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收行业面临复工难题,智能催收机器人业务量上涨,行业或在危机中重塑

2024-08-29
来源:网络整理

追债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复工难度比其他金融行业要大得多。

他们面临着层层复工申请,还要准备足够数量的口罩,即便如此,他们可能也只能“部分复工”。

业内人士估计,目前仅有一半的追债公司复工,且复工后效率下降了30%左右。

因此整个行业可能只保留30%以上的收集能力。

受疫情影响,拖欠率不断上升,且由于催收能力不足,“拖欠率可能还会继续上升”。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三个月,90%的讨债公司可能会被淘汰出局。”不少业内人士对此并不乐观。

危机中亦有希望。

近期,智能催债机器人的业务量开始增多,也获得了积累数据的黄金时段。

讨债行业陷入危机,正在一点点重塑……

01工作起步困难

2月10日起,讨债行业开始陆续复工。

“现在只有不到一半的讨债公司在营业,只有三成左右的工作人员返工。”北京一家讨债公司负责人冯秀文只能推迟开工时间。

申请复工是一个繁琐的程序。

“我们与物管、工商、卫生等多个部门反复沟通,填写了十几份文件,才获准恢复部分工作。”讨债公司创始人丁华说。

所谓部分复工,是指只允许一半的员工来上班。

“公司有200多人,但物业只能发100张通行证,目的就是降低员工密度。”丁华说。

在获准部分复工的情况下,丁华发现,只有一半的员工能够来上班。

有的员工被困在村里,出不去;有的员工怕感染,“直接辞职”。

完成半复工前期工作后,丁华很快又遇到第二个难题——口罩。

2月11日,国家发改委表示,复工企业必须向员工提供口罩等防护用品。

“如果要复工,居委会要求我们先准备500个口罩。”四川一家讨债公司老板王一帆说。

但他们根本就买不到口罩。

通过多方渠道,丁华终于找到了购买口罩的办法,但这些口罩的价格却高得离谱。

“一只KN95口罩30元,我们公司100个人一天的口罩成本就是3000元。”但为了复工,丁华不得不花大价钱买了2000只口罩。

经过克服重重困难,丁华所在的公司终于在2月13日复工。

如今,20个工作站一排,只坐着10个人。

因为每天需要消毒两次,84消毒液的刺鼻味道弥漫整个办公室。

工厂里开着几扇大窗户,保持空气流通,温度太低,丁华只好让员工多穿点衣服。

所有员工打电话都戴着口罩。“说话很难清楚,呼吸也很难顺畅。有时遇到难缠的人,催债人就会慌忙摘下口罩。”

丁华很着急,冲上前要求他们戴口罩,“因为监管部门不时会来检查,看看大家的防护做得怎么样。”

一些追债公司选择让员工在家工作。

“我们公司原本计划采购一批口罩后就开工,但受疫情影响,公司所在的工业园区关闭,我们只能线上复工。”福建一家讨债公司员工说。

最终没能买到口罩的王一凡无奈之下,只好让员工在家办公。

但网上工作也充满困难。

“甲方公司不太同意,因为讨债公司的监控制度比较严格,在家办公很难监控,很容易出问题。”北京一家讨债公司负责人透露,自己曾因此失去两名银行客户。

即使客户能够理解,在家工作效率也不是很高。

“孩子让我陪他玩,我只能一边工作一边照顾他。”一位讨债员透露,现在他的实际工作时间只有以前的一半。

为了防止员工“迟到”,王一凡“几乎每天都要刷微信、刷钉钉,叫醒员工”。

为了让员工保持工作效率,他会隔一段时间检查员工拨打的电话数量,每天早晚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员工汇报工作进度。

多位讨债公司老板透露,在家办公导致效率降低30%。

“行业复工率只有50%,效率降低了30%,整个行业实际上只保留了30%多的催收能力。”丁华说,受疫情影响,金融逾期款呈上升趋势,而由于催收能力不足,逾期款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02生命危在旦夕

“不少甲方公司逾期货款已经超过两位数,目前还呈上升趋势。”丁华说。

不少用户表示,受疫情影响,自己失去了收入来源,还向讨债人发送道路封闭、村庄封城的照片。

有人甚至拿出温度计的照片来证明自己发高烧。

“讨债人没有办法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遇到自称受疫情影响的人,也要态度温和。”丁华说,否则,一旦被投诉,就会遭到“道德谴责”。

他认为,很多声称受疫情影响无法还债的人“都是在撒谎,从他们的语气就能听出来”。

“如果我们逼得太紧,人家会说我们冷血、没同情心,这种时候,我们只能温和地提醒。”王一凡说,如果对方态度不好,就只能挂断电话,第二天再打过来。

不少从业者认为,目前讨债行业处于“低迷状态”。

尽管有些人利用疫情逃避债务,但仍有人必须偿还借来的钱。

美亚分期市场运营总监乔丽香说,他们的一个客户,美容院和牙科诊所都关门了。

但他把自己和家人的所有钱凑在一起,支付了最低还款额。

复工难,催收率下降,让催收企业感觉到更加困难。

微信干瞪眼_微信干瞪眼如何拿好牌_微信干瞪眼可以开挂吗

“现在征收率降低了20%,征收的金额也减少了很多。”丁华发现,他现在要用原来三分之一左右的钱来养活和以前同样多的200名员工。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亏损,一个月亏损数百万,账户上的钱维持不了三个月”,他说。

近一半的讨债公司尚未复工,它们连“三分之一”的营收都没有,只能勉强维持。

“问题不是你能坚持多久,而是你愿意坚持多久。”在王一凡看来,及时止损很重要。

一些公司正在削减成本、增加收入,而另一些公司则已经开始裁员。

有的追债公司会跟员工协商是否可以打折,比如打20%、50%、35%等,甚至只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一些公司没有向无法返回工作岗位的员工支付工资。

一些追债公司已经开始裁员,计划待行业好转后再重新招人。

不过,有老板还是想维持这个队伍,“再培训一个讨债员的费用不会低于8万元。”

这期间,网上流传着一句笑话:

“公司通知我们,假期先是推迟到2月2日,然后推迟到2月10日,最后又推迟到2月17日。”

“最终,这家公司不复存在了。”

在贵州从事讨债工作的吴程程怎么也没想到,这个笑话竟然成真了,发生在自己身上。

2月10日,公司通知他开工时间将推迟。

几天后,他又收到一份通知:“由于市场情况不佳,公司决定倒闭。”

追债公司老板们希望甲方“根据实际情况降低KPI”。

“我们的一些客户不再进行评估,有的客户的工作量减少了一半以上。”有人说。

另一家追债公司老板称,他的客户对工作量做了小幅调整,但并没有什么效果。

丁华估计,这样的情况如果持续三个月,“90%的讨债公司都活不下去了”。

03智能收藏

当行业被逼入绝境时,新的活力开始涌现。

此前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的讨债机器人,近来却逐渐流行起来。

此前,催债机器人未能大规模普及,主要原因是初期效果不显著。

在兄弟圈里,流行着一个游戏,叫“猜猜他是机器人”。

当他们第一次逾期时,他们会通过接电话来调侃别人:“你是机器人吗?你怎么证明你是人类?”

面对长辈的调侃,催债机器人“一般三句话揭穿真相”,长辈要么不还,要么不还。

尝试过催债机器人的丁华甚至认为“用机器人催债,几乎跟发短信提醒还款一样有效”。

但现实中,机器人的收集效应显现较慢。

机器需要在不同的场景中反复学习、升级,才能越来越像人类,取得更好的效果。

因为前期效果不佳,很多客户放弃了,催收机器人的应用陷入了悖论:客户少,没有数据可滋养,行业进步越来越慢。

但现在人工催债已经跟不上,一些金融机构不得不重新将目光投向催债机器人。

“从正月初六到现在,已经有几十个客户来找我们洽谈合作了。”深圳一家智能追债公司老板闫松说。

市场需求正倒逼智能催收行业加快步伐、不断迭代功能。

闫松称,为了应对疫情的特殊情况,他们迭代了智能催收系统。

比如,如果债务人说自己病了,机器人在沟通过程中就会表现得更加温和。

同时,这一需求爆发期,给机器人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场景和时间。

闫松认为,疫情对于机器人来说,是一个黄金时期。

不仅是讨债行业,所有行业在被迫上线时,都会给智能化领域提供大量的数据“养分”。

因此,不止一位专家认为,疫情将推动“网络中国”的崛起。

疫情过后的逾期趋势目前处于M1(逾期一个月)阶段。

一般来说,收集机器人在M1中效率更高,因此在这个阶段有它们的“黄金时间”。

如果逾期付款进入M2、M3等阶段,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催收方式,比如纯粹的网上合法催收。

疫情就像一个齿轮,碾压着原有的传统产业链,推动着追债行业重塑。

*本文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线上直播课程☆

由于我没有与客户见面,我的业务停滞不前,影响很严重。我该怎么办?

如果你不会使用工具,难道只能在抖音、快手、微信社区里眼睁睁地看着吗?

从线下到线上,如何实现获客转化与专业服务并举?

微信管理、公众号采集、短视频采集课程现已上线,社群管理课程请关注明天下午2点的线上直播,在线向老师提问。

本文为原创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