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使用指南:如何避免过度消费及梳理名下卡片

2024-08-31
来源:网络整理

1. 简介

从六年前开始写海淘,我一直刻意回避信用卡话题。主要原因是我的读者群大多是年轻人,过早接触这类金融产品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今天之所以把这些内容拉出来,某种意义上是个人记录总结的需要:我名下的第一批信用卡快到第一个有效期了,感觉是时候整理一下手头的卡了。借此机会,我简单记录了一些感想,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我知道自己在经验和资产上与卡牌行业的大佬们差距很大,所以如果真的需要特别专业的内容,请去别处看看。这部分内容更多的是讲我逐渐入门的过程,以及遇到的一些坑。

信用卡作为一种金融工具,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信用消费的本质很容易导致过度消费,过度杠杆带来的资金和精神压力也不容小觑。但我们都知道,国际信用卡几乎是海外购物,尤其是海外网付的必备品。合理利用信用卡的免息期带来的灵活性远胜于某项政策,而随之而来的各种权益也确实提升了生活和旅行的体验或节省了成本。此外,在面对意外导致的大额开支时,它提供了一个成本略高却能避免很多麻烦的选择。

当然,由于我使用卡的主要目的是海外购物,所以本文也将重点介绍海外购物。

2. 选择并申请卡

很多信用卡或者常旅客博主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我也不例外。可以说开卡/留卡的决定就八个字:宁有不有,强有弱,优势互补。

这里我想先介绍一下卡位这个概念,其实很简单,当你打开钱包、卡夹,存放卡片的地方是有限的,总有一些卡需要放在常用的位置,而有些卡只能放在抽屉里。这个现象的背后其实对应的就是持卡成本。我们要清楚,每一张卡都是有成本的:除了最直观的年费,信用占用、盗用、逾期管理等风险也不容小觑。所以我的想法是,保证每一张卡都是不可替代的(对于刚性年费卡来说,使用的权益价值确实大于支付的刚性年费)。

只有长钱包才能容纳 12 张卡,即便如此,你仍然需要一个可容纳多张卡的卡槽

(但是,如果我的卡太多,我不需要随身携带每张卡。我只需使用 MUJI 卡夹将卡片放在抽屉中即可。)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相信大家对商场里的信用卡促销摊位都有很深的印象,开卡赠品往往有行李箱、各种厨房用具等,某种程度上它对银行来说意味着一个新账户的价值,也代表着你可能直接或间接承担的持卡费用。

相信在座的也有一些人和我一样,在刚开始资质不太好的时候,会选择用普通的银联卡比如XX青年卡作为敲门砖。这其实是上述地方卡申请的主力卡种,之所以门槛低、推广力度大,显然是因为优惠几乎为零。对于消费者来说,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在非注册人、资质较差的前提下积累消费记录,方便办理真正需要的卡。因此,这类卡往往是入行后最先被取消的。

那么除去这些卡,对我来说,真正值得保留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突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JCB,因为日本可以破很多锁,对我来说单卡就很有效了。再比如避免DCC(动态汇率,比如和日本亚洲的自动兑换,特点是换算后汇率差额巨大),在东南亚用AE卡。

返现:这个主要是指境外支付(国内今年的返现卡应该是广发鱼和浙商红利卡,我没用过所以这里就不说了)。最出名的应该是建行的8%和建行MUSE的额外返现。还包括各种1%的蚊腿卡。之所以单独说,是因为蚊腿强度低但往往每笔交易都有返现,而高比例返现往往有额度限制,甚至出现只有银联/VISA渠道有盈余的情况。

福利:说实话,国内真正有福利的卡基本都是白金卡,年费硬性规定。而且逐年缩水,肉眼可见。这也是需要“放手”或者“消费降级”的核心领域。而且这些贵卡的福利,无非就是休息室、机场接送、部分酒店打折、体检或者挂号等服务。能办白金卡本身就说明收入不错,那么每年真的需要这些服务吗?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当然,如果放宽一点,酒店和航空公司联名卡、汽车卡(加油卡)之类的也可以算。当然这个要看福利和利用率,灵活选择。

火:典型有砖家银行、农行、建行。特点是拿卡难度大(比如银行总数/持卡人限额),一旦取消重新申请甚至会被“反噬”(重新发卡会被封)。所以留着无年费的卡或者刷几次就能免年费的卡也不错。

以上大部分卡都有重合之处,比如返现卡本身就是突破卡,白金卡本身可以参与海外返现。同时也有不少限制,比如部分返现卡不参与积分等等。另外每半年权益可能会调整一次。对于年费硬性的卡,复查很重要。这就是常说的“占人便宜,别被人占便宜”。

至于具体的申请建议,比如开头提到的间接救国方式和银行限额,后面提到的火卡或者恩怨问题等等,请自行搜索。一般来说,记录好的银行更容易办卡。但即便从海外购物的可行性来看,我们的目标也不只是办卡,对吧?

3.日本网购(含线下)的支付方式

说实话,在我的知识库里,关于如何在日淘中配置卡,我不知道已经更新了多少个版本。直到现在,我仍然无法给出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因为没有人会向非关联方透露他们的风控条件是怎样的。所以,在这里我只能根据我所知道的,给出一个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行的解决方案。

对于大多数网站或者线下门店来说,一两张非银联信用卡就足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了。其中,最好是单品牌卡(因为兼容性明显好很多),两张卡不要是同一家银行的,如果其中一张是JCB,另一张最好是Visa/(ps日本线下场景,只要考虑国内线休息室,还是值得考虑带JCB金卡或以上)。另外,出乎常理的是,由于AE在日本大力推广,兼容性相对较好。

从锁区经验来看,相信经过这么多年反复提及,大家对JCB绕过方法应该不陌生了。至少日本地区可以支付这一点可以解决相当多的问题(eg)。如果遇到日本网站锁区,可以先试试JCB。不过JCB也不是万能的,就我个人经验来说,某张名牌卡(砖头银行人像猫)被封了,但是其他银行的单标都畅通无阻(可能是3D认证出了问题)。有些情况下,JCB完全不支持,毕竟是V/M的第二选择。

如果真的极端,情况是锁区,不支持JCB,其实也有好几种,第一种也是最简单的,就是支持其他支付平台,比如最常见的 Pay和 Pay,这个基本上相当于没被锁。我也用过(日本联通)来付话费(日本很多手机卡都是后付费的,绑定话费支付就相当于扣钱的时候直接从支付卡上扣钱)和便利店支付,当然后两者显然需要人在日本才行。在线下的情况下,还有一种更通用的方案,就是用公交卡支付,可以相对容易获得,尤其是/可以直接加入钱包并用国内信用卡充值,甚至支持银联。

题外话:提醒一下,日本的公共交通卡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是可以互通的,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的公交车和铁路完全不支持公共交通卡,所以需要特别注意。

另外,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就是使用虚拟卡。

我接触的第一张日本虚拟卡是 Visa 预付卡,又称 Line Pay。这是一张可以通过 Line(日本微信)生成,并在日本便利店用现金充值的卡。当然 Line 的日本注册本身就需要日本手机号。而对于非日本永久居民来说,获取日本手机号已经非常麻烦了。(有兴趣的可以参考 Kong Kong 的文章,【从零开始的本地教程】1.解决日本手机号问题)这个东西其实是类似于留学生或者刚拿到身份,办理信用卡遇到困难的人的一种应急措施。

最新了解到的真正可行、支持民众迂回救国的虚拟卡,就是全日空的ANA Pay、丰田的以及加密货币结算,这个可以参考孔孔的文章:【从零开始的现场教程】3.解决日本支付方式、日本信用卡以及另外一篇我随便找的文章:日本虚拟信用卡申请完整流程:

但有过经历的人可能知道,虚拟卡的使用讲究一步一个脚印,今天运作良好的平台明天是否还能继续生存下去,甚至平台本身也有可能要调整业务,小平台更容易出现隐私泄露甚至跑路、冒用等风险,使用时自己权衡利弊。

然后画面就变了。在人民币国际化、中国爆发式购买的大背景下,如果海外门店(主要是线下)同时支持微信、支付宝、银联支付,经验是优先选择这三者往往更划算。单从汇率上看,微信天天有惊喜,银联的汇率往往比国际卡组织要低,而且没有额外转账和DCC二次兑换的坑,海外支付活动往往更给力。当然这需要根据卡和活动情况(尤其是活动额度数量)灵活安排。

要比较各个卡组织的汇率,主要方法是将当地货币兑换记账货币+记账货币兑换人民币两个汇率合并计算。兑换记账货币时会产生所谓的卡组织转账费。其中根据卡的不同,有的会实时自动兑换成人民币,​​有的只会实时兑换成记账货币,还款时再用人民币还钱。如果单纯考虑实时兑换,可以参考类似的汇总网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