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信公众号现状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简称公众号。曾被命名为“公众号平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最后定位为“公众平台”,无疑表明微信对未来寄予了更大的期望。
利用公众号平台开展自媒体活动,简单来说就是进行一对多的媒体活动,比如商家可以申请微信公众服务号,通过二次开发展示自己的微官网、微会员、微推送、微支付、微活动、微注册、微分享、微名片等,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方式。
自2012年上线以来,微信公众号数量快速增长,2017年突破2000万,这一突破也得到了微信官方的确认。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2017年微信公众号的增速回落至18.2%,一方面体现出大量自媒体平台的上线让内容创作者有了更多的渠道选择,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全民创作的趋势逐渐形成,进一步垂直化、分层化
微信公众号已经开始渗透到各个长尾市场,逐渐覆盖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微信公众号凭借“小而美”的形态,天然具备精准传播的特点。未来,这一特点还会被进一步放大。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垂直传播是大势所趋。
从目前的情况看,用户量大、读者量大的微信公众号几乎都是垂直领域,不仅大领域,小领域也各有侧重。比如汽车领域的微信公众号,查违章、查路况、教车、教维修、教车改装等都有专门的用户量大的微信公众号。在《新媒体排行榜》上,排名前50的汽车微信公众号推广的文章平均读者量几乎都超过1万人。
相反,一些内容比较全面的微信公众号却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用户而面临发展的尴尬。
一些大型机构,特别是传媒机构,正在寻求分层传播转型。以人民日报为例,在微信公众平台搜索“人民日报”,会显示20多个认证微信公众号,包括人民日报评论、文艺、时政等各板块的官方微信,以及山东、江苏、上海等省份的官方微信。通过构建分层传播体系,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系列不仅向受众传递重要的全国时政新闻,还提供属于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服务内容,在微信平台上百花齐放,影响力、号召力、传播力进一步扩大。
2014年底,微信官方出台新政策,放宽企业和机构的认证规则,只要企业具备资质,任何微信名都可以认证。这一政策也有助于微信公众号的分层传播,同一个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开设多个子账号,分工合作更加精细化。
3.更加注重优质内容的制作
2014年7月,微信公众平台首次公布文章“阅读量”和“点赞量”,丰富后台数据,旨在产生更多优质内容和创意互动。今年初,微信上线“原创声明”功能和抄袭惩罚规则,抄袭五次者将永久封禁,让更多原创作者受益,优化平台维权机制。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回应了长期被诟病的“微信抄袭风波”,也对微信运营者的内容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前微信平台“1个原创99个抄袭”的现象得到遏制,更加公开透明的阅读数据也打击了造假、恶意营销等行为。微信公众号需要更加专注于生产优质原创内容,并通过“阅读量”等指标吸引商业投资、监测传播效果。
4.拥抱商业化、生活方式化趋势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彭波曾在成都论坛上表示:PC时代,中国人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取新闻信息、表达观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网民上网更多是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互联网的政治属性明显降低。
确实,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个人生活,从事个人业务和社会经济活动,我国互联网应用正在向商业化、生活化转变。
在舆情生态变化的背景下,微信公众号的政治色彩和媒体属性正在逐渐退去。一方面,“微信十条”、“账号十条”等政策的出台,对微信公众号造成了很大冲击;另一方面,传统的内容生产本身将遭遇危机。
不以内容驱动也意味着微信公众号的下一步是充分发展O2O和B2C功能,在线上聚集用户,在线下运营。比如层出不穷的各类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必然会从线上走向线下。
5. 走向制度化
我们,翻译成中文就是“自媒体”,其实不太准确。如果说微博才是真正的自媒体,那么发展成熟的微信公众号,都越来越不像“自媒体”了。
一些微信公众号开始招兵买马、转型内容机构,比如徐大内,早年开设专栏,受到广泛欢迎,随后转战微信公众号战场,再次积聚了不小的影响力。但现在他力求“去个人化”,很少亲自撰写专栏,而是让团队成员生产内容,并整合资源成立“长沙鹿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发更多新媒体产品。不止徐大内,不少微信公众号开始注册为公司,走向机构化,成为小微企业大军中的一员。
运营过微信公众号的人都知道,个人运营微信公众号已经变得困难。这有两个原因,第一,随着微信公众号的爆发式增长,内容单薄的个人公众号很难在红海中脱颖而出;第二,随着底部栏目、微网站等功能的开放,对微信运营人员的技术开发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个人很难包揽内容、技术、维护等各个环节。
目前来说,经营好一个微信公众号,需要有高水平的团队持续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而这单靠一个人很难做到,因此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不得不走向去个性化、团队化运营。
6.抢占传统媒体广告资源
微信公众号的制度化、商业化必然会抢占传统媒体广告资源。
2014年,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出现负增长,而与此同时,互联网广告市场却迎来了发展的高峰。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444.9亿元,同比增长104.1%。一个佐证是,2014年初,海尔向纸媒发出通知,表示不再在纸媒投放硬广告,整个集团的广告策略向新媒体倾斜。
面对日益增长的广告市场,微信公众号也在积极抢占传统媒体广告资源,努力培养自身的自生能力。
除了常见的卖广告位、广告投放等形式,未来微信平台上精准广告技术、移动广告联盟等支撑体系将更加完善。它们的核心任务就是充当“中间人”,帮助高效精准地匹配广告需求和广告投放。比如腾讯的微信广告自助平台广点通,可以智能匹配广告主和微信公众号,广告投放形式是在微信订阅号图文消息页底部打开文字链接,按用户点击次数收费。广点通曾被称为2014年移动广告市场最大的黑马,清华大学一名硕士生每月可以从广点通为个人微信公众号赚取4000多元收入。
此外,自媒体联盟对自媒体进行业务投资,为企业或机构提供营销和传播服务,也抢走了不少原本属于传统媒体的业务。
7. 政策震荡
微信公众号在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政策波动,比如允许阅读量,但阅读量超过10万就被封;部分公众号允许每日多次发帖,但新人几乎不被允许;尝试过微社区,但一直不太火爆……
微信公众号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平台,更像是搬到了移动互联网的纸媒。它们可以每日推送,运营人员也能看到用户的反馈,但沟通不方便,用户之间难以交流。为此,微信曾尝试开放评论区功能,但一是只能呈现精选评论,难以形成互动氛围,二是容易让平台变得繁琐功利。微信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发布评论区功能,下一步会如何发展,还有待观察。可以预见,在微信上发布哪些功能,腾讯还会继续摇摆不定。
微信公众号已经进入疲软期,比如订阅号平均打开率只有10%左右,内容越来越没有趣味性。不过现阶段,基于微信的火爆程度和增长速度,微信公众号还不会过时,目前微信有2亿到3亿活跃用户,比俄罗斯人口还多,是聚集中国最大用户群体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