
早些年中国移动“合宝”进入市场时,NFC在智能终端市场的渗透率无疑较低,且当时市面上主流的商用POS机还是磁信号POS机,配备NFC POS机的商户太少。
由于种种市场限制,绝大多数用户无法使用此类服务,因此不仅合宝,就连在全球市场提前进入该领域的谷歌等其他基于NFC的移动支付应用也一直不温不火,难以取得成功。
电信行业高级研究员付亮认为,除了中国移动的“合宝”,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也曾推出过“易付宝”、“沃付宝”等产品,但最终都没有成功。“三大运营商的国企管理方式不适应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没能利用互联网将自己的支付品牌进行最大化传播。”
这些都是导致禾宝在发展中跌跌撞撞的原因。相比于苹果的谨慎冷静,禾宝有着生不逢时的遗憾。不过,随着移动支付新时代的到来,禾宝似乎看到了一线生机。
“合宝”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相较于不支持公共交通应用的Pay、 Pay等其他支付方式,“合宝”因满足了“刷手机就能坐公共交通、地铁”的刚需,黏性更强。另外,由于Pay、 Pay采用全终端解决方案,用户换手机时需迁移原有手机应用及数据,而“合宝”NFC用户换手机时只需将原有的NFC-USIM卡插入新手机,即可继续使用。
“对于目前大部分有频繁更换手机习惯的用户来说,使用和封装NFC更为方便。”该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中国移动也表示,今年将加大与终端厂商的合作,通过推动终端厂商加大对NFC手机的支持,推动NFC手机的普及率不断增长。同时,合宝NFC将向商家开放更多服务,吸引更多应用通过其平台发布。
“这次合付通借助银联进入移动支付领域,利用巨头效应搅动市场,有了这条‘鲶鱼’,其实对合宝产品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要趁势而上。但大型国企有没有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去和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竞争,还很难说。”刘春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