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网购经验的朋友都知道,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利益,电商平台都会“冻结”消费者支付的款项,在商家为消费者服务完之后,商家会将属于商家的资金进行结算。然而,消费者支付的款项在平台上就安全了吗?不一定!今天我们就来深度了解一下代收代付服务的合法性。
众所周知,大部分电商平台在为交易双方提供交易中介服务的同时,也承担着代收代付的角色,甚至在他们起草的平台服务协议中,都约定消费者和商家授权电商平台代收代付,平台本身作为代收代付业务的主体,完全取代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角色。但根据现行监管规定,符合开展代收代付业务资质的机构包括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而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应该包括相应的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或银行卡收款等业务范围。代收代付业务一般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自有结算设施接受客户委托,代为办理指定资金收付的业务。不过,据小猫了解,目前大部分电商平台并不具备持牌资质,开展代收付业务属于违规行为,严重者可能涉嫌非法经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资金支付结算业务,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应当以非法经营罪论处。另外,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九条第三款关于非法经营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追诉数额,为200万元以上。因此,非金融机构非法提供代收代付服务,达到犯罪数额200万元以上的条件,即涉嫌非法经营罪,将承担相应的刑事法律责任。
目前,电商领域普遍面临代付这个顽疾,单纯依靠牌照拿下合规显然不太现实。一方面,国家对支付牌照的申请、办理有诸多限制,另一方面,即便是绕路拿牌(获取)也难以如愿。既然如此,是否意味着电商平台将因代付业务不合规而难以继续经营?
央行明确提醒商户选择有资质的银行卡收单机构合作,通过银行的资金托管能力帮助平台规避“二次清收”风险。作为多家银行的技术服务商,早在2015年就与招商银行、邮储银行、银联商务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打造针对平台型电商交易结算问题的全方位分账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实现了支付+分账的闭环管理,以及收付服务的合规生态。当用户在线完成支付时,资金不再经过平台,而是进入银行进行封闭管理,在整个交易周期内,平台无法篡改交易数据、挪用资金,真正保障了消费者和店铺的资金安全。
综上所述,大家对于代收代付业务是否合法,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随着监管政策的出台,电商平台应该充分认识到分账接入的重要性,想方设法加快接入进程。借助第三方技术服务商的力量,这也将是合规最快捷、成本最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