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庄楚生教授团队调查庆元(黄田)方言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隅,以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良好、廊桥奇特、菌菇文化等著称,享有“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中国廊桥之乡”等诸多美誉。在中国方言学界,庆元方言也享有盛誉。早在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美国语言学代表团就来到华东师范大学座谈。会上,华盛顿大学罗杰·罗杰斯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庆元、泰顺方言是否属于吴语?从行政区划上看,庆元地处浙江、福建两省交界处,其方言在地理上也处于吴语和闽语的交界处,兼具二者的特点,因此当时认为尚不明确。后经颜益明等学者初步考察,确定庆元方言属于南部吴语。 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秋谷博之、太田斋藤等对庆元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庆元方言具有当时吴语才有的诸多特点,如中古全浊声母清化、清塞音向爆破音转化等,确立了庆元方言在吴语乃至汉语方言音系史上的地位。
此次调研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培养项目“吴语、闽语、徽语语音图像资源语料库建设与综合比较研究”的一部分,由浙江大学人文学科领军人才、国家语言推广基地执行主任庄楚生教授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李旭平教授带队前往清远。团队成员还包括4名博士后、2名博士生和1名硕士生。其中,国际教育学院教师吴健和硕士生胡文文均为土生土长的清远人。调研组于8月23日下午抵达清远站,随后赶赴黄田镇陈边村,探访发音伙伴。
调研组这次重点调查了庆元(黄田)方言,不仅是因为我们想更好地研究庆元方言内部的差异,更因为黄田镇是吴高基先生的家乡,有了本族语的督导,调查的准确性可以大大提高。黄田镇陈边村书记李奇峰提前为调研组联系上了合适的发音搭档。吴高基先生口音古朴,音色纯正,发音稳定,虽然年过七旬,但精神饱满,反应灵敏,性格随和,很健谈,是一个理想的发音搭档。在第一天的简单调查中,我们发现黄田方言和庆元县话差别很大,包括音系,都需要重新拟定。
为了方便录音,课题组邀请吴高基老师住在县城里。接下来就是紧张忙碌的方言调查工作。课题组每天8点半上班,晚上18点收工,有时还要加班到深夜。发音师吴老师克服各种困难,协助课题组完美地完成了调查任务。第一阶段的调查于9月3日结束。在为期11天的调查中,我们一共记录了清原(黄田)方言2400多个单字、2300多个词,对黄田方言的语音体系和词汇结构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课题组将整理所获取的素材,与吴建老师一起为下一步的语法调查做准备。在基础调查完成后,课题组将录制大量真实对话场景,并转录成文字和语音。所有素材最终将制作成语料库,向公众开放。
在清原方言研究史上,还有被北京大学李小凡教授称为“奇人”的吴世秋先生。1996年,他听说日本两位专家秋谷博之、太田斋来清原方言调查,激发了他研究清原方言的热情。他为此一发不可收拾,最终以自学成才的学者身份完成了120万字的著作《清原方言研究》。即便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如此庞大的篇幅也是不多见的。我们来清原调查方言,自然希望拜访吴先生。吴先生生前生活清贫,家境不大,研究团队人数众多,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国家税务局清原县税务局局长杨娟英和税务局干部、方言研究爱好者李国厚先生的大力支持,为他提供了讨论的场所。
吴世秋先生今年已经86岁了,看上去精神抖擞,他对庆元方言的深厚感情和全心投入实在让人感动。研究组高度赞扬吴世秋先生在收集、整理庆元方言资料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这是他多年来深入民间调查研究收集到的宝贵资料。同时大家也意识到,要想在吴先生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必须不断拓展视野,进行方言的比较研究。庆元方言中的很多现象乍一看让人很费解,除了结合县内本地方言,还要与周边的方言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真正掌握庆元方言的特色。
项目负责人庄楚生教授多年来一直倡导将方言研究与民俗文化相结合。项目组在博物馆馆长吴婷婷的带领下参观了庆元县廊桥博物馆和香菇博物馆,收获颇丰。第一天,项目组在黄田镇陈边村看到了始建于元代、民国重建的半路亭桥。庆元作为廊桥之乡,廊桥数量居全国之首。廊桥博物馆对廊桥的历史、建造工艺、审美追求、民俗活动等进行了深入介绍,让人眼前一亮。博物馆还专门设有体验区,可以亲手拨弄细木条,体验廊桥的结构。香菇人工栽培历史始于庆元,相传吴三公最早发明了“切花法”等栽培技术。蘑菇博物馆记录并展示了800年来独特的香菇文化。为了防止香菇技艺外流,菇农甚至逐渐发展出一种特殊语言“菇民语”。一份民国文献显示,清元县七成以上的人都是菇农。菇农到全国各地的深山里去栽培蘑菇。这个特殊的群体还衍生出许多独特的文化,包括用当地方言表演的“菇农戏”。蘑菇博物馆有600种不同的菌类标本,如果都配上方言发音和音标,那将比单纯的普通话更有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的《方言》杂志,已经连续发表了三篇关于舟山渔业词汇的研究论文。如果把蘑菇词汇全部收集起来,数量肯定更多。但现在随着新技术的推出,规模化生产早已取代了传统的菇农生产方式,所以我们需要找到老菇农,把这些栽培过程仔细记录下来。
在庆元调研期间,调研组得到了县政协、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税务局、县博物馆、黄田镇等部门和乡镇的支持和接待。我们深深感受到,全体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也从心底里为庆元方言感到自豪,愿意支持大家对庆元方言进行深入调研。虽然包括浙江大学团队在内的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庆元方言做过调研,但考虑到庆元方言内部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学术界对庆元方言的了解真的连冰山一角都还不够。目前,庆元方言资料大多集中在县城,通过这次对黄田镇的调研,我们发现县城内口音千差万别,还有太多前人较少发掘的方言点。此外,“蘑菇人的话”这种特殊的方言,也都十分吸引人。如前所述,自罗杰斯先生以来,关于庆元方言的性质一直存在争议。是庆元方言底层有闽语,后来主体被吴语所覆盖,还是庆元方言原本就是吴语,后来因为地处边界而融合了一些闽语成分?这个问题不仅对于理解庆元方言本身的历史至关重要,而且对于讨论吴语和闽语两大方言的历史关系也十分重要。目前学术界还难以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正如庄楚生教授所倡导的,抢救濒临灭绝的方言和民俗文化也是方言研究者的责任和义务。浙江大学全国语言推广基地也有意在清远设立工作站,未来将与清远进行长期深入的合作,共同发掘清远方言的宝藏,为清远方言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期待不久的将来研究团队能再次来清远开展研究。
轮廓:
庄楚生,福建平和人,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执行主任,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对客家话、粤语、福建话、粤北话等南方方言的音系有深入研究。长期关注濒危汉语方言,广泛收集、整理、研究海外汉语方言文献。
李旭平,浙江富阳人,理论语言学博士,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汉语数词句法语义界面研究》、全国社科项目《汉语方言有定量词语义语用互动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吴、闽、徽语视听资源语料库建设与综合比较研究》子项目《吴语视听资源语料库建设与研究》等多项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