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疫情
6月27日0—24时,全省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无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解除医学观察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
2020年1月21日至2022年6月27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183例(本土病例2972例,境外输入病例211例),无住院病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例(境外输入病例2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80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80人。(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河南高考改革方案实施
《河南省深化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6月27日正式公布。2022年秋季开始,河南将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新入学高一学生实行“3+1+2”选科制度。“3”指高考统一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采用全国统一试卷,不分文理科,成绩当年有效,每年按照国家统一安排进行。“1”和“2”为选考科目,其中“1”指从物理或历史中任选一门优选科目,“2”指从思政、地理、化学、生物中任选两门。新高考“3+1+2”模式满分为750分,第一册和第二册合并。(河南日报)
微信表情写法判断
微信已经成为大家常用的通讯工具,熟练使用每一个表情也成为职场人的必备技能。然而,你有没有想过,表情也能成为“法庭证据”?
据裁判文书网查询,2018年以来,我国使用表情符号作为证据的案件已达158起,其中2018年8起,2019年23起,2020年66起,2021年61起,增幅明显。那么,表情符号的司法认定究竟存在哪些难点呢?
难以解释含义
对于表情符号含义的解读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且缺乏统一的标准,法院很难准确“翻译”当事人的真实意图。
例如广东某房屋租赁纠纷案,租约到期后,承租人刘某某面对房东的多次催促和愿意涨房租的态度,既没有表示继续租住,也没有搬离涉案房屋,只是回复了一个“太阳”。
”表情。后双方对该表情是否代表同意提高租金产生分歧,出租人向法院起诉,主张承租人同意提高租金,得到法院支持。
在一桩人格权纠纷案件中,被告人马某与原告刘某发生矛盾,遂通过微信向刘某发送数条“炸弹”。
”表情表达情绪,刘先生认为该表情符号构成人身威胁,遂将马云告上法庭,要求其道歉。后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和解。另外,同一个表情符号在不同的移动设备上显示可能会有所不同,如苹果iOS系统中的“尴尬的笑容”表情符号,在安卓系统中则显示为“开心的笑声”,这很容易引起双方的误会。
不同平台上的微笑
犯罪暗语难以识别
在一些“黄赌毒”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为了逃避侦查,利用表情符号代替敏感词汇表达隐喻意义。
例如,在有组织的卖淫案件中,妓女使用“笑脸”
”表情包代表卖淫女,向上级上报交易数量。另一起利用信息网络违法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潘某某创建了四个聊天群,用于推销、贩卖其自制的强奸药、壮阳药等违禁物品。同时,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调查打击,潘某某利用
这些符号代表非法药物并且可以交易。
此外,一些犯罪分子还直接利用表情包作为作案工具,以增加识别和打击难度。例如,在某诈骗案中,犯罪分子打着微商的幌子,以抽奖的名义诱骗受害人添加微信好友,并通过微信发送“石头剪刀布”表情包,让受害人参与石头剪刀布游戏。之后,利用作弊软件让受害人误以为自己中奖了,并“自愿”以所谓“低价中奖价”购买劣质、假冒名牌包包、化妆品等,涉及受害人900余人,案值720余万元。
对有效性的分歧
对于表情符号是否具有证据效力,不同法院持有不同观点。例如,在一起仓储合同纠纷案中,广州中院认为,表情符号是辅助表达心情、情感、观念的视觉图像,不能仅凭表情符号就认定为法律上的承诺,因此不认为当事人发送的“OK”是有效证据。
“表情符号代表同意。”但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中,厦门中院却认为,根据日常沟通习惯和聊天语境,当事人发送的“OK”表情符号,
”该表情视为同意对方请求,并据此做出决定。
此外,对于中性含义的表情也有不同的理解。
例如,在某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卖方通过微信向买方发送未结清款项明细,买方只是回复“别说话”。
”表情包,一审法院认为买方未确认和解金额,故驳回卖方诉讼。二审法院认为买方既未回应也未否认,应视为默认卖方诉讼请求,改判一审。(江苏高院)
一对情侣在出租屋睡觉时被强行赶出被窝,并被要求支付房租?
近日,租住重庆江北区某小区房屋的陈先生,正与女友在家中睡觉,突然有四名房产中介以催款为由闯入家中,其中一人还强行掀开被子,导致其女友尖叫,双方发生冲突,互相殴打。26日,房产中介董先生回应称,当时屋内光线昏暗,并未注意到床上有一名女子,他已认识到错误,但陈先生并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租金,属于违约在先,且隔门辱骂女友,故意引诱女友做出过激行为,女友被“坑”。据悉,双方冲突起因是退房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最终,警方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对陈先生、董先生分别作出了100元、500元的行政处罚。(央视网)
微信又有新功能了,家长们要学会哦!
微信已正式上线青少年模式支付限额功能。现在,只要手机更新至微信安卓版本8.0.23,家长或监护人即可在青少年模式中设置微信支付限额,包括“每日消费限额”和“单次消费限额”。完成设置后,青少年在使用微信支付时,将受到所设置限额的约束。
具体方法如下:进入微信后,通过“我的-设置-青少年模式-微信支付”进行设置。
开启并设置支付限额功能后,青少年每日累计消费不能超过监护人设置的每日消费限额,单次消费不能超过监护人设置的单次消费限额。家长可根据青少年的消费情况合理设置消费限额,引导青少年健康消费,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促进孩子身心各方面的健康成长。
目前iOS版微信也正在逐步覆盖,大家可以通过更新微信最新版本进行体验。(新华社)