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回收,这一曾经被手机店老板看不起的生意,现在又流行起来了。
王宽是河北一家电信公司的老板,拥有十几家门店。以前,他只认为回收是一门“废金属”生意。在卖一部新手机就能“赚1800元”的年代,王宽从未想过,快50岁的他要坐在柜台前,为一部不到1000元的二手手机讨价还价。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中国手机市场已经跌至十年来的最低点。根据IDC发布的报告,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为2.86亿台,同比下降13.2%,创历史最大降幅。
最先受到影响的是那些原本以销售手机为主的线下门店,当手机换机潮放缓,需要支付租金、支持员工的实体店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生存之道。
回收一直是手机流通链条中利润最高的环节之一,由于回收的产品千差万别,这是唯一一个可以两头赚钱的生意,只要找到好的渠道让商品流通起来,就可以从同行和消费者两头赚钱。
盯上这座金矿的不只是零售店,批发商也想从中捞一笔。在国内最大的二手手机集散地华强北,二手手机批发商杜云龙也对界面新闻表示,自己以前只做转卖生意,今年也开始尝试回收。“回收的潜力现在才被打开到冰山一角,未来我们或许要靠它来在手机市场赚钱。”
利润是新机器的十倍
在手机行业,回收业务能赚钱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过去,这被认为是一门麻烦的生意:中国手机消费者对回收的认知度不高,教育用户和市场需要花费很大力气。回收手机质量良莠不齐,定价和销售都很难。最重要的是,过去新手机好卖,很少有人愿意关注二手手机。
但当新机销量大幅下滑时,利润空间更大的回收业务便火了起来。不止一位店主向界面新闻透露,他们目前正在加大回收业务的人力和资金投入,把回收当成主业。“如果还靠新机差价赚钱,他们早就破产了。”
王宽手头有两家店开始做手机回收生意,其中苹果授权体验店生意最好,每月收六七十台机器,每台倒卖能赚三四百元利润,这个利润相当于卖新手机的三倍、安卓新手机的十倍。目前他只雇了两名员工做回收,除去人工成本,几乎“保底赚钱”。
一家大型连锁商贸公司的二手手机业务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在其全国数百家门店的网络中,回收业务的利润贡献目前已经超过50%,超过了新机、配件等所有增值业务的收入。
据灼识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二手消费电子产品交易总额为11亿元,其中手机12亿元,同比增长22.7%;二手消费电子产品交易量达2.191亿台,其中手机1.709亿台,同比增长12.8%。二手手机交易量的快速增长反哺到了回收市场。
回收门槛不高,业内人士形容是“摆个摊就能干的事”。回收一般分为收机、试机两个步骤,收机讲究说技,试机流程相对规范,几乎不需要学历,几天的短期培训就可以上岗。
短视频流行起来后,他们甚至不需要摆摊,通过在抖音、快手上讲好笑话,就能通过粉丝的粘性获得稳定的机源,价格也更灵活。在深圳华强北,很多背包客流行的生活方式是,只要完成一个回收生意,成功转卖,赚到的几百块钱就能养活自己一天。
正因如此,回收市场非常分散,几乎谁都能分得一杯羹。万物新生(爱回收)集团总裁王永亮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即便是爱回收这样的头部平台,市场份额也不过20%左右。
大量的手机回收都发生在线下,导购可以在消费过程中向用户灌输回收意识,并通过以旧换新等措施鼓励消费者交出旧机,这也是实体店切入回收行业的机会。
定价是一门科学
作为非标准产品,不同品牌、不同质量、不同型号的二手手机回收转卖时价格弹性很大,这也是商家能赚大钱的地方。
商家收到一部手机后,一般会先检查外观、基本功能,然后再检查是否有拆解、维修的痕迹。划痕、屏幕破裂、镜头模糊、电池健康度……在这个过程中,手机的估值会随着瑕疵不断下降。如果没有明显瑕疵,一部手机新的估值最多也就20分钟就诞生了。
接下来手机会立刻进入竞拍阶段,如果手机状态良好,商家会自己出手,因为这样可以最大化利润;如果手机状态一般,则会在同行中流传,如果没有人“拿走”,手机最终会被放到拍机堂、欢集下等竞拍平台上,等待出价最高的人拿下。
想要多赚钱,拿到“好货”是第一步。苹果手机无疑是二手市场的主导力量;国产手机中,搭载“绝版”麒麟5G芯片的华为/魅族、P40系列最抢手,部分折叠屏、保时捷合作款更是一机难求。此外,OPPO A5、小米11、 K40等也是二手市场的热门机型。
车型只是决定价格的一个因素,交易是否值得,更多的取决于发掘销售信息、谈判技巧以及准确的定价。
二手手机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同的人,价格会有很大差异。杜云龙经常有这样的经历:一位顾客有一台基本功能完好的华为Mate 30 Pro,专卖店的系统给出的估价是1100元,但在华强北,很多人出价超过3000元。他花了3300元回收这部手机,最后以3700元成功售出。
定价环节非常考验渠道商的能力。得益于爱回收、回收宝等专业平台的存在,二手手机在市场上能换多少钱已经有了相对成熟和规范的评估流程。对于渠道商来说,开价过高会导致利润缩窄,开价过低又容易导致客户弃单,因为总会有人出高价。
小卖家不用担心价格问题。杜云龙告诉界面新闻,很多人会去大平台拿个预估价,然后上调百元,这样既能留住现有客户,又能赚取几百元的小利润。但如果商家想扩大规模,这种粗略的定价方式肯定会被淘汰。因为交易量越大,资金占用就越高,手机行业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造成价格的快速变动。
王永良认为,市场价格竞争力的背后,是整个供应链的能力支撑,团队效率、机台检验能力、销售渠道、周转速度等都和最终利润息息相关,如果要把回收当成一项长期业务,供应链能力的整合与提升必不可少。
从野蛮到规范
虽然手机回收已成为经销商追求的新兴业务,但从普及率、行业规范化程度等方面来看,该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
在中国,每年产生超过4亿部二手手机,其中80%以上处于闲置状态。根据中证咨询提供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二手手机正规回收率仅在2%-4%左右,国内交易的二手消费电子设备相对于流通的消费电子设备数量的渗透率仅为4.2%,而在美国则在20%-30%的水平。
“很多用户没有这个意识,比如我买了新手机,旧手机就必须扔掉。如果回收成为像吃饭订外卖一样的一种生活习惯,那可以说这个行业真正迎来了爆发。”王永良说,用户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需要在线下交易等高频场景对用户进行引导和教育。
厂商也在加速这种意识的转变,华为、苹果、三星等手机企业都推出了以旧换新服务,并提供500元至1000元不等的补贴,这本质上是一种促进新机销售的做法,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者更换旧机的意识。
但在官方渠道之外,回收一直是一个野蛮生长的市场,从早年华强北以新机为广告的翻新机,到如今价格差价巨大的二手手机市场,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不仅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也为暗箱操作创造了相当大的空间。
二手手机中有些小故障消费者肉眼难以察觉,机器检测软件也无法检测出来,比如主板问题导致手机隔几天就重启一次。如果是系统无法检测出的小故障,很多商家在发货时不会主动告知消费者,用户发现后也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诸如此类的小动作,会极大影响用户对二手手机的信任度。
王永亮说,“回收行业市场很大,低成本赚钱并不难。但要想行业稳步发展,行业各个环节必须规范,否则二手市场永远也不会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