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布2023 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如何从报告中看出基础设施的范畴?

2024-08-31
来源:网络整理

上个月底,央行发布了《202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原文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如果只是单纯地罗列数字,那我们和其他公众号没什么区别,而且他们也有专职编辑,可以第一时间抄袭推送数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从央行的报告中看出点别的东西。比如现在很多单位喜欢说自己或者自己的系统是基础设施,但如果国家不承认,那只能叫自娱自乐。

如何判断一个系统是否合格为基础设施?标准也很简单——离不开它不然社会运行效率就会明显降低。另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关注监管机构每年发布的“年度报告”。以支付行业为例,从《202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1]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民银行将支付系统分为两类。一类是人民银行清算中心系统,可以理解为人民银行清算中心直接运营维护的底层系统;一类是其他支付系统,它们或多或少与上述底层系统相衔接,满足各行业多样化的支付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清算中心系统

中国人民银行清算中心系统包括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跨行网上支付清算系统、本外币支付系统。

大额实时支付系统虽然名称里有“大额”,但实际上既能处理规定额度以上的大额支付业务,也能处理紧急小额授信业务。在业务处理上,大额支付指令实时逐笔发送,资金全额结算[2]。大额支付系统闭市早,节假日不上班。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2022年大额支付系统实际运行时间为250个工作日。银行内支付系统[3]均可接入大额支付系统。服务于资本市场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全国银行间外汇交易系统、全国银行间拆借交易系统等业务系统均需接入大额支付系统。中国银联的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也需接入大额支付系统。如果机构在交易过程中余额不足,也可以在日内通过质押国债或透支的方式先行完成交易。

小额批量支付系统虽然名字里有个“小”字,但系统全年无休运行。大额支付系统关闭时,一般会适当提高单笔交易限额,确保完美替代。平时,除了实时借记、定期借贷、集中收付等没有限额外,系统主要为规定限额以下的业务提供汇兑处理[4]。同时,顾名思义,在业务处理方面,支付指令是分批发送的,资金轧差清算[5]。系统会从银行等机构收一批交易再进行处理,因此用户感知到的时效性略逊于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服务民生的集中收付中心业务处理系统、全国综合业务服务平台等都需要对接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帮助我们完成社保、公积金的支付处理。

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是全国性的网上银行系统,所以又俗称“超级网银”,以区别于各家银行的网银。该系统不仅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接入,也允许非银行持牌支付机构接入。系统主要功能是支持网上支付等新兴电子支付业务的跨行(跨行)资金划转处理。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是对大、小额支付系统的补充,各家银行在APP、PC端的网上银行大部分接入此系统,跨行支付、跨行账户信息查询、网上签约等都可以通过此系统实现。在实时性方面,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堪比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在运行时间方面,系统可与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一样全年运行。

境内外币支付系统负责外币支付指令的接收、存储、清算和转发,对参与方的支付指令进行实时逐笔清算后,将结算指令提交结算银行按币种、按环节进行结算。在业务处理方面,支付指令实时、全额结算,从发起清算行到接单清算行通常在1分钟内完成。该系统满足了我国境内商品和劳务交易多币种支付的需求。与大额实时支付系统相似一点是,该系统并非全年249天运行,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2022年该系统实际运行时间为249个工作日。

其他支付系统

其他支付系统包括银行自有业务系统、银联跨行支付系统、城商行清收支付清算系统、农信行支付清算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银联清算平台等。之所以叫其他支付系统,并不是因为它们不重要,而是因为它们一般都接入上述人民银行清算中心系统,运行维护者也不是人民银行清算中心。

银行内部业务系统并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所有银行各自行业业务系统的总称。银行内部业务系统主要处理本行客户与本行客户之间的交易,以及本行客户与本行之间的交易。如果收款方和付款方持有的银行卡是同一家银行的,则可以通过银行内部业务系统实现。如果银行拓展的商户和付款方持有同一张银行卡,线上线下的消费交易也可通过内部业务系统完成。我们一般把这种交易称为“本行代本行”交易,也就是银行直接代本行处理这笔交易,所以不需要向外部系统支付费用,可以为银行节省不少成本。

银联跨行支付系统主要处理银行卡跨行交易信息传输和交易清算业务。由于银联下设国际子公司银联国际,因此系统可以处理境内和境外的银联卡跨行交易。当然,非跨行交易也可以通过银联系统进行传输和清算。最简单的方式是将费率设为0。在与底层系统的关系上,银联一般以持牌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既可以接入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处理银行和非银行收单机构等机构之间的双向资金划转,也可以接入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处理收单机构与商户之间的单向资金划转。将银联系统置于大额和小额系统前面的意义在于:一是能够高效处理信息流,拥有专业的银行卡资金流处理能力;二是本身就肩负着全国联网的重任。作为市场化的机构,它承接各行各业的各类支付需求,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发送给大、小额系统,大大减轻了大、小额系统的压力;三是能够明确地分流机构之间、机构与商户之间的支付需求,让大、小额系统得到它们原本想要的东西。

城市银行清算支付系统主要处理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村镇银行等城市金融机构的跨行资金转账业务。上述区域性金融机构可通过该系统接入数字人民币互联互通平台,可以简单理解为服务于省级以下、农村以上业务范围金融机构的“小银联”。

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主要为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清算和信息服务。农信社作为比城市商业银行更接地气的金融机构,服务的是广大农村地区。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连接了近8万家这样的金融机构,可以理解为农信社的“小银联”。同时,该系统还可以对接银联,让农村地区也能享受到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主要处理跨境人民币业务,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性支付系统。境内直接参与银行可通过专线接入系统,境外直接参与银行可通过专线或通过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等通用网络接入系统,间接参与银行可通过直接参与者接入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本身可与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对接,为境内外金融机构及中国人民银行允许的其他机构提供投资者委托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服务、数据处理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及其他相关业务,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和服务[6]。

网联清算平台主要处理非银行支付机构发起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上支付业务。网联成立的初衷是为了降低支付机构挪用资金的风险,杜绝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直接对接的信息黑箱隐患。其成立的背景是,移动支付在国内发展过于迅速,支付机构的交易信息并不掌握在任何国家机构或国家基础设施性质的国有企业手中,如果仅靠企业自律,风险将无时无刻不在掌控之中,这对于一个重视金融稳定的大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网联处理涉及银行账户的支付业务,是因为目前支付账户之间尚不能互通。在中国,几乎每张银行卡下都有“银联”标识,但支付宝和微信账户上却没有“网联”标识。支付宝的余额和微信的零钱无法在线使用,因此网联处理的业务大部分还是支付机构银联卡业务的转接清算。网联平台处理的线上支付业务不仅指线上业务,也包括线下的移动支付业务,平台绝大部分业务来源是微信和支付宝的断网直连交易。在底层系统对接方面,中国银联与银联类似,可以接入大额实时支付系统,中国银联能处理的交易,一般中国银联也能处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竞争关系。但由于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微信和支付宝的大部分交易暂时会交给中国银联处理。

了解了中国最重要的支付系统之后,中国支付的大格局也就逐渐展现出来了。接下来我们结合支付处理的三大标准化流程——交易、清算、结算,了解所有系统都无法回避的上下游关系。

贸易

交易主要由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支付机构承担,对于个人而言,交易大致相当于支付,交易流程包括支付的产生、身份确认、支付工具确认、支付能力确认、指令发送等,支付宝、财付通、工行、建行等商业银行都可以作为交易环节的服务提供方。

清算

清算包括转账和清算两个部分。转账是传输并记录机构发送的交易信息,以完成交易的授权和确认。清算是指对支付信息进行统计、汇总计算、按对象和维度排序,得到需要转账的货币资金数额,明确机构间资金转移的方向,即在结算前解决机构间谁欠谁的问题。清算服务一般由专业的清算机构提供,中国银联、网联平台是最接近个人日常消费支付的清算机构。

沉降

如果说清算解决了机构间货币资金实际转移之前的信息流问题,那么结算解决的是事后的资金流问题。在结算环节,央行或商业银行在完成参加机构的资金检查、账务确认后,完成货币资金的最终划转。人民银行的大额、小额系统就是做这个工作的。到了结算环节,支付流程已经告一段落。

至此,中国支付体系的图景基本已经梳理完毕。除了央行每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中提到的系统外,中国还有各种各样的支付系统。未列入的系统要么通过接入所列系统完成支付处理,要么由于交易量小、重要性不高、替代性强等原因,暂时无法使用。当然,央行每年的支付体系报告也与时俱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数字人民币等系统将成为年报中的后起之秀。

[1]

[2]

[3] 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

[4] 初始限额为5万份,自2019年11月28日21点起调整为100万份

[5]

[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