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符号也能成为呈堂证供?江苏高院:已写入判决书

2024-09-01
来源:网络整理

余轩撰

如今各种社交平台、通讯软件中,表情符号随处可见,很多人认为,合理的使用表情符号会让表达更加生动,表情符号堪称聊天的“灵魂”。

然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近日发布的一篇公众号文章指出,微信聊天中人们经常使用的“点赞”功能

“, “好的

”和“太阳

”被写入了判决书,这意味着,这些表情被当做“法庭证据”的案件已经出现。

图片来源:江苏高院

据江苏高级人民法院司法文献网搜索,2018年以来,全国范围内使用表情符号作为证据的案件共计158起,其中2018年8起,2019年23起,2020年66起,2021年61起,增幅明显。

1. 表情使用不当易引发纠纷

文章发出后不久,相关话题#微信表情符写据#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表示“以后再也不敢发表情了”。也有网友在评论区解读使用相关表情的罪过:

图片来源:微博

具体涉及哪些情形?江苏高院列举了相关案例:

可以看出,在日常聊天中,如果表情符号使用不当,甚至恶意使用,引起纠纷,表情符号也是法官采取的证据之一。

2. 表情符号的含义和有效性难以确定

此外,也有网友表示“我不知道有些表情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如果我想表达的和官方的解释不一样怎么办?”

据了解,即便是同一个表情符号,在不同的移动设备上也会存在显示差异,比如苹果iOS系统中的“尴尬的笑容”表情符号,在安卓系统中则显示为“开心的笑声”,这很容易造成双方的误会。

不同平台上的“微笑”,来源: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对此,江苏高院也提及了表情符号在司法鉴定实践中的难点:

1.表情符号的解读主观性很强,缺乏统一的标准,法院难以准确“翻译”当事人的真实意思;

2. 不同法院对表情符号是否具有证据价值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在一起仓储合同纠纷案中,广州中院认为,表情符号是有助于表达心情、情感、观念的视觉图像,不能仅凭表情符号就认定为法律上的承诺,因此法院不认为当事人发送的“OK”构成承诺。

该表情表示同意。

然而,在一桩民间借贷纠纷案中,厦门中院却认为,根据日常沟通习惯和聊天内容,当事人发送的“OK”

”该表情视为同意对方请求,并据此作出决定。

法院发现,存在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表情符号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典型的是“笑脸”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个表情就是“哈哈”的意思,有“讽刺”等负面含义,但在长辈眼里,却是一种亲切、友好的微笑。

图片来源:微博

因此,由于微信表情符号的含义存在多种解释,这也提醒大家在涉及到个人利益或交易时,尽量用文字表达重要信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

最后,你在聊天时最常使用的表情符号是哪一个?你觉得它代表什么意思?欢迎留言交流~

参考链接:

--- 结尾 ---

推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