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报道:
在过去的24小时内,蚂蚁IPO中止令业界与投资者震惊,在资本市场的表现给予了最直接的回应。美东时间周二,阿里巴巴在纽交所收盘跌逾8%,市值跌至7726.49亿美元,较上一交易日收盘价,其市值隔夜缩水近68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603亿元)。与此同时,阿里巴巴(-HK)在港交所的股价周三收盘下跌7.5%。以港股股价计算,其市值较昨日收盘价蒸发逾489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241亿元)。金融老虎注意到,这也意味着,昨晚蚂蚁IPO触礁后,阿里巴巴在美港两地市值24小时内蒸发逾8800亿元。
蚂蚁IPO突然刹车拖累金融科技股
目前,在美上市的互联网金融概念股,普遍开展的是辅助借贷或者联合借贷业务。受此影响,中概股互联网金融概念股盘中也出现大幅下跌。上周五刚刚登陆纽交所的金融科技独角兽陆金所控股也遭遇重创,昨晚纽交所开盘跌逾10%,收跌8%,再度跌破13.5美元的发行价,市值跌至309亿美元,一夜之间蒸发近28亿美元。而前一交易日,陆金所刚刚扭转首日破发发行价的局面,收于13.8美元,对应市值336亿美元。
与此同时,乐信金融科技(LX)一度下跌近13%,但随后反弹,收跌3.78%。三六零数字科技(QFIN)下跌2.42%,收于10.49美元,宜信科技集团(NYSE:FINV)下跌1.48%,收于2.47美元。
今日港股市场,蚂蚁集团概念股日内全线下跌,但收盘收复失地。云锋金融(.HK)收跌5.4%,报3.49港元;阿里健康(.HK)日内下跌4.8%,小幅收高,报20.8港元;阿里影业(.HK)、亚太科技控股(.HK)日内均有所下跌,但收盘价与前一交易日基本持平。
A股市场,与蚂蚁集团相关的股票集体走弱,截至收盘,英诺集团(.SH)跌9.28%至6.16元,易联科技(.SZ)跌5.17%至11.19元,新科大成(.SZ)跌4.12%至11.63元,恒生电子(-CN)也跌超2%。
此外,金融科技概念股也表现不佳,蚂蚁集团保荐机构市场也受到一定影响。其中,蚂蚁集团招股书中提到的中金所(-CN)、中信证券(-CN)、华泰证券(-CN)、申万宏源证券(-CN)、中银证券(-CN)均低开下跌。不过截至收盘,股价均有所反弹,华泰证券跌2%,中信证券、申万宏源跌幅收窄至1%以内,而刚刚上市的中金所(-CN)表现顽强,收盘涨幅扩大至6.8%。
有人认为,蚂蚁的业务会导致内地金融风险过度集中。蚂蚁到底是“金融巨头”还是“科技巨头”?市场人士指出,蚂蚁上市估值约3120亿美元,相当于其2021年预期市盈率的31.4倍。其关联公司阿里巴巴的预期市盈率为27.6倍,蚂蚁同行的市盈率为45倍。但如果从银行角度看,比如工商银行的市盈率只有6倍。换言之,如果蚂蚁成为一家“金融机构”,其估值将大幅降低。
专家认为,经过这次事件,市场需要重新评估涉及金融业务的科技公司,在现价买入上述股票并不合适。金利丰证券研究部总监黄德基表示,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都有贷款业务,与传统银行无异,只是包装在一个网络中。如果中央决定将它们视为金融公司并严格监管,这些公司的发展速度将放缓,各界都需要重新评估这些公司的价值。他认为,阿里巴巴今天的下跌只是反映了蚂蚁未能上市的事实,但基于上述观点,其股价仍有下跌空间。蚂蚁未能上市可能对腾讯的微信支付有利。他认为,腾讯面临的因素与阿里巴巴相同。
此外,东兴证券香港研究部总监陈凤柱表示,若蚂蚁再次上市,公司最大的“金蛋”小贷科技业务或将不被纳入,蚂蚁估值必然缩水。但是否值得再次认购,仍需持续关注事态发展。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投资者可能会被要求重新确认订单,而通常很少有人会这样做;或者交易被搁置一段时间,等待问题解决,”这位资本市场顾问和前投资银行家表示。“这对该公司以及其他希望在香港和中国大陆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来说都是一个重大打击。”
保守估计蚂蚁再上市或推迟半年
蚂蚁原定于11月5日上市,但上交所昨晚突然发布消息称,蚂蚁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等高管接受有关部门监管约谈,其所处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重大事件等重大事项,可能导致其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或信息披露要求。根据科创板规则并经征询保荐人意见后,决定暂缓上市;随后在沪港两地交易所公告,暂缓上市计划。《经济日报》评论称,蚂蚁推迟上市彰显其维护投资者利益的坚定决心,近期围绕金融监管和创新的讨论引发监管层关注。
上市前不到36小时突然叫停IPO。港媒报道称,蚂蚁集团暂停上市这一爆炸性消息必将载入金融史册。随着蚂蚁集团宣布暂停A股和H股上市,蚂蚁集团执行董事长井贤栋于11月3日晚间召集集团中高层紧急会议。据相关报道,接近蚂蚁集团的人士透露,出席紧急会议的均为蚂蚁集团P9级以上高管。会上提及“暂停”后,保守估计蚂蚁集团重新上市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
据新浪科技报道,接近蚂蚁集团的人士表示,井贤栋在会上态度相对乐观。井贤栋向与会人员解释,监管主要是征求意见,蚂蚁需要尽快满足征求意见所涉及的具体要求。井贤栋当晚还称,蚂蚁IPO募集的资金将全部返还给投资者,包括战略投资者和通过支付宝投资的散户投资者。蚂蚁集团再次申请上市时,将重新申请“新上市”。
按照蚂蚁集团此前公布的IPO价格计算,蚂蚁总市值高达2.1万亿元,有望创下史上最大IPO纪录,新股上市冻结资金高达20万亿元,创下A股上市公司最大市值新纪录。但上市前夕的紧急停牌实属罕见,这将给蚂蚁集团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20万亿元新股上市资金如何归还、部分基金公司发行的蚂蚁相关上市基金如何处理等。
市场关注的是,蚂蚁集团暂停上市是否会引发金融科技公司的重新估值,从而深刻改变整个行业的运营逻辑。这一切都将成为蚂蚁集团暂停上市公告后市场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此外,关于蚂蚁集团暂停上市对计划参与战投新基金的影响,支付宝客服近日回应相关问题称,由于蚂蚁集团A+H上市计划暂停,这只基金原计划参与蚂蚁上市战略投资的部分也相应暂停。目前,所有基金均已成立完毕,基金运作不受影响。后续若有更新消息,基金公司和蚂蚁集团将通过公告进行披露。
据目前消息,上交所用的是“暂停”而非“取消”上市的措辞,并称将与公司及保荐人保持沟通,这意味着下一步重大事项处理完毕后,还会有进一步安排,待补充披露后即可再次上市。不过,如果再次上市,其估值会如何?有分析人士认为,预计整体认购反应肯定不会像这次那么好。
虽然现在预测蚂蚁集团后续剧情显然为时过早,但毫无疑问,蚂蚁集团上市暂停是对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的一次重要考验。蚂蚁集团估值、发行价是否需要重新协商、战略配售基金是否会延期或取消、后续投资者热情是否受到影响等问题都将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席俊阳昨日接受港媒采访时表示:“A股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一家成功发行股票但最终未能上市的公司。因为发行成功意味着公司的股票已经卖出,融资已经完成,社会股东已经持有股份。如果突然退市,就相当于宣告发行失败,融资金额要退还给股东,到时候问题就比较严重了。”他认为,鉴于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部门也会对此谨慎处理,预计不会轻易撤销其上市资格。
在奚俊阳看来,对于蚂蚁来说,如果想重启A股上市进程,不仅要补充说明材料,还要与交易所特别是监管部门进一步沟通,因为暂停上市并非因为上市材料不足或缺失。他表示,理论上,相关重大事项确实有可能阻碍蚂蚁上市。即便科创板发行上市门槛相对“宽松”,但前提是申请人必须合法合规。如果蚂蚁在某些方面达不到合规要求,自然可能“失去”上市资格。
前资深投行人士、内地资本市场专栏作家王先生表示:“停牌不代表取消,最终上市只是时间问题。但随着网络小贷新规出台,蚂蚁集团有责任解释其业务受到的影响。在规则面前,蚂蚁集团不应该得到特殊对待。这就是注册制的运作方式。”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解决重大问题后稳妥上市比仓促上市更有利,对公司发展更有利。提前彻底消化监管风险和市场风险,有利于提高公司透明度和可信度,同时也能增强投资者信心,形成投资者友好的上市公司。至于蚂蚁集团未来的发展,需要认真研究和充分披露重大政策变化的会后事项,这对公司经营和投资者投资都有重大影响。如果金融科技监管环境持续变化,最悲观的预期是蚂蚁集团将率先重新评估金融科技估值,不排除金融科技泡沫破裂的可能。
蚂蚁集团将退还超1万亿港元认购款
昨晚,蚂蚁集团发布致歉信,称对给投资者带来的困扰深感抱歉,将按照两家交易所相关规则妥善处理后续工作。今天上午,蚂蚁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暂停H股上市,并退还香港公开发行的申请资金。蚂蚁集团还表示,将就发行上市的下一步事宜与港交所、上交所及相关监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及时披露相关信息。据了解,H股的认购资金超过1万亿港元。
根据公告,香港公开发售的申请款项(连同1.0%经纪佣金、0.0027%香港证监会交易征费及0.005%香港联交所交易费)将分两批无息退还:2020年11月4日(星期三),向全部或部分未被接纳的申请(根据公司进行的初步抽签及分配而确定)发送白表电子退款指示/退款支票/退还退款(“第一批退款”);2020年11月6日(星期五),向所有申请(仅限于第一批退款中不可退还的部分)发送白表电子退款指示/退款支票/退还退款(“第二批退款”)。
蚂蚁集团指出,由于首批退还的款项与全部或部分不获接纳的申请有关,而H股上市暂停发生在向应获得首批退还款项的申请人作出退还安排之后,因此蚂蚁集团无法一次性退还所有申请款项。蚂蚁集团亦认为,撤回退还安排并在稍后退还申请款项不符合申请人的利益。因此,将如上述及退还公告所述,分两批退还款项。
蚂蚁推迟上市,对利用保证金贷款认购新股的香港投资者而言“伤痕累累”。据报道,申万宏源(香港)周一称,已向两名客户发放合计约27.8亿元人民币贷款,用于认购蚂蚁和信达生物(香港)的IPO。如今蚂蚁上市推迟,预计这两家投资者将损失逾百万元保证金利息。蚂蚁H股IPO将回笼逾1.3万亿元申购资金,其中近5000亿元为保证金。按年均3.2%利率计算,保证金投资者将损失约2.6亿元保证金利息。
耀才集团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徐逸彬昨日表示,蚂蚁先宣布暂停A股上市,后又暂停H股上市,相信交易所及监管部门考虑到若只继续H股上市,A股停牌,对投资者不公平,H股终于宣布暂停上市,将是百威亚太(1876)的翻版,退还本金安排稍后推出,至于散户孖展交易的利息支出,应该不会退还。
不过,另一家券商富途证券则发布公告称,针对蚂蚁集团IPO突然中止,富途证券决定免除所有参与客户的认购费及所有银行融资利息,相关费用全部由富途承担。
今天下午,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因应蚂蚁集团宣布暂缓在港交所主板H股上市计划,蚂蚁集团股票期货推出日期将延迟。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称,知悉蚂蚁集团已将暂缓在港推进H股上市计划的决定通知联交所,并已发布公告解释原因。发言人称,联交所曾处理认购期届满后决定不予进行的IPO,监管机构会确保退还申请资金的安排有序进行。发言人提到,有关事项不涉及系统性风险,不会影响香港金融体系稳定和市场有序运行。
此外,针对蚂蚁集团暂停“A+H”上市,香港证监会表示,证监会的重点是确保公开发售及所有相关事宜(包括任何延期及退还认购金额)公平、及时和有序地进行。任何推迟或取消IPO的决定均由公司根据当时情况与保荐人磋商后作出,相关因素可能与公司有关,也可能无关。
香港金管局发言人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资金进出香港属正常现象,金管局多年来已在金融及银行体系中建立起强大的缓冲和抗震能力,银行体系十分稳健,流动性充裕,金管局有信心、有能力维护香港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
据悉,蚂蚁集团在港IPO已冻结资金约1.3万亿港元,为香港IPO中冻资额最高的一次。市场预计,随着蚂蚁IPO资金解冻,市场将大幅“泛滥”,香港金管局或增发外汇基金票据,以回收回归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按照原计划,蚂蚁A、H股合计募资逾2700亿元人民币,为全球史上最大新股发行规模。
蚂蚁信贷业务受到监管环境变化的影响
昨日,蚂蚁公告中所谓“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变化”,或与蚂蚁集团在IPO前夕遭四大监管部门联合约谈有关。此外,11月2日晚间,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公开征求《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也可能是其“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征求意见稿,大部分网络小贷公司的业务范围将被限制在其注册地的省级行政区域内,只有“极少数”网络小贷公司经银保监会批准后可以跨省经营,由银保监会直接负责监督管理和风险管理。此外,网络小贷公司注册资本门槛被提高到10亿元,跨省经营的网络小贷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0亿元。更重要的是,《暂行办法》还要求,开展联贷业务时,单家对网络小贷公司的投资比例不得低于30%,从而限制了网络小贷公司通过联贷方式拓展的贷款规模,这对联贷业务将产生巨大影响。
不少从业者认为,新规的发布意味着网络小贷业务将开始受到严格监管,监管要求将开始参照消费金融牌照等传统金融机构。意见的监管范围涉及蚂蚁的两大核心贷款产品——花呗和借呗。业内人士指出,像蚂蚁这样的从事金融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可能既要受到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约束,又要受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借助阿里巴巴庞大的电商生态,蚂蚁集团推出了支付宝、余额宝、花呗、借呗、相互保等多种场景化产品,业务延伸至信贷、理财、保险等传统金融领域。稍有金融常识的人都知道,金融的核心是风控,而风控的核心是数据。蚂蚁站在数据金字塔的顶端,这些数据显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花呗、借呗是蚂蚁集团信贷业务的两大支柱。据蚂蚁集团招股书显示,2019年,蚂蚁集团营收1206亿元,其中数字金融科技服务费收入677.84亿元,占比56.2%;2020年上半年,这一占比提升至63%以上。其中,数字金融业务分为小微贷款(花呗、借呗、网商贷)、理财、保险三部分,2020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285.86亿元、112.83亿元、61.04亿元。
此外,微贷科技平台营收占蚂蚁集团总营收近四成,也是蚂蚁集团最大单项业务,且这一占比逐年提升。微贷科技平台主要产品有蚂蚁花呗、蚂蚁借贷、网商贷。2019年,微贷平台贡献了蚂蚁总营收的34.7%;今年上半年,该业务营收占蚂蚁725亿元营收的39.43%。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郭武平表示,“花呗”与银行信用卡业务基本相同,但分期手续费高于银行,与其普惠金融理念不符,实则“普惠而不惠”。年轻人尤其是还款能力较差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地使用蚂蚁花呗,蚂蚁金服应承担社会责任,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安永新兴市场金融科技业务负责人、驻新加坡的 Ho 表示:“随着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受监管的金融服务机构向科技公司提供服务,监管机构面临着三种选择——像监管现有企业一样监管科技公司;修改现有法律以应对新模式和供应商;最后制定一套新法律来监管科技公司。”“每个国家都采用了这三种选择的不同组合,以实现稳定金融服务生态系统、保护消费者和维持市场竞争的最终目标。”
蚂蚁集团“四两拨千金”之举,编织“普惠金融”之梦却被叫停上市。抛开银行体系传染风险,还有两组数据耐人寻味。一是招股书披露,截至6月底,该集团向小微企业经营者提供“经营性贷款”4217亿元,但消费性贷款仅有1亿元;二是消费性贷款花呗、借呗标榜“日利率低至0.04%以下”,但据业内测算,年化日利率仍高达14.6%。
根据银保监会《关于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工作的通知》,小额贷款公司通过银行借款、股东借款等非标准化融资形式募集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倍;通过发行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标准化债权资产募集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蚂蚁两只“金鹅”未来业务规模或将大幅缩水,势必影响集团未来盈利和估值;此外,如果银行和ABS的“水管”被掐断,如何防范坏账风险是一大挑战。
有港媒评论称,不管马云的“一个真正为未来着想的全新金融体系”是坑爹还是生不逢时的英雄,对于一批借了所有保证金买新股,最后却意外失去兴趣的香港散户来说,沃伦·巴菲特的忠告“那句”值得铭记。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曾在2017年说过:“金融是看谁寿命更长,而不是看谁短期内跑得更快。”在全世界都像直升机一样撒钱的时代,这句话同样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