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是读书行业的领头羊,它最大的成就是让正版阅读体验第一次超越了盗版,还有疯狂的折扣……”
微信读书今年以来的快速进化,让微博科技博主@评论尸 感叹,“多终端、无障碍、社交的微信读书,有称霸电子书市场的野心,没有对手可以对抗”这样的界线,已经越来越近了。
首先,微信阅读实现了多端同步,这是微信做得不好的地方——电脑版、手机版、iPad版、墨水屏版一应俱全,覆盖各类读者的每一个阅读场景。而像掌阅、多看等走软硬件一体化路线的APP,则面临诸多制约,至少无法登陆其他墨水屏设备。这就给了微信阅读结盟的机会,用开放的联盟对抗封闭的孤岛。
其次,微信阅读实现了无障碍的正版电子书阅读体验,无限量阅读卡“雨露均沾”十分厚道。而且,即使过了几年,全平台阅读的体验也还没有竞争对手跟进。这或许是因为微信阅读给了出版商极其丰厚的授权费用,会员订阅带来的收入超过了单本书销售的收入。
由于没有竞争对手能像微信读书那样花钱,它正在成为电子书市场最大的“买家”,越来越多的新书被独家发行。当然,垄断对出版业来说不是好事,但长期来看,“坏后果”可能会显现。
最终,经过反复探索,微信读书逐渐找到了社交与阅读、隐私与分享之间的平衡点。近日,“微信读书APP自动向微信好友开放阅读记录被一审判侵权”案引发舆论关注,值得关注。微信读书方面表示,“经确认,相关功能此前已迭代优化,优化后的版本更加尊重用户的选择权,并对相关社交功能进行了强提醒。”
在社交阅读和私密阅读之间,微信读书如今给了用户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无论是想静静地读书,还是以书结交朋友,无论是想心无旁骛地沉浸在小说中,还是在字里行间激发“思想”,各种阅读类型应有尽有。所有的读者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想要的。
在最新更新中,微信读书又放出了“大招”:支持通过电脑导入本地文档。这意味着它的自我定位不再仅仅是一个电子书商店,而是一个一站式的阅读平台,无论是正版图书还是线上资源,都能充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这一举动不仅透露出微信读书的野心,也表明它唯一在乎的是用户规模和用户使用电子书的时长,而不是电子书市场的健康发展。
虽然多看阅读凭借强大的本地文件阅读能力收获了一批粉丝,但对于一家电子书店来说,这种向盗版资源敞开大门的做法还是有点难以解释。
三个月前阅文合同纠纷案中,微信读书因被指变相“让网络文学免费”而成为作家们批判的对象,如果越来越多的读者用微信读书作为网络文学资源的阅读器,它是否会再度陷入争议?
早在几年前,就有用户猜测微信读书何时会“闭网”,毕竟它不可能一直“免费”,总有一天它会“露出真面目”,挥起镰刀砍向那些离开的人,那些不开门的读者将收获一大笔钱。
今年以来,微信读书不仅加快了占领市场的步伐,也加快了“收网”的步伐,想尽一切办法将免费用户转化为付费会员。
几个月前,微博科技大V@微信读书 也曾称赞“微信读书真是个好东西,我不用花钱就看了十几本书,感觉就像腾讯的一个公益项目,真是造福社会。”上周,他却在微博发文称“微信读书免费无限卡收紧了吗?刚才看不了书,买了年卡。”
当然,更多读者注意到,微信读书的广告弹窗越来越频繁。弹窗频率也体现了其对变现的焦虑。有用户表示,一小时读书要关闭广告十几二十次,严重影响阅读体验。
这不仅是微信读书诱导用户付费的手段,也可能是筛选用户的一种方式,近年来“免费”成功帮助网络文学实现了“用户下沉”,用户规模也从几千万扩大到几十亿,因为有大量用户宁愿花时间看广告也不愿付费。网络文章可以“免费”,电子书也能“免费”吗?微信读书也在尝试做商业模式。
除了烦人的弹窗广告,微信读书还有另一个绝招:它限制书架上的图书数量为 500 本。虽然 500 本图书听起来绰绰有余,但对于将其用作“在线图书馆”的人来说,这还不够。对于重度读者来说,这是一个真正的痛点,因为在这样的免费书店里闲逛很容易变成像仓鼠一样的囤积者,不知不觉中就收集了成千上万本书。
无论是弹窗广告,还是书架限制,微信读书都在逐步削减免费用户的权益。这个过程足够谨慎,像是一次渐进式的用户粘性压力测试。不过,做了这么久的“公益”,开始“闭网”,已经超出了很多“心有余悸”的用户的预期。
如果说视频网站可以用热剧、综艺吸引用户加入,音乐平台可以通过灰度播放列表来推广会员的话,阅读平台就没有这样“刚需”的爆款内容,只能通过限制功能、干扰体验来提高付费率,意味着步步都要忍受用户的冷眼。
微信阅读多年培养的免费用户是否能够成功“转为常客”,用户粘性是否能够跨过付费门槛,会员模式是否是电子书市场的出路?今年或许会揭晓答案。它终于奏效了,但对于市场上的出版商来说,数字阅读市场的未来仍不明朗,“免费”电子书对纸质书销量的冲击仍难以应对。
如果未来免费阅读的大门慢慢关闭,你会成为微信读书的付费会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