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封杀微信的真正原因:掌控流量主权的历史渊源

2024-08-31
来源:网络整理

那么,当时淘宝封禁微信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一段更加遥远的历史说起——淘宝封杀百度。

2008年9月9日,淘宝宣布禁用百度爬虫,正式封杀百度,引发当年互联网界的轩然大波。

那么淘宝为何当时要主动断掉重要的流量来源——搜索呢?

答案是——交通主权。

当时淘宝还是纯粹的C2C商城,B2C的淘宝商城(后来的天猫)直到两年后的2010年才成立。

因此其当时的商业模式是纯粹的竞价广告模式,本质就是卖流量——即通过广告来控制不同产品的曝光排名。

因此在商业模式上与百度存在直接竞争。

当时,百度正蓬勃发展,正处于巅峰时期,但阿里巴巴担心的是:

一旦网民养成了“先上百度再买”的习惯,百度就控制了购物的入口,同时商家也会在百度上投放竞价广告,淘宝就成为了交易中心。

这显然会抢走属于他们本该有的利润,这是淘宝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才举起了禁令的大旗。

所以当时淘宝对百度的封禁,本质上是流量定价权之争。

是的,淘宝当时确实有这样的信心——

据第三方数据显示,2008年淘宝占据了中国C2C市场70%以上的份额,“上淘宝买东西”在当时就已经在网民中形成了强大的心智模型。

淘宝需要在流量份额和心智份额都还较小的时候,把百度扼杀在摇篮里,独享购物竞价广告的全部利润。

今天回头来看,这个策略也算是成功的。这个结论基于两点:

百度确实已经丢掉了电商广告这块蛋糕(如今百度的顶级广告主没有一个来自电商行业,这与作为重要收入来源的零售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淘宝确实从心智和流量两个方面都牢牢抓住了购物入口,这意味着封禁百度并没有造成流量的大量损失,想购物的人还是会来的。

回顾这段历史,就更容易理解淘宝为何封禁微信了。

1)首先,2013年此时,移动互联网还处于起步阶段,移动端交易仅占淘宝整体交易额的15%,占比相对较小。

淘宝首先确认,切断微信作为流量来源不会对其整体业务产生重大影响;

2)其次,最重要的原因是淘宝认为微信的流量是不可控的,商家一旦通过微信导流形成依赖,就会积累强关系。

也就是淘宝在微信上的商业关系会变成商家与消费者的社交关系,淘宝将失去对流量和商业关系的控制权。

这对于雄心勃勃打造电商操作系统的阿里巴巴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巨头需要的不只是流量,而是可控的流量。

3)再次,在阿里巴巴决定封禁微信之前,其实已经想到了应对之策:一方面在内部测试自己的种草平台“微淘”,另一方面重金投资新浪微博,开拓新的流量来源。

所以,淘宝当时底气十足,也效仿封禁了微信。

不过与百度遭封杀不同,这一次同样的剧本并未如愿上演,阿里的如意算盘并未实现,因为微信并不是第二个百度。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淘宝封禁想要成功的前提是,对方没有反击的能力。

对于百度来说,面对淘宝的封杀,虽然其当年也立刻推出了自己的电商平台——但是却完全不敌对手,没过多久就灰头土脸的关停了,没有在中国电商界掀起什么波澜。

因此,当时的禁令确实激起了百度的反抗,但是反抗没有成功。

而腾讯则不同,经过3Q大战之后,腾讯变得聪明了。

在拍拍、易迅的电商尝试失败之后,其彻底放弃了自己做电商的想法,干脆支持体系内的企业参与,大力支持京东、美团。

同时迅速投资了微信体系下、有赞等电商服务商,之后又迅速大举投资了微信体系下疯狂增长的拼多多,可谓是百花齐放。

没错,任何制衡策略都有其反面效果。当你举起一块石头时,你可能会击中敌人,也可能击中自己。

禁令肯定会给竞争对手带来打击,但也会给他们反击的动力。如果这种动力足够强大,它也可能对你产生反击。

(比如现在美国禁止对华出口高端芯片,是的,中国产业现状确实很艰难,但这也直接激发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强大动力和国家在金融政策层面的支持。一旦在阵痛之后取得突破,最终受害的必然是始作俑者——美国。我做得太过分了,住手!)

总之,今天的腾讯已经不是当年的百度,它通过大量的投入,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电商体系。

有品质电商的京东,有下沉市场的拼多多,有长尾市场的、有赞,还有基于内容社区的快手电商。

其在几乎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布局,某种意义上已经包围了阿里巴巴。

不知不觉,六大宗门已经快到达光明顶了。

与此同时,随着电商格局的变化,消费者对于网络购物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购物方面,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默认选择可能已经不再是淘宝、天猫了。

如今,阿里巴巴仍然是电子商务领域的老大,但它已不再是唯一的。

所以,就算淘宝不先封杀微信,微信也会封杀淘宝。

2015年9月的某个时候,也就是淘宝封杀微信的两年后,微信的淘宝入口页面的措辞被修改了。细心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微妙变化。

2015 年 9 月之前屏蔽页面的措辞

多年后,做出封杀微信决定的阿里巴巴绝对不会想到,今天要再一次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得到一个曾经主动封杀的流量入口。

没错,阿里巴巴如今面临着巨大的流量焦虑。

马云当年的那句话“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们用望远镜都看不到”,在腾讯这棵大树下,渐渐成长起来。

阿里眼睁睁地看着拼多多通过“帮我降价”这种最原始的方式在腾讯的社交体系内疯狂扩张,却因缺乏关系链而无能为力。

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打造自身用户体系内的关系链,以突破腾讯全方位的社交封锁。

但从结果来看,阿里巴巴的一系列努力并未取得成功,腾讯依然牢牢掌握着中国网民的强社交关系。

这一切,都源于阿里巴巴的流量焦虑:帝国的流量池不够用了。

这从阿里巴巴财报中获客成本的飙升便可验证。

阿里巴巴如今面临的境况是,中国两大流量黑洞:微信与字节跳动,都在致力于搭建自己的电商体系、另起炉灶,而各自都不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更重要的是,电商购物的路径也在悄然改变:

过去是“我有需要,所以我下订单”;

如今已经变成了——“朋友、专家推荐了,所以要下单”、“浏览之后觉得有意思、好玩,所以要下单”。

前者的购物起点是淘宝天猫的搜索框,而后者的购物起点可以是任意APP的任意页面。

阿里的铠甲是前者,阿里的弱点是后者。

残酷的事实是:随着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后者变得越来越重要。

至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阿里与微信的和解对阿里巴巴的重要性,微信的流量开关就像是流量大坝上的一个阀门,给焦虑于流量的阿里巴巴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毫无疑问,阿里巴巴非常擅长电商流量运营,一旦微信打通,阿里巴巴必然会用尽所有产品力和运营力,把这个巨大的流量池挖掘到极致。

如果我们保守估计,只要阿里巴巴能在微信上取得相当于拼多多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增幅,对阿里巴巴来说就是一次极其巨大的胜利。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7月份消息爆出后,阿里巴巴股价在开盘前大幅上涨,用金钱投票才是最现实的资本。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阿里巴巴对互联互通如此热衷了。

但这个阀门到底能不能打开、怎么打开、打开到什么程度、打开多长时间……在双方开放计划正式实施前,都留下了巨大的问号。

阿里电商支持微信支付,对腾讯来说意味着什么?

要想让腾讯打通传播链条,阿里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如果真如传言,阿里电商支持微信支付,那么对腾讯来说绝对是一份大礼。

既然是大礼,为何腾讯的态度却比较冷淡,不够积极?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在腾讯帝国的背景之下,腾讯的支付业务意味着什么?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腾讯支付业务的基本概况:

在腾讯的财报中,支付业务其实并未单独列出,而是一般归入“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2019年起披露)范畴,其中“金融科技”指支付相关业务,“企业服务”主要指云服务。

那么这部分收入的占比和趋势是怎样的?

我们先来看一张腾讯收入结构变化的图表: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图表由德邦证券研究所制作。2019年单独披露前,图表中的数据被替换为“其他收入”。

腾讯支付中心充q币_腾讯充值q币_充腾讯q币支付中心怎么退款

可以看到,“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在过去几年明显有着非常高的增长率,从2015年的5%增长到了2020年的29%。

就是这个业务的增长速度非常迅速,它的份额​​已经接近整个腾讯的三分之一了。

好的,下一个问题是 -

是的,“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很重要,但你怎么知道其中有多少比例是“金融科技”(即支付服务)?也许大部分是由云服务贡献的?

不用担心,虽然腾讯没有在财报中直接披露二者的占比,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间接披露的数据做出合理猜测,腾讯有时会在财报中不定期披露云服务收入数据。

例如2019年Q4财报显示,腾讯2019年全年云服务收入达190亿元,那么2019年腾讯“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总收入到底是多少呢?

答案是1014亿,其中差额的824亿就是“金融科技”的收入。

因此很明显,腾讯云服务占比还是非常小,“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还是主要依赖来自支付的“金融科技”,占比高达81.3%。

所以结论就是,以支付为中心的金融业务,规模大,增速高,在腾讯整个版图中非常重要。

好的,现在我们明确了金融业务在腾讯版图里的位置,我们再来看看金融业务的构成,腾讯的金融科技业务从大模块上分为支付业务和金融业务。

支付业务可以分为社交支付和商业支付业务两部分:

社交支付有红包、转账等,这些支付是没有盈利的;商业支付是指向商户收取支付费用,商业支付又可分为线下支付和线上支付。

金融科技业务主要包括贷款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和保险业务。

贷款业务包括消费贷款产品—分期(未全面开放)、现金贷产品—微粒贷、小微企业贷款—微粒贷。

好的,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腾讯支付业务的组成部分,那么问题是——

这些企业中哪一个最赚钱?

答案是商业支付,也就是线上线下向商家收取的交易费用。

据德邦证券研报《腾讯金融科技深度解析》显示,商业支付收入占腾讯金融及企业模块总收入约69%,贷款、理财等其他衍生业务仅占11%。

(数据来源:德邦证券《腾讯金融科技深度解析》,注:这只是一个估算,并非精准数据。我认为这个估算具有很大的可信度)

我们来对比一下支付宝的收入结构:

据蚂蚁集团招股书显示,2020年支付宝商业支付收入占比为35.9%,贷款、理财、保险等其他衍生业务占比为63.4%;

因此从营收上看,腾讯主要依赖核心支付收入,支付宝则主要依赖衍生收入。

同为支付工具,二者的收入结构为何差别这么大?

有人说,是因为微信很克制,不会刻意推一些和社交不直接相关的贷款、金融服务。

这个答案正确吗?

应该说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腾讯的征信能力弱于支付宝,因为腾讯的在线交易数据量小于阿里巴巴,而征信能力代表着贷款等衍生业务的风控能力。

阿里巴巴可以通过大量的网络交易数据对一个人的财务状况做出相对全面的描绘,腾讯的交易数据虽然在增长,但客观上还是落后于阿里巴巴。

风控能力代表着对坏账的控制能力,没有风控能力的全面提升,腾讯也不敢大规模推进贷款、理财等衍生业务。

只要你步子稍微大一点,坏账就一定会增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阿里巴巴的优势,它掌握着核心交易的多维数据,这些数据的价值挖掘构成了极高的护城河。

不少业内从业者对阿里巴巴的全力收购策略颇有微词,认为与腾讯“投资但不控制”的策略相比,阿里巴巴不够聪明。

但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阿里想得很清楚:

其全采集的战略出发点是获取全面的数据,其占用的用户时间较短,如果数据维度还很小,那么对其发挥自身的协同效应就极为不利。

当然,马老板也不傻,他对数据协同有着很深的理解,推动大数据概念在中国广泛普及的《大数据》一书的作者涂子培就曾经在阿里巴巴工作过。

相比较而言,腾讯在这方面确实逊色不少:

虽然腾讯能够因京东、拼多多、美团等消费者交易中使用微信支付而获得支付数据,但支付数据本身的维度非常单一。

同样是200元的支出,无论是用来买一盒方便面,还是买一张古典音乐会的门票,意义都是完全不同的。

而对于更细粒度的消费、商品数据,商户与支付机构在数据上是隔离的,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腾讯的征信能力。

总结一下:微信支付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向商户收取的商业支付,由于征信和风控能力相对较弱,贷款等衍生服务的收入贡献暂时相对较小。

以上我们简单比较了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收入结构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把视野放宽一些,看一下整个支付市场的整体格局。

据艾瑞咨询及易观数据显示,微信支付于2013年上线,并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强势上涨,至2018年左右,双方市场份额均趋于稳定。

我找到的最新数据是:

从支付类GMV数据来看,艾瑞咨询的结果是支付宝55.6%、微信支付38.8%;而易观的数据则是支付宝55.39%、微信支付38.47%,完全是双寡头的局面。

更精细的维度——

微信支付在支付笔数上领先支付宝,而支付宝在平均单笔支付金额上超过微信支付;

同时,从支付类型来看,微信支付线下领先,支付宝线上领先;

好的,下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市场结构是如何产生的?

这要从网络支付的基本逻辑说起,请记住支付行业的一个简单的结论:支付场景决定支付市场份额;

腾讯的支付业务财付通其实早在2005年就已成立,但为何在微信支付推出之前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成功?

答案是——缺乏支付场景。

单纯充值Q币购买各种钻石这种简单的场景无法支撑强大的支付工具(腾讯通过拍拍推动电商支付场景失败)。

当时,支付宝依托淘宝在中国电商市场的统治地位,市场份额一度超过80%;

那么,微信支付诞生后,创造了怎样的支付场景?

这一场面并非从天而降,而是经过一系列激烈的局部战斗才赢得的。

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之战,至今仍绝对是商战中的经典。

1)首先,微信红包上线,这个被马云形容为“偷袭珍珠港”的产品创新,在春节期间影响巨大,让3000万人轻松绑定银行卡。

2)其次,投资滴滴带动出租车大战。打车场景频率高、覆盖面广,腾讯支持的滴滴和阿里支持的快的烧钱总量“接近海湾战争”。

3)再次,腾讯扶持美团、拼多多两大超级代理商,推动线上支付;同时独家对接麦当劳、星巴克,入股永辉超市、万达商业,推动线下支付。

4)最后,我们推出了“绿洲计划”,通过代理商的大力推广,降低线下商户费用,巩固我们线下支付地位。

回顾这些关键举措,我们会发现,“打造场景”其实也是微信支付一直在做的事情,而这些动作也直接决定了微信支付的市场地位。

微信支付团队在2019年年会上荣获腾讯内部最高“创始人奖”,此前获此殊荣的团队还有“微信团队”、“王者荣耀”团队。

好了,现在我们弄清楚了支付业务在腾讯的现状,支付市场的格局,以及决定支付市场的核心逻辑,我们就可以观察这次可能出现的“阿里电商支持微信支付”具体会带来哪些影响了。

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1. 是肥肉还是烫手山芋还不得而知

显然,微信支付在GMV的市场份额会提升,腾讯的商业支付收入显然也会提升,但这对腾讯来说真的是好事吗?

不确定。

微信支付在互联互通后只需拿下支付宝8%的市场份额,其GMV份额就将超越支付宝,同时微信支付在支付笔数上也已经超越支付宝。

这样才会真正成为支付市场的领导者。

考虑到支付宝在上市公告后面临的巨大监管风险,这种监管压力也会落在腾讯的身上,这是腾讯不愿看到的。

因此,阿里的这份大礼究竟是福是祸,至今仍不得而知;

2. 时间站在腾讯这边

微信支付的优势在于线下,劣势在于线上,即便没有互联互通,随着腾讯生态电商业务的稳步增长,微信支付在线上支付的份额仍将不断提升。

这也是腾讯不着急做互联互通的原因之一,即腾讯认为时间站在自己这一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阿里巴巴在B2C市场的份额正在逐步下滑,而腾讯旗下的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等公司合计的市场份额则在逐年提升。

因此,对腾讯来说,“你现在愿意给我的东西,我其实不需要你给,几年后我就能得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