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选调生李思同:编程代码解决老人核酸登记难题

2024-08-31
来源:网络整理

只需一个人、一份表格、三台电脑,大约五个小时就能将1400多人的信息录入健康云端并生成二维码。

在老年人居多的社区、乡村,健康云核酸登记信息的重复、大规模录入成为难题,如果48小时内出现两次核酸筛查,“人海战术”“通宵加班”成为关键词。

与此同时,在上海西郊的一个村庄,一名中选学生也为此感到担忧。不过,这种困惑没有持续多久,他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敲代码、写程序,创建了一个健康云自动生成核酸登记二维码的程序。从此,志愿者们再也不用手动输入老人的核酸登记二维码,大大提高了效率。目前,该程序已在近百个村庄和社区推广。

用编程代码解决老年人核酸登记难题

3月15日,上海选拔生李思桐收到青浦区练塘镇通知,他所在的东齐村将于3月20日进行全村核酸筛查。“年轻人大多去城里了,村民以老人为主。”摆在李思桐面前的难题是如何解决全村800余名老人的健康云码扫码登记工作。

“老人要么不会用手机,要么没有手机,要么手机比较旧,很难自己用健康云登记核酸。”当天,李思桐和同事们使出了“笨办法”,利用自家健康云里的“无人员”功能,给老人逐一登记,“要录入的信息很多,身份证、住址、姓名等,很繁琐。”

李思桐算了一笔账,一个技术熟练的人手工录入一个老人的信息大概需要一分钟,如果一个村子有1000人,两个人连续录入至少需要9个小时,“效率太低了”。

在手动录入一些居民信息后,李思桐发现这是一份高度重复的工作,除了数据不同,基本项目都大同小异。“整个流程很简单,无非就是填数据、生成二维码。”李思桐说,这种无限循环让他想起了编程,也看到了自动化的可能性。

有了这个想法后,李思桐立即付诸实践,当天下午就回到办公室编写程序。几个小时后,程序完成并测试成功。“其实并不复杂,只需要做一个自动输入输出的程序,在特定的地方加上‘按钮’,就可以让程序生成二维码、截图、保存等。”李思桐说。

这一程序成功简化了繁琐的预约登记工作。现在,为老年人生成核酸登记二维码,只需要准备好村委会已有的“人口信息表”。程序可以模拟熟练操作员的工作,自动点击下一步,40秒内生成预约登记码。

东崎村1400余人(含年轻人)的核酸登记码,仅用一个人、一张表、三台电脑,大约5个小时就能完成。

项目延伸至上海市四个区近百个村庄。

核酸筛查通知下发后的几天,李思桐在中选生微信群里经常听到其他中选生说“好辛苦”。李思桐优化了核酸信息自动登记程序,3月17日,他将程序和源码文件打包“扔”到群里,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好评”。

从那天起,这个故事在莲塘村居民群里迅速传开。张莲村、双岭村、菁华村、郑浦村、万塘街道、小郑街道等纷纷赶来线上线下咨询。回去实践时,郑浦村在半天内就成功为数百名老人自动生成了二维码。不少村、社区也纷纷前来学习经验,表示“要早谋划,做好今后的工作”。

李思桐说,他没有对这个程序的电脑运行环境设置壁垒,“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初衷就是为了方便大家。”李思桐告诉记者,现在,青浦、嘉定、闵行、浦东等区近百个村、社区都已经在使用这个自动化程序。

李思彤表示,还会继续优化第一版方案,比如二维码生成需要“健康云”性能稳定的情况下才能成功,因此夜间人流较少时成功率会更高。另外,由于成功率并非100%,需要50人一组人工核对,然后对二维码生成失败进行人工补充。

“技术层面并不难,难的是将需求与技术对接起来。”

李思同今年26岁,202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计算机语言是他的爱好。

大学时期,他对编程很感兴趣,自学了各种计算机语言,比如C、C++等,也学过。或许是因为接触的比较多,李思桐在工作中习惯性地从技术角度去思考问题。

今年1月,他被分配到维护社区云,需要将上千条数据录入系统,当时他花了两天时间,创建了一个自动录入程序,核酸登记的自动化程序也是以此为基础。

他还对乡村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可视化,以乡村地图为底图,通过区块化的方式,将采集到的房屋、地形、人口等大量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出来,一目了然。

不过,李思桐坦言,自己的电脑水平并不是很好,“我是个菜鸟,不如技术大牛。”其实,更重要的是发现需求,并用技术把需求对接起来。李思桐说,“尤其在基层,我们需要有人用技术去思考、去解决现实问题。”

澎湃新闻记者 龚涵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